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经典案例 >> 正文 |
|
|||||
海尔资本流向何方? | |||||
作者:佚名 人气:23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曾在中国企业信息化现场会上透露:海尔包括采购、制造、营销、品牌、资本在内的5个全球化中,只有资本全球化还没有解决。 要想进入海尔的资本迷宫,最便捷的通道莫过于进入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它毕竟有许多公开的信息摆在我们面前。 青岛海尔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后改制为青岛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28日。1993年7月1日更名为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于同年11月19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2001年5月,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流入:青岛海尔在证券市场历经五次融资 数额巨大 青岛海尔是海尔集团最重要的一个资本流入口,而青岛海尔的资本又来自社会公众股东的口袋。 青岛海尔上市迄今8年有余,历经1993、1995、1997、1999、2001年5次融资,共从社会公从股东吸入资本356850.34万元。 此外,2001年9月底,根据青岛海尔临时股东大会的决议和授权,公司董事会积极着手申请发行可转换债券不超过25.8亿元,现在申请材料正处于审核程序之中。如果公司如愿以偿,其从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将迅速增加到61.5亿元之巨! 那么,社会公众股东从青岛海尔的高成长中获得了多少回报呢?公司上市后共进行了7次红利分配,社会公众股东累计获得现金红利32833.41万元,为投入资本的9.20%。如果加上有可能发行的25.8亿元可转债,则他们累计获得的现金红利仅为其投入资本的5.80%。 青岛海尔作为一家著名的高成长企业,它的社会公众股东并没有分享到它的成长果实,而且,考虑到近年来青岛海尔从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而红利分配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投资者的投资回收期将会更长。比如25.8亿元可转换债券如果在2003年上半年以前发行成功,由于此期限内不大可能有新分红方案实施,则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回收期就将延长到18.73年。从海尔当前的资本流动趋势判断,投资者若想通过投资青岛海尔获得盈利,希望将非常渺茫。 那么,投资者输出的资本流向了什么地方?一句话,以多种形态流进了海尔集团公司及其变形企业! 资本流出形态一:红利流出 海尔集团作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有必要对它的背景进行简要的描述。 海尔集团是1991年11月14日由青岛海尔的原主要发起人——青岛电冰箱总厂为主体,由青岛空调器厂、青岛电冰柜总厂等几家企业共同组建的企业集团。1989年3月24日,青岛海尔设立时,实收股本10248.3万元,其中发起法人青岛市电冰箱总厂折资9102.45万元,占公司总股本的88.82%。 青岛海尔截止到1993年10月31日,法人股11084.275 股,内部职工股915.725万股,社会个人股5000万股,合计1.7亿股。海尔集团在青岛海尔上市前的总投入为10498.04万元。那么,它从青岛海尔的历年分红中得到了多少呢? 在青岛海尔上市以来所进行的7次红利分配中,海尔集团及其变形企业电器国际共获得现金红利46108.46万元,其投资回报率高达439.21%,为社会公众股东的47.74倍。如果加上有可能发行的25.8亿元可转债,则海尔集团的投资回报率为社会公众股东的75.73倍!这大概可以说明,青岛海尔上市以来,为什么差不多每年都要派发现金红利。 在海尔集团的操控下,青岛海尔与某些一味圈钱而毫无回报的上市公司不同,它“妥善”地处理了与股东的关系。它把社会公众股东视为高产的良种奶牛,而把自己则当成永远不能断奶的孩子,正如海尔商标那两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 资本流出形态二:高价收购集团资产 尽管海尔集团的投资回报率比社会公众股东高出数十倍,但作为青岛海尔的一种资本流出形态,与收购集团资产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青岛海尔对海尔集团资产的收购始于2000年,青岛海尔利用1999年度配股资金4235万元收购海尔集团持有的章丘海尔电机有限公司(章丘海尔)的股权,收购完成后,青岛海尔占章丘海尔98.15%的股权。 2001年,青岛海尔对海尔集团资产的收购突然巨增。1月21日,青岛海尔作为股权受让方将与青岛海尔投资发展公司(海尔投资,股权转让方)就收购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空调)74.45%股权事宜签署的《股权转让合同》项下的股权转让款项共计20亿元一次性支付给股权转让方。就这样,20亿元现金流入了海尔集团的金库。 被青岛海尔赞不绝口的海尔空调对上市公司到底有什么贡献呢?公司2001年年报显示,海尔空调毛利率仅为16.89%,盈利能力远低于粤美的(相关,行情)的25.69%和格力空调的21.89%。同时,巨额收购后留下了14.5亿多元投资差额,要分十年摊销。其中2001年2-12月摊销合计13293.67万元,从而造成2001年公司投资收益为-1.06亿元,从2002年起每年要摊销1.45亿元。在税收方面,海尔集团按15%纳税,而新收购的海尔空调则为33%的税率。在收购合并收入的同时,青岛海尔的税收也由原不足5000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2亿元。