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经典案例 >> 正文
方正的产业变局           ★★★ 【字体:
方正的产业变局

作者:明叔亮     人气:29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一个有明晰产业布局的方正正在替代曾经让人看不懂的方正

  在顺利将方正集团带出危机之后,魏新依然有些焦虑不安。“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方正能不能做到一百年?”看看留在自己手中的牌—激光照排和PC,魏新感觉心里实在没底。

  方正集团的激光照排技术直接奠定了方正集团的基础,总共为方正带来了十几亿元的利润。但是现在激光照排业务已趋稳定,在国内市场占据了85%的份额,在海外中文出版市场也已经占据了90%的份额,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与此同时,PC业务则面临产品同质化、利润趋薄的压力,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方正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方正科技(600601.SH)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这一年方正PC继续排名国内市场第二,主营收入达到5.9亿元,主营利润达到4.25亿元。业绩表现尚可,但是在方正看来,PC业务虽然可以支撑起方正集团的产业规模和现金流,但是利润空间不大,因为其净利润率很低。

  2001年10月,魏新向董事会提交一份报告,提出在专业化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魏新说:“我在与王选老师进行一次有关董事会工作的谈话中,认为方正集团过去虽然很辉煌,但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方正如果要发展,就要走有限多元化的道路。”

  此后,方正集团明确向两个方向延伸:一是传统产业方向,向一些收益稳定的资源性、牌照性的基础行业扩展,保证这些行业可以为方正集团带来稳定收益,减少经济波动的影响;二是高科技产业方向,希望可以找到新的原创核心技术,使方正集团可以长远发展。到2004年9月,方正集团正式确立以IT和医疗医药作为自己的两大主业。

  延伸产业链

  在PC和电子出版两个基础项目上,方正集团在看到了自己的极限后,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进一步延伸。

  在这一现实下,方正集团决定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2003年9月,方正科技及其下属公司斥资2.38亿元收购珠海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的股权。2004年方正科技继续投入1亿多元,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亿元,占到方正科技收入的三十分之一,而净利也达到3061万元,占方正科技净利的五分之一,其毛利率高达23.47%。

  另外,通过资本运作,方正集团正在进入锗硅芯片领域。2003年年底,方正集团联合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投资者,共同投资成立了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代加工和销售。

  魏新对锗硅芯片项目有相当高的期望,2004年时他就曾公开表示:“此项目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净利润比较大。芯片生产线投产后将成为方正集团三五年后盈利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有消息称,这个在2005年投产的芯片项目净利润率能够达到30%~50%。

  在激光照排技术方面,方正集团也在寻找二次革命的机会。从单一的中文排版系统开发出日文排版系统进入日本市场,2004年,方正已占据日本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同时突破平面印刷的局限向互联网、流媒体方面发展



  2002年方正开发出的方正Apabi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同时可应用于网络出版,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公文等多种业务。有分析称这些业务有可能要比激光照排技术的前景大得多。这个系统在2003年获得了信息产业部六个重大技术进步奖中唯一一个软件技术奖,该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多个政府部门和上千家图书馆。

  豪赌医疗医药

  在发掘IT和电子出版技术的潜力的同时,魏新也在寻找能将方正集团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的项目。他选择在通讯和医疗医药两个行业里进行产业布局,其前景均很广阔,足以支撑方正集团未来的发展。

  从一开始,方正只是投入了少量的资金进行试探性投资。在医药行业,方正集团通过收购西南合成的方式来发展;而在通讯领域,方正则同普天、连宇等公司成立方正连宇,做LAS-CDMA技术方面的研发。但是随后,方正发现这项技术在短期内难以产品化,因此迅速作出取舍。接下来,这家企业大规模进入医药行业,并将通讯业务搁置下来。

  2003年9月,方正集团以增资方式持有重庆西南合成70%的股权,并间接控制上市公司ST合成(000788.SZ)。2004年6月,方正集团又通过西南合成控股了大新药业。

