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高管层集体倒戈不敢回家 深圳莱英达MBO突变           ★★★ 【字体:
高管层集体倒戈不敢回家 深圳莱英达MBO突变

作者:佚名     人气:27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莱英达集团高管层集体倒戈,指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承友计划用恒盛兴业控股莱英达的“影子公司”卓创实业,进而实现控制莱英达
  11月23日深夜,深圳市某宾馆。深圳莱英达集团集体倒戈的5位副总级高管在犹豫中终于同意接受《全球财经观察》的采访。此时,离他们与深圳莱英达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承友彻底决裂已整整4天。
  11月19日,李承友免除5位副总职位。据5位高管陈述,现在职务虽已恢复,但他们的人身安全已失去保障。“我们已经有几天不敢回家了。”
  在莱英达集团内部矛盾最为激烈时,莱英达高管层曾向李承友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交出经营管理权但仍做大股东;高管层退出持股;终止改制,向深圳国资部门退还所有股份。但李承友拒绝了全部方案。5位高管于是选择集体倒戈,并在11月22日连夜会见深圳国资委官员。
  改制中实现“软着陆”
  今年年初,深圳市对5家市属国有一级企业进行整体改制。莱英达集团由此完成管理层和员工持股。
  如果能顺利完成改制,它将是深圳6家 “超百亿”国有一级企业集团中唯一实现“软着陆”的企业。1995年,深圳市曾计划培育6家5年后销售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莱英达是其中之一。但是此后,这6家企业中的5家企业包括能源集团劳德容、建材集团陈小雄、特发集团陈宏明、盐田港集团刘定桐和赛格集团原总裁陶炎民等高管,相继因为经济问题被拘捕。
  莱英达历史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因为改制是在主要领导未审计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如果能成功改制,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莱英达集团和李承友的“软着陆”。莱英达一位副总向 《全球财经观察》透露。
  据其介绍,当时莱英达集团内部对李承友寄予了希望,但“李承友依然以家长制手法行事,小股东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目前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03年6月,莱英达净资产为1.6亿元,其中有6000万作为员工的安置费。此外,莱英达还欠深圳投资管理公司1.66亿资金,此笔资金将被用于清偿莱英达历史上对*ST中华的债务。改制方案中,莱英达作价1亿元,合计总股本1亿股。
  这也就意味着,莱茵达股东除了需要偿付1个亿的购股款之外,还需连带承担6000万的员工安置费和1.66亿债务。
  其中,全部购股款和员工安置费将在3年内偿清,而借款则可在5年内清还。所有内部员工均按照“4、3、3”的原则分期清还购股款,即在首期支付40%,其余部分在第二、第三年每年支付30%。另外,员工还可享受1比1的融资额度,向银行借款。
  “过去企业属于国家,管理层没有压力。但现在我们都已经入股,就等于将身家性命和企业存亡拴在了一起。如果任由李承友继续下去,我们都要跟着‘硬着陆’。”
  据这位高管透露,由于莱英达未在改制前进行审计,而李承友的“一言堂”作风变本加厉,通过其掌握的优质资源,他正在将莱英达变成自己的私人企业。
  莱英达集团由深圳市轻工业局演变而来。改制上市后,莱英达发展成以电子通讯和饮水产业为主,集房地产开发、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大型集团。
  莱英达的下属企业在1998年时曾达到192家。集团前总经理谢如贤曾撰文称,深圳市政府历年通过各种方式对莱英达的投入高达50亿,仅其在任的3年从1999至2001年间,就有13个亿的投入。
  用恒盛兴业控股莱英达
  莱英达的高管们否认莱英达的改制是MBO(管理层收购)。由于采取管理层和员工集体持股,他们认为企业改制后不应该是私营企业,而李承友在改制签约及改制后的集团大会上,也曾表示管理层与员工集体持股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然而,根据莱英达改制方案:李承友本人直接持股超过26%,其余5位高管加起来的股份仅为11%。李承友妹夫,深圳市某银行行长助理也出现在董事会中,并持有与副总级高管相当的220万股,约占总股份的2.2%。此外,一位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出现的神秘人物张杰也持有集团10%的股份,涉及金额1000万元。
