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浅析管理者收购[MBO]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 【字体:
浅析管理者收购[MBO]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作者:佚名     人气:39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简介: 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者收购(MBO)的具体含义;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管理者收购(MBO)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意义;最后,简要指出了管理者收购(MBO)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 
    1 MBO的概念分析
  MBO,即Management  Buy-outs,中文意思是“管理者收购”或“经理收购”、“经理层融资收购”。在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MBO是LBO即“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s)的一种。所谓“杠杆收购”,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利用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重组该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有效金融工具。只有目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通过借款融资收购本公司时,LBO才会演变为MBO,即管理者收购.
  据以上分析,可以给MBO下一个定义:MBO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随着MBO在实践中的发展,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除了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为唯一投资收购者这种MBO形式外,实践中又出现了另外两种MBO形式:一是由目标公司管理者与外来投资者组成投资集团来实施收购,这样使MBO可以获得向目标公司员工发售股权,进行股权融资,从而成功;二是管理者收购与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 Ownership  Plans,ESOP)或职工控股收购(Employbe Buy-outs,E-BO)相结合,通过免交税收,降低收购成本。
    2 MBO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大意义。
    2.1  MBO对建立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提出了种种改革方案,但是这些改革方案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进行,不触及产权的变革。到9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产权改革的主张,从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购买本企业的所有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产权改革方法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管理者收购(MBO)得到逐渐认同,为国有企业改革增添了新的有益的思路。
  实施MBO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甚至还能使国有资产发生增值。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以投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符合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2.2  MBO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有企业的企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企业的业务
  MBO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经营更讲究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协同与合作,传统国有企业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已经不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甩掉那些缺乏赢利能力或发展优势不足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有效地调整资产结构,集中资源深入拓展核心业务,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MBO,既避免了母公司的经济情报外泄,同时又可以更方便地同MBO企业建立协作关系。

    2.3  MBO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通过MBO,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实质上形成所谓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代理成本不仅包括以薪金和红利形式付给管理者的监督费用,还包括一大笔隐形成本,即因管理者错过和忽视企业发展机会而造成的损失。代理成本在传统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相对无效,使企业及整个社会利益受到侵蚀。降低代理成本是MBO的深层动因之
  如要直接监督他们,则需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既不现实又未必奏效,一般只能借助于机械的标准化经营指标进行考核。而当指标未达到时,也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无力直接干预。国家则被迫承担“最后贷款人”的义务,导致无效或低效经营。
  MBO使管理者拥有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MBO常伴有高负债杠杆的作用,会对管理者产生债务约束,增加其压力,促使其努力工作。金融机构的介入,使得对管理者的监督更有效和更积极,减少了代理成本机会的产生,降低了代理成本。
    2.4  MBO有利于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企业家作为对企业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决策者,他的才能优劣以及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发展的前提,企业家才能是一种自信、冒险、竞争意志力、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及对潜在机会的敏感和直觉等诸多素质的合成。然而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有着天然依附于人的特性,如果管理者不愿释放依附于身的才能,企业所有者则无能为力。MBO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理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极大地刺激管理者的创业意识,能有效调动企业管理者释放企业家才能的积极性,有利于在中国形成真正的企业家阶层,并且反过来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营。
3 MBO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MBO要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服务,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宏观和微观条件,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市场环境。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3.1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上,思想还不够解放
  “姓资”、“姓私”的意识形态仍顽强地主导着某些人的思想,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一些人持否定态度,同时,一些人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害怕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愿脱离政府的“呵护”,而人为抵制产权改革。
    3.2法律政策滞后
  在我国涉及企业并购的现行法律政策中,存在一些条款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MBO的正常发展。比如1993年制定和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任何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千分之五以上的发行在外普通股。根据这一规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若想以MBO方式收购自己所在的公司可能性极小,并且操作难度非常大。
    3.3现有的金融体制使MBO操作困难
  MBO是一种典型的金融融资杠杆的收购方式,必须有专业的投资机构予以支持,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机构发育不良,MBO的资金来源较难解决。
    3.4 中介机构发育不全
  从中国现有的市场体系来看,中介服务市场很不发达,这就使MBO这种需要很强专业服务条件的方式很难操作,加大了MBO的收购成本。并且,我国资产评估水平较低,一些评估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要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引进MBO,必须要有成熟的高水平的职业中介机构,完全由企业和地方政府自发完成的产权改革,其公正性是可怀疑的。

  总之,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MBO这种形式将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引入MBO,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以保证MBO作用的正常发挥。
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郑洪贴、王兵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