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经典案例 >> 正文 |
|
|||||
伊利VS蒙牛 集权与多元化股权结构的较量 | |||||
作者:佚名 人气:26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伊利和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牛根生的意味深长也许指向了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激烈竞争 蒙牛的“通透” 蒙牛董事会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倡导各种力量的参与,有效地避免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在伊利股份董事会爆发危机的前几天,同城的蒙牛乳业(2319,HK)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此次IPO共发行3.5亿股,发行价为每股3.925港元,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在香港这个比内地更为严格的外部监管环境下上市,意味着蒙牛将承担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作为蒙牛创业者的牛根生,其个人权力也将受到极大的外部限制。 牛根生曾为郑俊怀的第八任副手,1998年从伊利辞职。谈至辞职的原因,牛根生在2001年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主要是缘于高层的权力斗争。“当国企老总感觉到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或者被人挑唆到觉得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会请你走人的。” 牛根生对国企中的制度弊端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国企说是国有的、工人有的,实际上谁担任老总,谁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对于国企老总来说,干的时候,企业是自己的;不干的时候,这一切就都没有了。干得好,也不会有相对应的奖励;干得不好,也没见谁从自己家里拿东西往企业里贴补。” 蒙牛组建伊始,牛根生就引入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全按照上市公司的模式规范操作。1998年底,他旗下的10余人共同募集100多万元,通过包租其他企业的生产线开始生产。一年后,蒙牛公司注册成立,40余人参股,资本金1300万。1999年底,蒙牛在公司内部发行了股票,员工依据服务时间的长短和职位的不同有权购买不同数量的股票。在蒙牛董事会的9名董事中有5名是伊利原来的董事,因此董事会的召集与决议的形成也都比较规范。 2002年6月,蒙牛以私募形式引入了3支国际基金:摩根士丹利(MS Dairy)、中金公司分拆出来的鼎晖投资(CDH),以及英国联邦投资与商联保险合资的英联投资(CIC)。3家国际投资机构在首轮投资2597万美元的基础上,于2003年10月再次增资3523万美元。蒙牛上市后,3家国际投资机构所拥有的股权比例虽然不高,但都派出一名董事进入了蒙牛董事会,比例占到董事人数的三分之一。牛根生本人也是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中持股最少的董事长。国际资本的引入和创始人个人较低的持股比例,使董事会内部比较容易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权力的制衡关系不仅有利于决策层的稳定,同时也促使蒙牛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国际化和规范化。蒙牛董事会还成立了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董事会的治理机制。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基于此形成的权力制衡机制,是健全董事会治理的根本。蒙牛董事会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倡导各种力量的参与,有效地避免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牛根生说:“作为境外上市公司,平台变了,规则也变了。我们既要遵守国内法规,也要遵守国际法规,还要接受国际投资机构及公众的监督。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更加规范,所有的人员都要不断提高水平。” 《董事会》杂志 陈锐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