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经典案例 >> 正文 |
|
|||||
青啤如何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 |||||
作者:佚名 人气:34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与其他行业不同,啤酒业的市场争夺战多发生在“家门口”。 有数字为证。从2002年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啤酒生产国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占据这一位置。到2004年,全国啤酒产量已达到2910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5%。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啤酒的年出口量为15万吨左右,仅相当于百威一家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年销量,而这15万吨的出口中,青啤公司又占了一半以上。 我国啤酒企业如何走国际化道路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记者最近采访了青啤公司总裁金志国。 金志国认为,“青岛啤酒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地把我们的产品卖到海外市场,那只是赶了一场远集。青岛啤酒的国际化是分两步走的,一个是内向国际化,即在已经高度国际化的国内市场获胜;一个是外向国际化,即实质意义上的拓展海外市场。虽然青啤一直没有放松外向国际化的步伐,但是我们很清楚,只有在国内市场做大了,才具有外向国际化的基础,两者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关系。”显然,金志国对于青啤的国际化战略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考。 路径安排 国际化必须做,青啤把这一路径设置成两步:第一步是在已经国际化的国内市场获胜,即内向国际化;第二步是外向拓展。两者是轻重缓急的关系 在啤酒行业,青啤是国内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是和其他行业老大横向多元发展路子相反,青啤坚守着啤酒行业。为什么他们不选择进入其他更具诱惑的行业呢?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金志国的回答简单明了。金志国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评估一下自己:第一,你是不是干这一行的专家,能够比别人做得好?你是做馒头的专家,那你就能做出个馒头大王来,你就能发展。第二,如果你不是专家,那你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专家为你服务?第三,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就是说,你现在投入这一行,你现在不是专家,你能不能非常自觉地去学习,将来成为一个专家?如果能,那你就去做这件事,你一定会成功。 “在许多人看来,青啤已经是啤酒行业的专家,有能力在其他方面做一些事情。是的,把国门封闭起来,在中国的市场标准下,我们确实比较优秀了。可是打开大门呢?面对全球市场,面对国际化竞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不是最专的专家,所以其他的事情不能做,还是要把啤酒做得更专。”金志国说青啤在作战略选择的时候总是坚持全球视野。 金志国认为,一个人的发展也好,一个组织的发展也好,目标越高,越能显示出个人和组织的渺小。当我们的目标定得高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很渺小,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学习、提高,我们才不会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金志国说,对于青啤而言,“成为全球最专的啤酒专家,造就国际化的大公司”就是这样一个目标。 “国际化对于青啤的发展而言,首先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你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金志国说,有的企业对国际化不感兴趣,只想做民族的企业,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当中,在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当中,你可能在憧憬“发展梦想”的过程当中,就会夭折了。 “拉丁舞是一个民族舞蹈,为什么拿到 际社会能成为一个国际标准舞?你说它不是民族化的东西?它是地地道道的民族化,但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金志国以此来比喻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一个民族化的企业,承担民族的使命,如果它不能被国际社会所公认,那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它必须完成国际化公认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真正的民族企业。” 实际上青啤的国际化战略也是如此。 “我们首先在本土上把它做成强大的民族企业,然后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这就是我们国际化的路径安排,即首先必须完成内向国际化,然后才有实质意义上的外向拓展。” 战略转变 通过内部整合和外向学习,提升自己国际化运营的水平,这样才能把外向拓展的风险降到最低,和AB公司的联盟是青啤内向国际化的一个突破口 经过彭作义时代大刀阔斧的并购,青啤急剧“膨胀”。而就在主要对手加大并购力度之时,金志国却提出了青啤的发展战略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 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金志国说,“青啤的发展就像一个刚刚长个子的小孩。小孩长个的时候本来很矮,青啤也一样,但是长个的时候突然蹿得很高,像电线杆一样,个子很高,但还是小孩的面孔、手脚,提不起来站不住。这样的发展是不协调的。”金志国意识到青啤必须通过内部的改造和外部的学习,使自己的思维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思维,手脚也和身体一起强壮起来。这样有机的成长,规模和能力同步增长,才能使青啤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所以他就任总经理之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内部的整合。 “这几年青啤静下来发展,没有绚丽的浪花,看着很平静。但是我们在水底下完成一连串的动作,这种内部的管理提升,练内功,带来的结果叫‘静水流急’。你看青啤很平静,没有那种绚丽的浪花,但是,水底下很汹涌。”金志国所说的“汹涌”,主要是指青啤和美国AB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事。 2002年10月21日,青啤与AB公司正式签署战略联盟协议。按照协议,青啤将向AB公司一次性发行总金额为1.82亿 美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债券在协议规定的七年内将分三次全部转换成股权,AB公司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将从当时的4.5%增加到27%,AB公司还将向青岛啤酒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今年4月,AB公司已提前完成对青啤27%的股权增持,成为青啤最大的非政府股东。 