因此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收购海尔空调,虽说使其增加了大量收入,但最终转化为净利润的不多。 2002年上半年,海尔空调的情况更为不妙,拖累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上半年,公司两大拳头产品电冰箱、空调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91568万元和367427万元,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156277万元和316483万元。这样,两者的毛利率分别为18.42%和13.87%。而2001年度,电冰箱和空调的毛利率分别为18.68%和16.89%。今年上半年,电冰箱的毛利率稳中有升,空调的毛利率则下降较大。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空调的比重高达50.57%,大大高于电冰箱所占比重30.61%。于是乎,高价从大股东收购来的空调资产一年之后便成为青岛海尔净利润下降的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1918.05万元,比 年同期的39956.44万元大幅下降了45.15%。 青岛海尔拟发行的25.8亿元可转债中,也有9.9亿元将用于向集团公司或投资公司收购贵州海尔电器(59%)、武汉海尔电器(60%)、顺德海尔电器(60%)、青岛海尔空调电子(75%)、合肥海尔空调器(78%)、合肥海尔洗衣机(80%)等项资产。其中,拟收购的武汉海尔总资产5.57亿元净资产却只有5481万元,2001年7月底的可分配利润是-775万元,而评估后的净资产竟有11576万元,青岛海尔将出资6945万元接受海尔集团持有的武汉海尔60%的股权。在最近两次大规模融资和拟融资活动中,近30亿元都已经用于和将要用于收购集团资产。就这样,社会公众股东投入的资本通过上市公司不断流入海尔集团,使其创造出一本万利的资本再生奇迹! 资本流出形态三:海尔集团向电器国际注资 随着资产的迅速膨胀,海尔集团正在以金蝉脱壳之计,将资本逐年注入一家让人觉得很奇怪的公司。 1997年期初,海尔集团持有青岛海尔17872.973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4.74%。这一年,通过集团内部重组,筹建了海尔集团所需要的“一家新的股份公司”的雏形——海尔洗衣机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洗衣机),注册资金3.03亿元;是年12月26日,海尔集团将其在青岛海尔20.01%的股权注入海尔洗衣机,股权转让后海尔集团持有青岛海尔14795.68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5.09%;海尔洗衣机持有青岛海尔的股份为8439.178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01%。 1998年,公司股本与1997年期末相同。但“海尔洗衣机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成了“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此时投资者方才知道,海尔洗衣机为海尔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占其股份的90.09%。在1999年年报中,作为青岛海尔的第二大股东“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的名称又变更为“青岛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电器国际),海尔集团对其控股程度进一步提高,从90.09%增加到了93.09%,这个比例直到2000年末未发生变化。 1999年末,海尔集团持有青岛海尔的股份数没有发生变化,仍为14795.688万股,但由于放弃期间配股的缘故,所占比例从35.09%下降到了31.44%;国际电器持有青岛海尔的股份数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8439.1781万股,但由于同样的原因所占比例从20.01%下降到了17.93%。 2001年8月2日,海尔集团与电器国际又一次签订《股权注资合同》,前者将其持有的青岛海尔14.71%的法人股股权注入电器国际作为对其增资。电器国际持有青岛海尔的股份从10127.0137万股增加到23885.8227万股,持股比例从17.93%增加到29.95%,成为青岛海尔第一大股东;海尔集团持有青岛海尔的股份从17754.8256万股减少到9572.3845万股,持股比例31.44%减少到12%,成为青岛海尔第二大股东。 电器国际法定代表人为张瑞敏,成立于1988年6月30日,注册资本为63193.06万元。股权结构为:海尔集团59046.0635万股,占总股本的93.44%;青岛海尔经济咨询有限公司4000万股,占总股本的6.33%;内部 工股147万股,占总股本的0.23%。电器国际的控股股东为海尔集团,其法定代表人也是张瑞敏,注册资本为31,118万元。可以看出,作为母体的海尔集团资产规模越来越小,而从海尔集团脱胎而出的电器国际资产规模却越来越大。 近年来,作为海尔系内“第三者”的电器国际,在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式的操作,获得青岛海尔控股权的同时,海尔系亦加快了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其迅速扩大电器国际在全球的影响。 迄今为止,海尔在全球己发展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工厂46个、服务点11976个、营销网点5.88万个。其中在美国等地建设的海外工厂10个、海外营销网点3.8万个。2000年时,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8亿美元。