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管理感悟 >> 正文
诸葛亮管理的七大失误(下)           ★★★ 【字体:
诸葛亮管理的七大失误(下)

作者:佚名     人气:22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四、用人不当

  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前已论述,诸葛亮非常清楚荆州之重要,然而诸葛亮对守荆州人员方面的严重估计不足,做出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表面看来马谡失街亭及被斩都是咎由自取,但因此把马谡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是“庸才”的代名词,是不公正。马谡是个人才,街亭之战以前,参军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克敌制胜,为蜀军立下过大功,比如献计征服孟获,离间魏帝与司马懿。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的位置,而且事后还反省自己,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五、不善授权

  现代社会,领导工作千头万绪,极为繁杂,如果领导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会应接不暇,难免事与愿违,所以领导必须学会正确授权。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 “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其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其对手司马懿有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而在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皇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来,刘恒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六、赏罚不明

  赏罚是领导的重要手段,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赏罚分明,体现了褒扬贬抑,指示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强化正义的进取,弱化错误的选择。赏贵信,罚贵必,赏罚应公平。然诸葛亮赏罚不明:首先,罚不平。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事先立下军令状,但因刘备求情“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赎罪”,诸葛亮就饶了关羽,放纵了关羽,以致后有荆州之败。《三国志。蜀书。蒋琬费一姜维传》记载,刘备发现诸葛亮提拔的蒋琬“众事

理,时又沉醉”,在发怒中“将加罪戮”,而诸葛亮硬说蒋琬乃“社稷之器”,还要求刘备“重加器之”。坚持斩杀马谡,晋人习凿齿认为可惜,当朝大臣蒋琬也认为诸葛亮斩马谡确实有些过分, 《三国志·马谡传》:“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其次,赏不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因诸葛亮错用马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在”兵弱敌强“的形势下,”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退军无损失,却被诸葛亮”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在视察时发现兵将、军资无损,从邓芝口中知道是赵云”亲自断后“,才使”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的实情后,也只是以赵云将士保存下来的”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而赵云则以”军事不利,不应有赐“谢绝,建议全部充府库。军事失利完全是诸葛亮拒谏、固执、独断专行用个人爱将马谡为先锋所致,赵云为补救他用人的失误亲自断后以保将士、军资无损撤退,本应是有功将领,诸葛亮却推卸责任将其贬职,即使知道了实情,诸葛亮也不肯为赵云恢复原职,这就不仅有知过不改的错误,而且更有错上加错之嫌。可见,诸葛亮赏罚不明。

七、不善纳谏

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以致做出多次错误决策: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亮开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采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待遇到严重阻力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

第二,北伐时,大臣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欲“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

第三,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北伐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

第四,马谡是诸葛亮深为器重提拔的青年将领,刘备生前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第一次北伐,“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诸葛亮却拒“众意”,固执地任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象诸葛亮这样的领导都因不善纳谏自取其败。

  不同意见到底对领导行为能起什么作用,结合诸葛亮行为可总结如下:

第一,不同意见的表达,实际上是向领导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计划,如诸葛亮可选择对南王“兵战”、“心战”或“两者结合”,选择“立即北伐”、“不北伐”或“蓄势而发”。

第二,不同意见的表达,有利于各计划之间互相比较,显出优劣,取长补短。如魏延北伐战略,虽显草率,但在当初蜀魏实力相差太大情况下,不采取险招不可能取胜。

第三,不同的逆反意见的讨论,有利于给下属提供更多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人才。

第四,不同意见的讨论,有利于统一认识,这样一旦做出最后决定,上下就会同心同德,共同实施计划,诸葛亮

伐遭到谯周、李严等反对,其未先做好统一思想工作,执意北伐,结果均无功而还,又劳民伤财。

第五,不同意见的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当实践第一方案不行时,可用第二方案,平南时, “兵战”不行,而用“心战”,就是一例证。

第六,不同意见的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如斩马谡之误,诸葛亮曾因“华容”一案放过关羽,曹操也有割发代首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放过马谡,让马谡戴罪立功,况且马谡虽说带兵不行,但是一位难得“高参”。

第七,不同意见的讨论,还能避免领导自己受人愚弄和左右,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可以使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周密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利于领导自身知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为蜀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蜀汉政权“鞠躯尽瘁,死而后已”,使他成为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笔者也非常欣赏,但诸葛亮的领导方式上的失误的也为蜀汉灭亡埋下为种。赤壁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平衡。荆州丢失,关羽丧命,刘备倾全国之兵,怒伐东吴,全军覆没,病死白帝城。诸葛亮受托辅少主,开始执政,也只西南一隅,且南中反叛,国内动荡,矛盾加剧,面临“民穷兵疲”的困境。加之不满百万人口的蜀汉,官僚机构出奇的臃肿,以致赋役繁重,百姓无法生活,三国蜀汉最短命也就成了必然结局。总之,诸葛亮出师二十几年,对蜀汉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由于其自负专断的心态,过于谨小慎微和保守的性格,无论是用贤纳谏、南征平叛,还是挥师北伐等,都曾犯有严重的领导错误,特别是蜀汉建立后没有把国家重点放在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政治改革、精简机构、用贤致治,导致统治集团日益腐败、社会动荡、矛盾加剧,从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当然蜀汉最先灭亡不是诸葛亮个人所愿意看到的,但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领导责任。正所谓: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