  为此,莱英达高管层形成两点反对意见。首先,李承友妹夫和张杰都非企业内部员工,应无权参与内部改制的员工持股,更不能享受员工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分期支付和贷款融资等。其次,张杰作为战略投资者,涉及1000万的投资,但却从未对莱英达情况做过尽职调查,甚至对集团的基本业务也不熟悉,在莱英达露面的次数也仅限于几次董事会会议。这使莱英达经营层普遍认为,张杰就是“李承友的人”。
  “如果要反对李承友,我们在股权上是有优势的。”一位高管说。李承友、其妹夫和张杰加起来的股份不到40%,高管层联合员工占据绝大多数股份。但根据他的介绍,李承友即将实施的下一步计划就是通过本月17日刚注册成立的“深圳市恒盛兴业实业有限公司”直接控股莱英达。
  根据深圳市工商局提供给《全球财经观察》的资料显示,恒盛兴业注册资金200万元,股东包括李承友、其妹夫、5位副总级高管和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李承友出资94.0437万元,其妹夫的出资数额与副总级高管相同,为7.9053万元,二者相加,在公司中共持约52%的股权,基本已占控股地位。
  莱英达高管层指责李承友计划用恒盛兴业控股莱英达的“影子公司”卓创实业,进而实现控制莱英达。“他将自己和高管层以及部分中层管理人员的所持股份放到恒盛兴业,就是要把这些股份和员工股份分开。”
  “卓创实业是莱英达集团为规避其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建立的经济实体,资产相当于莱英达集团,如果李承友控制了卓创实业,实际上就等于控制了莱英达集团。”莱英达高管向《全球财经观察》透露。他们认为,如果李承友控制了恒盛兴业,就等于控制了整个管理层在莱英达集团持有的51%的股份,接下来要控制莱英达只是时间问题。
  莱英达高管层表示,莱英达工会目前持股的情况只是表面现象,因为李承友还未来得及实现恒盛兴业对莱英达“影子公司”卓创投资的控制。现在莱英达的实际股东分为三方:李承友及其下属、高管层和普通员工。李承友只要通过恒盛兴业控制了前两者股权,余下员工的股权将不是威胁。
  天津地产项目:蛇吞象的游戏
  莱英达高管层虽然对李承友台下的股权操作心知肚明,但真正导致他们集体倒戈的事件是涉及5000万的天津地产项目。
  天津地产项目指天津市北辰区一个1600亩的地块。该项目由“青岛雅兴”在天津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亿嘉合置业”从天津国土部门获得,莱英达在此项目中分到400亩土地。然而这400亩的地块,涉及的搬迁安置费就高达3.2亿元,整个项目建成估计需耗资12到13个亿。
  “即使把莱英达集团所有的优质资产包括与法国达能合资的益力矿泉水、金威啤酒的部分资产、从事印刷的深圳嘉年公司等全部变卖,筹集的资金也只有5000万。”莱英达高管层向《全球财经观察》表示,李承友已经开始在运作这些资产的变现。“李承友在改制前已涉嫌违规操作集团的地产项目”。
  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存在巨大风险,而莱英达天津地产项目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据莱英达集团高管层介绍,这个项目属借用“亿嘉合”名义进行,集团没有与天津市国土部门的任何协议,莱英达相当于一个二级承包商。而“亿嘉合”的母公司在青岛运作时也曾发生问题。

  虽然此项目经过莱英达管理层的讨论,李承友却还是单独使用集团名义和亿嘉合签订了合同。此事遭到了莱英达高管的激烈反对。但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李承友在11月19日免除5位高管职务,双方矛盾于是进一步激化。
  国资委:不管改制后的事情
  深圳市国资委的态度让莱英达集团高管非常失望。
  据说,莱英达高管曾向深圳市国资委反映此事,但深圳市国资委的回复是:既然已经改制,莱英达集团的事情不应由深圳市国资委出面,应由他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莱英达目前仍有1亿多购股款和员工安置费没有解决,另外1.66亿的欠款需要偿还给国资部门。莱英达的高管们认为,解决莱英达问题不可能没有政府的参与。
  此前,莱英达高管层曾向员工散发了一份《告全体员工书》,希望得到支持。员工态度如何,目前这些藏在宾馆不敢回家的高管们无从得知。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