这一联盟给青啤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扩张,青啤资金链绷得非常紧,尤其后期的扩张,基本上靠间接贷款支持扩张。而那时并购来的企业未经整合,盈利能力又非常弱。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非常大。”金志国说与AB公司的战略联盟,以及青啤自身发展战略的及时转变带来的效益增长,缓解了资金链的压力。 但这只是联盟带来的浅层次的意义。 “要成就国际化的大公司,就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运营能力。对青啤而言,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按照我们的观点,没有能力一定要找到社会的能力对你的支持。也就是说,并不只是自己拥有的资源,才是我们自己的资源,我所能够支配的外部资源都能够作为我们自己的资源来 理。”在金志国眼里,和AB公司的战略联盟,正是这样一种引进外部资源的战略选择。“结成战略联盟之后,我们首先把世界第一大对手变成我们的合作伙伴。第二,显性的优势是把第一大对手作为我们的伙伴,双方的资源和资本都进行了对接,主要是供应链的对接和知识库的开放。”金志国说,知识库的开放帮助青啤解决了关键性的难题。 最典型的是口味的一致性问题。“我们收购的工厂,它的设备、装备的配制标准,工艺的标准都有所差异,就像我们炒菜,都做同一个菜,原料都一样,但不同的厨师炒出来就不一样,火候的问题,放入原料的顺序问题,量的问题都会带来口味差异。啤酒业酿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工程,很多很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有一点点差异,最后积累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还有水的问题,青岛啤酒是崂山水酿出来的,你在其他地方有崂山水吗?现在很简单的一种技术就可以把不同的水处理成统一的水。” 和AB公司联盟之后,双方实现了管理和技术的共享,很快青啤就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的青岛啤酒,只要麦芽浓度是一样的话,口味都是一样的。这样,青啤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产地销了。这对外向国际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成果不止于此。在和AB公司建立最佳实践交流机制之后,青啤从财务、营销、管理等方面派人员逐批到AB公司,学习他们的一整套的管理方法。而AB公司派驻的董事、监事已经进入了青啤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为公司的运作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保证。“这是我们内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把我们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把外向国际化的风险降到最低的水平。”金志国这样说。 地产地销 青啤“走出去”没有固定模式,但最终的结果是要实现“地产地销”。泰国营销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青啤不想把国际化变成赶远集的设想有了实质性突破 不管怎样,外向国际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啤酒行业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企业的市场半径比较小。为了保持啤酒的新鲜度,一家生产企业的市场半径最好控制在300公里以内。“我们要占领海外市场,必须实现地产地销。所以在内向国际化提升自己的国际化运营能力的同时,我们必须走出去。”金志国说。 怎么走出去是一个策略问题。 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有三种现成的模式。一是海尔的“海外建厂,逐步渗透”模式;二是联想和TCL的“蛇吞大象,一步到位”模式;三是华为的“以核心技术低价打开市场”模式。“青啤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因为啤酒市场的规律和家电市场、通信市场的规律不一样,青啤公司本身的情况和这些企业也不一样。但最终在海外建厂、海外销售的模式是青啤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金志国认为青啤走出去应该有自己的路径。 金志国认为,和上述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青岛啤酒经过100年的积累,已经是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品牌。“你现在到国际市场上去看一看,应该说认同‘青岛啤酒’这个牌子的,早已经超越了华人圈,超越了社会的普通阶层,几乎每一个阶层都有不少青岛啤酒的品牌认同者。”金志国认为,从知名度和美誉度来看,青岛啤酒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 品牌是市场的结果,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一定和 的市场份额是相对应的,金志国认为现在青啤正处于一个“广种薄收”的阶段,“靠远距离的简单贸易很难在全球市场上有良好的品牌。我们新的百年主要是从市场的结果来提升,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必须是地产地销,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资源配置。因此在海外建厂、海外销售的模式是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7月4日,青岛啤酒(泰国)营销有限公司合资协议在青岛啤酒厂举行签字仪式。合资成立的营销公司注册于泰国首都曼谷市,总注册资本为1500万泰铢,青啤将在泰国定牌生产青岛啤酒,这是青啤在国外首次尝试“地产地销”模式。 “我们先在自己的家门口,在文化、环境比较相似的地方进行尝试,这是我们在海外第一个用海外的资本和我们的资本进行对接,能够地产地销的一个项目。”金志国说,这是青啤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一个质的突变。自此,青岛啤酒开始由传统的简单的产品贸易,向着在国外“销地产”的方向转变;开始由传统的输出产品的方式,向着输出品牌、技术、标准的方向转变。 但是,这不是青啤国际化的定式。“在一些有品牌影响力的国家,我们的市场规模很小,还不易于远距离投资和管理,我们就用贴牌生产的模式,先把市场做起来,然后再考虑是收购兼并还是新建工厂。”金志国说。 不管采用哪种模式走出去,青啤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新的百年里提高自己在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国际化不是赶一场远集,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资源配置才是我们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8月13日开幕的第1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共接待300多个团队,每天来逛啤酒城的游客约5000人。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