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企业家接触,常听他们谈发展设想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想法:未来几年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翻X番。每当听到这些时,我都为这些企业家的豪情壮志所感染,但同时,内心深处也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忧虑。 我想起“挑担”的寓言。寓言说的是,昔有愚人,颇有勇力,能挑150公斤的重担。第一天,他挑1公斤重的担子,健步如飞;第二天,挑10公斤的担子,仍健步如飞;第三天,挑100公斤的担子,还是健步如飞。于是他觉得自己的力气每天增长10倍,所以第四天让人给自己加上1000公斤的重量,结果被压垮了。 “挑担”寓言表明,一个人在潜能充分发挥前,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增长,不能简单地推论出其能力还能照样增长。有些企业家认为自己企业的增长速度可以多年保持不变,某种程度上就犯了愚人的认知错误。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若将其中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称为“瓶颈”,众所周知,对于“瓶颈”在管理中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木桶理论”,即一个桶壁由多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构成的木桶,其装水的多少将由最短的一块木板所决定。 由“木桶理论”可引出这样几个推论:一是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加高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二是如果错误地将某个“非瓶颈”环节看成是“瓶颈”,在这个环节上大量投入资源,并充分发挥该“非瓶颈”环节能力的作用,其结果不仅无助于企业整体效能的改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其它环节“存货”的增加。三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环节是变化的,正如将“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加高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原来次短的一块木板变成新的最短木板,即成为新的“瓶颈”。此时,如果仍然将经过改善的原来的“最短”而现已不是最短的木板看作“瓶颈”,则在此环节投入越多,越有可能破坏企业各环节的能力平衡,结果造成的浪费也就越多。四是如果将各部分能力看成是支撑整个企业管理运作的平台,那么各部分能力的强弱失调,必将使整个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 从“挑担”寓言、管理“瓶颈”与“木桶理论”出发,再来看看本文开头提及的企业规模翻X番之说,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市场需求潜力存在,能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第二,企业发展尚未达到潜能极限,特别是管理能力可以支撑规模扩张。第三,不会引发行业内企业或与行业新进入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冲突。在这里,现实中最有可能遇到的是企业家个人的管理能力“瓶颈”。 企业发展从小到大,要求企业家从冲锋陷阵、直接领人做事,逐步转化为授权激励、让人做事。在此过程中,管理所涉及的“瓶颈”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如:从开始的单一职能、单一业务、单区域渗透,到多职能、多业务、多区域协同,再到多环节、多主体、多部门的前后整合等。鉴于此,企业家在企业做大过程中,必须对自身潜能及其动态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那些从股市上一下子募集到许多资金的企业来说,一下子要玩几个亿,是否玩得转?俗话说:“最后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背”。小把戏能耍,大戏法不一定能变。对此,各企业在决定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时,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