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
|
|||||
一声呐喊:让全民收购!——我看MBO | |||||
作者:佚名 人气:25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证券市场又有了新的舶来品:MBO。什么是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管理层购买目标公司股权的行为。目标公司是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公司。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融资借贷以获得购买资本。管理层收购旨在改变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MBO是杠杆收购(LBO,Leveraged Buy-Outs)的一种。杠杆收购是利用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控制、重组该目标公司的一种金融工具。通常,组织杠杆收购的投资者包括:专业并购公司和投资基金;对并购业务有兴趣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或个人控制的非上市公司;通过借债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管理层收购就是第四类情况的杠杆收购。 这两个难点,也成了市场上的冷静人士对MBO的主要担忧。融资,不透明,说不清道不明。价格,不确定,缺乏标准。总之,MBO只怕对得起管理层,对不起国家和中小投资者。当然,还有更深层的担忧。为什么搞MBO?目的不是让管理层先富起来吧,而是通过股权结构调整和股权激励,让企业富有起来,于是广大投资者共同富裕。也就是说解决企业效率问题。但管理层持股不但未必能够解决效率问题,可能加重效率的负担。内部人现象可能比原来更突出。公司可能被掏空,比如管理层为了还债,超负荷分红。关联交易可能比原来更复杂和隐蔽,不公允现象可能增加。欺诈可能更普遍。反正,治理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中小投资者或许更加可怜! 这些难点或者担忧归根到底是公平或效率上的难点或担忧;不过,我以为这些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效率——需要未来去实证——姑且不说;公平——现在就必然显现——还需要在更广泛地层面上向公众交代。 首先,MBO的公平问题可能需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去思考。MBO行进在怎样的方向上?“国退民进”!我们坚持一个经济基础的政治信仰,我们的行动却显得十分彷徨。理念还在思考,实践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掠夺”实在的地盘。MBO——国有股减持——国有经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出路?模式?方法?亦或一个局部的实验?后者为什么需要前者?它是否有一个方向性的战略?这些问题至少应该有个回答。从“国有经济——国有股减持——MBO”这个途径或者类似途径出发,MBO或者类似国有股权的处置方式,其效率和公平都需要在其更上一层次——国有经济的战略——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在MBO或者类似方式内部去思考——公平尤其如此。在那里,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对中小投资者是否公平,也不仅仅是某一处置方式是否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而且需要讨论对全民的公平性问题,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无业游民、下岗工人、青年学子以及将要出生的婴儿!现在,我们或者没有为国有经济找到更好的发展模式,或者这些模式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但当心智还在寻找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资本自己却开始了悄然而有力地侵蚀和行动。然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或者自以为找到出路时,当我们自以为可以讨论全体公民利益的公平性时,资本留给我们的是否已经是国有经济的概念或者空壳! 接下来,或许才可以有意义地讨论MBO的公平和效率。但不仅仅是融资和价格涉及的公平性。应该首先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管理层收购,而不是工人收购?为什么不是农民来收购?为什么不是知识分子来收购?如果农民、知识分子都距离太远,为什么不是中小投资者来收购?他们中的一部分原本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东。在讨论价格的合理性时,有学者说:“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形成不是管理层单方面确定的,而是买卖双方谈判的结果,带有市场经济的性质。一方是股份出让者,另一方是购买者,两者的自利行为使交易处于规范公平的状态之下。收购行为的发生就是缘于收购双方价值发现的差异。因此,以净资产为轴心的协议转让有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但我以为这些学者用经济学为合理性提供了局狭的辩解。当机会存在不均时,合理只是对“指定”的交易双方而言才有意义,对被剥夺机会的公众而言,合理性无从谈起。我想,如果允许更广泛的投资者或购买者参与其中,机会更均等,这些数量众多的交易参与者博弈形成的价格也许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国有股减持”,不愿意给中小投资者机会,却将机会留给了MBO——按净资产或者净资产折让的价格,甚至国有股为管理者提供贷款质押,这是什么样的逻辑?混乱的逻辑!强者或者盗者的逻辑!掩耳盗铃,以为他人愚! MBO后怎么办?这涉及新一轮的公平问题。超负荷分红、关联交易侵蚀,仅仅是其次,关键是如何解决MBO后这些非流通股的流通。国有股减持,政府尚可单方面主宰流通的价格,当MBO后,政府是否还有同样多的支配自由?对于这些非国有的非流通股之流通价格,政府既要听取公众的声音,还要看持有这些股份的管理层的脸色吧!至少,净资产或者净资产折让的价格,公众投资者是不可能奢望的了——他们将再一次以公平为代价替效率或者效率的幌子买单! 对于CPA而言,公平,离审计程序太过遥远。但MBO也为CPA制造陷阱:MBO有时“密谋”从公司套现,一副欺诈的嘴脸!当宇通客车同时虚减资产和负债各13500万元时,市场就将这些现象与它的MBO相互联想。MBO后,关联交易更加隐藏,管理层的父亲、儿子及其他们的公司,将编制新的交易网——准则悄悄告诉CPA:你没有义务发现这些关联方及其交易,但事实上CPA却屡次为此承担责任。对那些准备实施、正在实施和已经实施MBO的公司,CPA,慎之! 末了,我呐喊:让全民收购! 作者简介:mosthero,为证券特许CPA,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有多年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现在某研究所就读博士学业。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mosthero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