而到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猛然突破602亿元,是1984年的1.7万倍;出口创汇突破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海尔创业17年,逼近全球500强。 期盼海外上市 海尔为什么要将电器国际迅速做大做强?本来是海尔集团控制着青岛海尔,又为什么要在它们之中加入“第三者”,让电器国际来控制青岛海尔呢?青岛海尔的控股权为什么要发生转移?在为谁转移? 一个需要引起读者注意的问题是,青岛海尔虽然也存在一股独大的弊端,但大股东不是国有股,而是集体法人股。 前面已经提到,海尔集团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定为市直属企业,由青岛市政府直接管理,原青岛电冰箱总厂在青岛海尔的股份由海尔集团持有。10多年后的今天,海尔集团已经壮大为有近80家法人企业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张瑞敏也由原来的集团公司管委会主任兼总裁,变成现在的董事局主席兼CEO。但是,海尔集团在经过十多年的调整扩张之后,内部的产权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连张瑞敏也很难界定,哪些是原来市属集体资产?哪些是企业资产?哪些是职工资产?而且,张瑞敏及海尔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基本上还是按照地方国有企业级别获得薪酬。目前,张瑞敏本人的全年薪金不过8万元,另持有73101股青岛海尔股票,这与跨国公司高管人员的待遇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海尔系内其它中层干部和广大职工的薪酬水平就更不用提了。 海尔系内模糊的产权关系和干部职工某种程度上套用国有企业工资标准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海尔更大规模的发展,不利于稳定专门人才和职工队伍。这成为海尔的一块心病。为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为了高管及职工的收入能与其对企业的贡献挂起勾来,海尔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其艰辛的探索。 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巨大成功,在今天成了一个双解语。在青岛市政府看来,这是市属集体资产的一笔巨大财富。因为代表市属集体资产的海尔集团持有电器国际93.44%的股份,海尔集团也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青岛海尔41.95%的股份。海尔集团不仅牢牢控制着致力海外业务拓展的电器国际,而且也牢牢控制着海尔系的重要融资平台青岛海尔,毫无疑问,海尔集团是海尔系内老大。然而,对张瑞敏一班高管及中层干部而言,海尔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由于电器国际取代海尔集团成为青岛海尔的第一大股东,与他们自身利益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在海尔集团内,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产权关系模糊,他们的利益缺少股权的保障。而在电器国际,产权关系较为清晰。其中有内部职工股147万股,占 总股本的0.23%。正是电器国际在产权上对职工所有的明晰,有朝一日,这种职工所有的股权将成为他们的财富之源。 现在,代表高管和职工利益的张瑞敏,应该说,多少可以看到一些希望了。多年来,海尔高层一直想改变海尔集团产权模糊的状况。但苦于海尔集团作为青岛市的一块肥肉,作为市里的直属企业,地方政府一方面百般呵护,另一方面也严加看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国有股的海尔集团,要理顺其产权关系比国有控股企业还要难上十倍甚至百倍。而电器国际“第三者”的出现,也许将了却张瑞敏的这一心愿,使海尔系的干部职工最终能找到自己利益的归属。 那么,海尔系的干部职工该如何找到自己利益的归宿呢?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促成电器国际海外上市。此外,很难找到企业发展与职工增收的结合点。 目前,张瑞敏的年薪不到8万元,这与跨国公司的CEO有天壤之别。有人问张瑞敏:“您就一点都不考虑个人得失吗?”张瑞敏坦言: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不管我把企业做多大,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公司,就没有一点属于我了。这是他的内心话。退一步说,即使张瑞敏本人“已经干到了不看重这些的地步”,他不为自己考虑,但他不能不为追随他多年的一大批中层干部考虑,不能不为海尔集团的广大职工考虑。正因为这样,近年来,海尔一直在尝试进行包括年薪制和部分期权激励在内的分配制度改革,但似乎没有拿出成熟的方案。于是,只有将希望寄托在电器国际的海外上市。 为了实现电器国际海外上市的目标,据称海尔在太平洋保税区岛屿上注册了一家“壳”公司,这家公司的名称也是电器国际,它的法人代表应该是张瑞敏。随着海尔集团的资产不断向国内的电器国际转移,在今后的某个时候,海外的电器国际有可能实施反收购,向海尔集团收购其持有的国内的电器国际绝大部分股权。到那时,海外的电器国际就有可能成为海尔王国的国王了。这样,它就可以在海外上市,直接面向全球投资者募股了。在这样一家产权清晰的跨国公司里,张瑞敏和公司的高管人员将可以年薪和期权方式获得其应得的收入。于是,海尔高管及中层干部被海尔集团模糊的产权关系困搅多年的分配与效益不能挂勾的老大难问题将迎刃而解。 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海尔资本国际化要走的路还长……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