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一声呐喊:让全民收购!——我看MBO           ★★★ 【字体:
一声呐喊:让全民收购!——我看MBO

作者:佚名     人气:25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证券市场又有了新的舶来品:MBO。什么是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管理层购买目标公司股权的行为。目标公司是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公司。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融资借贷以获得购买资本。管理层收购旨在改变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MBO是杠杆收购(LBO,Leveraged Buy-Outs)的一种。杠杆收购是利用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控制、重组该目标公司的一种金融工具。通常,组织杠杆收购的投资者包括:专业并购公司和投资基金;对并购业务有兴趣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或个人控制的非上市公司;通过借债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管理层收购就是第四类情况的杠杆收购。
  MBO成为并购方式的“新贵”,并不因其技术上有“品味”;而是“洋姑娘”嫁给了“土病号”,新奇,有意义,适宜吵吵嚷嚷。对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诟病久之,MBO来了,“冲个喜”,国有股可以变现而去。对于管理层,辛辛苦苦养得满身赘肉和智慧,溢满人力资本,没有换成MONEY,多少也有些浪费和苦闷,MBO来了,“嫁女收点彩礼”,总算遂了“专属性人力投资”的老愿。总之,MBO帮着摘了“红帽子”,国有股解脱了,民营企业扩张了,投资银行和信托公司也有了新商机,算得上皆大欢喜的好东西。目前,MBO已经与外资购并、民企收购国企并列为三大“国退民进”方式之一。自从粤美的“打响MBO第一枪”后,洞庭水殖、佛塑股份、深方大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实施管理层收购。目前,MBO正甚嚣尘上,有人说:2003年,中国MBO年。
  MBO听起来“洋气”,其实也就是股权转让活动而已。不过,由于股权购买主体是公司管理层,它也就显出几分“悬乎”。专家通过媒体告诉我们,MBO现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融资瓶颈;一是技术瓶颈。融资瓶颈,就是收购者的巨额资金从何处来。公司管理层虽然不穷——有点“小资”,但亿万富翁还排不上——现在正要借MBO作为攀爬的杠杆。他们要找那么多钱,靠陈年积蓄不行,靠亲朋的工资支援也不行,还是要到市场“化缘”或“抢掠”。贷款,我国《贷款通则》明令银行贷款不得用于权益投资。定向募集、发行债券,太难。管理者转而求助MBO基金。其实私募MBO早就暗流涌动。现在MBO基金就更是火热得很。上海亚商去年发起组织国内首个MBO基金。新华信托在去年11月宣布将设立5亿元规模的MBO基金,根据市场细分为国企改制管理层收购信托(2亿元)、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信托(2亿元)、高成长企业管理层收购信托(1亿元)三部分。管理着150亿美元的美国凯雷集团打算与德隆集团筹建MBO基金。中信与美国国际集团也表示有意提供MBO融资服务。所以,MONEY是不缺的,关键看管理层如何去拿。在巨额的收购资金面前,他们除了管理者的头衔,也可算是一文不名,要把钱从MBO的资本库里拿出来,是需要用心进行交易设计的。要么需要目标公司的股权质押,要么需要目标公司的分红来保障,或者需要目标公司的股权出让方帮助,亦或直接从目标公司中“引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从国家身上揩油,至少也需要中小投资者垫支——穷光蛋一夜变成富家子,除了中彩票,就是靠抢掠和行骗!技术瓶颈,就是MBO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其中,市场上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收购价格。股权交易价格的确定,市场价格法、净资产法、市盈率法、折现现金流量法,不一而足。但管理层收购的标的通常是非流通股,MBO一般不会使用市场价格:太高,国家愿意卖,管理层不愿意买。因此,净资产法就成为MBO的主要定价基础。这里“基础”稳不稳固大凡是个问题:这年头数字十分“滑头”,伸缩性恁强。基础稳固了,价格又特别“活泼调皮”,上窜下跳的。是上是下,上多少,下多少,就靠谈判能力、友谊、关系和交易者的个性了。从实践看,粤美的、深方大等公司的MBO转让价格低于净资产值,宇通客车的MBO收购价高于净资产,似也实在难说出个“子曰”。