  方正接手之后,这两家企业的业绩都有上佳的表现。2003年年底,西南合成实现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44%,当年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505万元,实现年度扭亏。2004年大新药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方正在医药方面所选择的这两家企业虽然花费不多,但是都是相当具有商业价值的资源。西南合成作为国内西南地区最大的原料生产企业,拥有4个获得美国FDA认证的产品,每年有近2000万美元的出口收入。而大新药业也有6个获得FDA认证的产品,而且其生物制药在中国和美国市场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刚开始的时候,魏新并没有想到要进入医疗行业,只是想着要进入到医药领域。在运作的过程当中,方正集团逐渐意识到北大在医疗方面所拥有的雄厚资源同样也可以被自己整合利用。因此,在2004年6月,方正集团正式控股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77.5%的股份,介入到医疗投资领域。2004年9月,方正集团将医疗医药正式确立为自己的第二主业。

  自此,魏新开始频繁地来往于中国台湾、美国等地,考察这些地区的医院管理体系。在医疗方面,方正集团也开始主导一系列的资源整合,有消息称方正已经收购了首钢的三甲医院。北大在医疗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同样也拥有相当的优势。

  方正集团已经决定要兴建亚洲最大的医院—北大国际医院,该医院将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动工。魏新认为,到2010年方正集团医疗与医药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应就会体现出来。

  速胜苏钢

  魏新认为方正的第二主业要到2008年甚至2010年才能真正地形成规模,而芯片、电子书、电子政务等项目的发展也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但是在此之前,他仍旧不能让方正集团停下脚步。于是他在2002年作出判断,并于2003年投资了两个在当时被业界认为绝佳的项目:钢铁和证券。

  在苏州

立PC制造基地的时候,苏州方面希望方正能接手苏州市的一家亏损严重的苏钢。苏钢属于典型的“休克鱼”,这家企业并非技术落后,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束缚。“苏钢本身的条件还是不错的,缺的就是资金,政府也不会继续投资了。”魏新打比方说,“苏钢在二期工程投了那么多钱,水已烧到90℃了,就缺最后一点资金,我们再加把火就烧到100℃。”

  2003年7月,方正收购苏钢90%的股份。当年正值钢材价格大涨,2003年全年,苏钢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42.36%。2004年,苏钢的年销售收入达到36.5亿元,净利润达到7000多万元。2004年,苏钢为方正集团贡献了7000万元的纯利,同时其帐面资产就有十几亿元,同时还有6000多亩地的土地储备。

  有分析认为,方正集团是在以传统产业“养”高科技产业。投资钢铁等传统行业,为方正集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有效地改善了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和资产结构,大大地降低了集中于单一高科技领域的运营风险。魏新希望“用传统行业稳定的资产和现金流为高科技主业保驾护航,以降低其风险。”

  “潜入”证券业

  2002年8月,方正集团接手浙江证券,并于2003年9月正式将其更名为方正证券。在方正集团接手浙江证券之前,浙江证券多次求卖未得,没人会对一家被停牌的证券机构感兴趣。在接手之后,方正迅速拿到了豁免。方正集团同时对方正证券完成增资扩股,由5亿元扩至12亿元。

  对于方正集团来说,手中有一家证券公司的意义还在于能确保将方正科技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到目前为止,方正集团所占方正科技(600601.SH)的股份并不多,相关数据显示,方正集团、方正产业控股以及深圳方正总共持有方正科技10.91%的股份。而此前方正集团也曾经有过控制权的危机。在有了一家证券公司之后,有相当的现金储备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保卫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而对于深谙资本运作与产业互动关系的方正集团来说,拥有一家证券公司同时还意味着方正集团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和市值抵押的方式放大自己的产业利润。

  有分析称,在方正集团的整体业绩当中,方正证券曾经功不可没。因为违规操作停牌的浙江证券曾经避免了在过去股市当中的盲目投资,而因祸得福地保证了资产质量。而这家证券公司正好被方正集团收归旗下。因此当大批券商被深度套牢的时候,方正证券得以在近一段时间有出色的表现。虽然它在全国券商资本金排名仅为第60位,但其营业部部均股票交易量在全国位居前15位,2004年主承销项目总融资金额位居全国第9位。

  尽管目前方正集团的苏钢、方正证券项目进展顺利,但是在其产业规划当中,钢铁、证券项目并非集团主业,方正始终明确将它定位在“副产品”的地位上,在确保精耕细作的同时也明确表示要“择机退出”。

  方正集团也曾经对证券等金融项目寄予厚望,魏新也曾承认“方正确实曾经想要做银行。”但是,他最终发现中国不成熟的资本环境所带来的困难程度远超想象。现在,方正已经逐步从武汉证券、浙江国投、成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全身而退。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