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管理感悟 >> 正文
托马斯•沃森:商业暴君和他的管理哲学           ★★★ 【字体:
托马斯•沃森:商业暴君和他的管理哲学

作者:杨吉     人气:33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对于时间的控制,托马斯·沃森总是像一位伟大的画家对色彩的运用一样游刃有余。这位缔造了IBM帝国的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同时也作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最崇拜的商业领导,他随时挑战时间规则,将其最大限度地延长,并且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加以利用。随着他的地位日益重要,沃森觉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指挥周围的力量。

  他对一天的掌握开始于天刚破晓时分,位于纽约市东北部东75街4号,离中央公园不到一个街区的他的卧室里。沃森一觉醒来,去梳妆台拿衣服。他打开那些小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不同的衣物——袜子、内衣、一叠折好的白色手绢。顶层的抽屉里藏着他的香口胶——“救生者”牌的,有时候还有巧克力,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匆匆地吃完早餐(通常是燕麦粥),走出大门,就会有专职司机和专车等着他——除非他有什么事情要考虑。在把四五件事情考虑清楚之前,他是不会去办公室的。他会端上一杯咖啡坐上一两个小时。然后沃森才会上车。

  每天早上,他那张漂亮的红木桌上总是会堆满了小山一样的文件、书籍、活页夹和杂志——这些东西都太厚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里头有些什么。他经常好多天都不去看信。他对清理文件毫无兴趣,这根本就不是他的处事方式。他坐下来,开始一项项完成工作,而这都是他乘车来办公室的路上想好的。沃森通常都会从所列的清单中选出一条,然后分派给某些经理去完成。有时候这个选择很容易,有的时候则不是。他依靠本能选择合适的人。

  整个早上,沃森通常都会情理他的日程表。他会飘然而至,去某个商人俱乐部吃午餐,或者去某个集会上发表演讲。大多数时候,他只要两个小时就会回来。一回到办公室,沃森就会关上门,然后小睡一会儿。如果他不能躺下来睡觉,也许是因为他在华尔街有个约会,他就会在乘车去市中心的路上抓紧时间小睡一下。20分钟后一到金融区,他就像装上了新电池的玩具一样,马上恢复了活力。中午时分,沃森的能量到了顶峰。尽管那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沃森充沛的样子还是让许多同龄人钦佩不已。

  无论是在纽约还是在路上,沃森的工作日总是在晚上六七点才结束,尽管这对沃森来说并不意味着结束。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参加或者主持晚宴,和商业客户一起去剧院或歌剧院,或者是在IBM公司内外的场合上讲话。如果他没有这样做的话,就会把客人们带到自己家里来招待。不论是在哪儿,这些和沃森一直待到了晚上的可怜的人们便别无选择,只能再听他说上一两个小时。他会一直说下去,而听众没有一个人敢离开。最后,在大多数人都已经精疲力竭时,沃森会向众人道“晚安”,接着第一次(从那天早上以来)松开领带,换上睡衣裤,睡到足够精神抖擞地迎接到第二天来临的那一刻即可。

  这便是托马斯·沃森的一天。自从把一家差点完蛋的小公司改造成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以来,沃森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远大的目标、清晰的规划、高效的工作、紧密的安排,如果说这些是让托马斯·沃森永载史册,那么我更愿意相信是暴君的脾气、独断的风格、惊人的远见以及卓越的基业才使得更多后来者对他顶礼膜拜。

  托马斯·沃森很容易被视作一位独裁者。在1940年《财富》杂志的记述中,这位IBM公司的领导人好大喜功、性格乖张、极端自负。他禁止员工在任何公开场合所饮酒,要求销售人员一律身穿白色衬衫、深色西装,他们

律要学唱“IBM之歌”及称颂公司领导人的歌曲。历史学家埃德温·布莱克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甚至将托马斯·沃森与阿道夫·希特勒拉到了一起,他说:“IBM生产的打孔机在德国纳粹清理犹太人的行动上,起到了重要的技术作用。”

  在《特立独行者和他的IBM帝国——沃森传》一书中,作者凯文·梅尼更进一步丰满了沃森商业暴君的形象。在梅尼看来,沃森脾气暴躁,反复无常。他喜欢被人逢迎拍马,并从这种阿谀奉承中获得自信。随着他越来越成功,他也变得愈来愈自负,他在晚年对赞美的渴求达到了一种适用于大公司的有效的管理框架,他的管理风格就是依靠自己的独裁和人格魅力,建立起为人的威严。同时他也是一个狂妄的人,他的狂妄使他看不到新技术的重大价值,使他差一点与电子技术失之交臂。他的狂妄使他以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书中记述到,他曾试图凭借商业的力量阻止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可没想到,在政治家面前这个商业家还是输了,他最后被希特勒利用了,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惹人争议的一点。当然,从创业、守业史看,沃森的精力无疑是惊人的。他天生就具有让追随者们“爱”他的那种少有的领袖能力。同时,他也是一个销售方面的天才,比任何人都懂得怎样推销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他彻底地改变了20世纪人们对销售这一工作的定位和理解,他被媒体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同更多的美国人一样,出生于1874年的托马斯·沃森不喜欢什么深奥的思想,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推崇行动,他被天性中的英雄主义驱动着,是个真正的直性子。但这并不影响他能成为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企业家。在美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他是第一个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管理者。他发展出了让IBM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和传统,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一文化是IBM不断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沃森传》一书中,作者梅尼在每一个章节的尾处都会引用“IBM歌曲集”中的某一首作为结束。想必,这也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强调沃森之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托马斯·沃森曾说过一句话:“日常工作应该由机器来完成,而不应该是人。”他执著于打孔机,因为他本能地意识到数据处理与信息将成为未来的主宰。然而,沃森并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将由数字掌控,他生产的打孔机正暗示着未来世界的趋势,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产出来的计算机是那么的重要。在管理模式上,沃森却表现出一个激进者的姿态,他开创了终身雇佣制、强调忠臣度与终身学习;由于对“国际化”的热衷,IBM成为第一家跨国公司,这在194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1956年,托马斯·沃森以82岁的高龄逝世。他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成功地将IBM转型为计算机公司,并赢得信息业霸主的地位。一直到后来的郭士那、彭明盛(Sam Palmisano),他们继续着让IBM这头蓝色大象积极舞动。看到IBM的血统从过去延续到了现在甚至未来,托马斯·沃森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