  这两个难点,也成了市场上的冷静人士对MBO的主要担忧。融资,不透明,说不清道不明。价格,不确定,缺乏标准。总之,MBO只怕对得起管理层,对不起国家和中小投资者。当然,还有更深层的担忧。为什么搞MBO?目的不是让管理层先富起来吧,而是通过股权结构调整和股权激励,让企业富有起来,于是广大投资者共同富裕。也就是说解决企业效率问题。但管理层持股不但未必能够解决效率问题,可能加重效率的负担。内部人现象可能比原来更突出。公司可能被掏空,比如管理层为了还债,超负荷分红。关联交易可能比原来更复杂和隐蔽,不公允现象可能增加。欺诈可能更普遍。反正,治理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中小投资者或许更加可怜!
  这些难点或者担忧归根到底是公平或效率上的难点或担忧;不过,我以为这些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效率——需要未来去实证——姑且不说;公平——现在就必然显现——还需要在更广泛地层面上向公众交代。
  首先,MBO的公平问题可能需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去思考。MBO行进在怎样的方向上?“国退民进”!我们坚持一个经济基础的政治信仰,我们的行动却显得十分彷徨。理念还在思考,实践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掠夺”实在的地盘。MBO——国有股减持——国有经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出路?模式?方法?亦或一个局部的实验?后者为什么需要前者?它是否有一个方向性的战略?这些问题至少应该有个回答。从“国有经济——国有股减持——MBO”这个途径或者类似途径出发,MBO或者类似国有股权的处置方式,其效率和公平都需要在其更上一层次——国有经济的战略——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在MBO或者类似方式内部去思考——公平尤其如此。在那里,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对中小投资者是否公平,也不仅仅是某一处置方式是否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而且需要讨论对全民的公平性问题,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无业游民、下岗工人、青年学子以及将要出生的婴儿!现在,我们或者没有为国有经济找到更好的发展模式,或者这些模式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但当心智还在寻找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资本自己却开始了悄然而有力地侵蚀和行动。然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或者自以为找到出路时,当我们自以为可以讨论全体公民利益的公平性时,资本留给我们的是否已经是国有经济的概念或者空壳!
    接下来,或许才可以有意义地讨论MBO的公平和效率。但不仅仅是融资和价格涉及的公平性。应该首先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管理层收购,而不是工人收购?为什么不是农民来收购?为什么不是知识分子来收购?如果农民、知识分子都距离太远,为什么不是中小投资者来收购?他们中的一部分原本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东。在讨论价格的合理性时,有学者说:“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形成不是管理层单方面确定的,而是买卖双方谈判的结果,带有市场经济的性质。一方是股份出让者,另一方是购买者,两者的自利行为使交易处于规范公平的状态之下。收购行为的发生就是缘于收购双方价值发现的差异。因此,以净资产为轴心的协议转让有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但我以为这些学者用经济学为合理性提供了局狭的辩解。当机会存在不均时,合理只是对“指定”的交易双方而言才有意义,对被剥夺机会的公众而言,合理性无从谈起。我想,如果允许更广泛的投资者或购买者参与其中,机会更均等,这些数量众多的交易参与者博弈形成的价格也许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国有股减持”,不愿意给中小投资者机会,却将机会留给了MBO——按净资产或者净资产折让的价格,甚至国有股为管理者提供贷款质押,这是什么样的逻辑?混乱的逻辑!强者或者盗者的逻辑!掩耳盗铃,以为他人愚!

  MBO后怎么办?这涉及新一轮的公平问题。超负荷分红、关联交易侵蚀,仅仅是其次,关键是如何解决MBO后这些非流通股的流通。国有股减持,政府尚可单方面主宰流通的价格,当MBO后,政府是否还有同样多的支配自由?对于这些非国有的非流通股之流通价格,政府既要听取公众的声音,还要看持有这些股份的管理层的脸色吧!至少,净资产或者净资产折让的价格,公众投资者是不可能奢望的了——他们将再一次以公平为代价替效率或者效率的幌子买单!
  对于CPA而言,公平,离审计程序太过遥远。但MBO也为CPA制造陷阱:MBO有时“密谋”从公司套现,一副欺诈的嘴脸!当宇通客车同时虚减资产和负债各13500万元时,市场就将这些现象与它的MBO相互联想。MBO后,关联交易更加隐藏,管理层的父亲、儿子及其他们的公司,将编制新的交易网——准则悄悄告诉CPA:你没有义务发现这些关联方及其交易,但事实上CPA却屡次为此承担责任。对那些准备实施、正在实施和已经实施MBO的公司,CPA,慎之!
  末了,我呐喊:让全民收购!
作者简介:mosthero,为证券特许CPA,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有多年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现在某研究所就读博士学业。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mosthero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