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管理感悟 >> 正文
2004:商业本土话语的缺失           ★★★ 【字体:
2004:商业本土话语的缺失

作者:圣路可咨…     人气:36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从任何一个时间的横截面来看,各个国家和社会几乎处在完全不同的文明阶段上。也正因此,才有三个世界的学说和理论;也正因此,中国社会在向工业文明奔跑的时候,借助着已经发展过工业文明的硕果来提高发展的

  速度,减少发展中的曲折和弯路。记载并反映文明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图书。

  一个国家图书的数量、质量映射着其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图书出版的市场上,如果不同的国家也在竞争着文明的领先的话,如果这是一场4x100米的接力赛的话,那么,第一棒应该是美国的教授、学者、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第二棒应该是中国500多家出版社,第三棒就是中国的广大读者,最后一棒应该是中国企业一线的执行者了。

  中国出版社似乎是铆足了劲头,要用最快的速度将美国200年工业文明发展中积累的所有硕果,都一股脑地倾泻在中国曾经饥渴的原野上。中国新闻出版署预计,2004年约有一万种引进版图书投放市场,平均一周200本,一天30本左右。按照八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每一个小时有大约四本引进版图书以中文形式面世,那么读者阅读一本书需要多少时间呢?如此的倾泻速度,让这个接力棒停留在了哪里? 三个主要情节

  一,跟风。跟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初始的跟风,中国出版商直接从亚马逊网站上或者美国两大主流报纸的企管图书排名--《纽约时报》与《基督教箴言报》中挑选目标,委托国内企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初步的审稿,联系版权购买,随后委托翻译进行初步的翻译,之后进入具体的出版流程。紧跟美国流行直接导致了一种现象:一些图书其实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甚至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但是并不排除偶然地、碰巧地获得市场认可的例子。

  譬如《执行》一书,应该是在2003年初出版,但是在中国这个信息流通缺乏有序和选择能力的环境下,真正大量的销售却发生在2004年(只要问一下多少企业"人手一册"就能理解)。《执行》一书的热销导致了第二种跟风的出现,那就是二手跟风,让人眼花缭乱的有《执行力》、《中国本土执行力》、《如何执行》、《执行教程》等,有的是东拼西凑的文字堆,有的是结构、内容、例子全盘模仿的"行货"。 《执行》成为2004年中国出版现象不算过份。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智慧都倾注在模仿和跟风上了,模仿的数量、形式、速度都以空前的热情燃烧着中国企业读书市场。

  在中国企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管理时,一本发行量达到60多万册的《执行》是一个让人感到震惊的数字。2004年,有多少企业标榜为"执行年""执行文化年""执行力"年?这也导致了姜汝祥教授马不停蹄,全年无休地讲着各种各样执行的故事。事实上,"人手一册"背后又有多少人阅读了这本书呢?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区在给客户做营销方案的项目时,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了两次抽样调查,一次在天津,一次在合肥,调查基数为1489人,有效问卷为832份,其中89%的学员都没有阅读完《执行》,67%的学员没有阅读完第一章。

  跟风给了我们一个与美国企业同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会,但我们却换了另外一种跑步的形式--我们的接力赛在一个阅读能力的环节上止步了。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平衡计分卡》,该书作者在2004年访问中国6次,首都机场内的书屋的销售人员都可以一眼认出这个慈祥的长者了。因为他每次候机都会直接到书屋,将自己的图书

出来,一本接一本地直接在图书的封面,或者封底签上自己的大名--书屋的销售人员说,他签字后卖得就更好--这不是娱乐追星吗?

  事实上这种风气并非出版社自编自导的的剧目。这里要举"一本"从2003年开始流行的图书--与"六个西格玛"有关的所有图书。"六个西格玛"作为高级别的工业文明的质量管控体系的概念,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率先引进的(《六个西格玛:理论与实践》)。随着杰克·韦尔奇热潮的到来,六个西格玛被当做企业管理的神话的一部分开始在中国大地飘荡,随后的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图书至少有50本之多。之后,许多咨询公司也开设了黑带、蓝带的相关培训,似乎真的要在短期内在中国企业界普及这个后工业文明的管理武器。然而,在2004年的曙光照耀下,还有多少企业在落实着、实施着哪怕三个西格玛呢?跟风是因为流行,而流行往往因为浅薄,甚至天真和无知,乃至自卑。

  二,不妨看看创新。2004年的企管图书市场的创新应该从开拓谈起:开拓是出版社的一种在风险压力下的行为,通常出版社会从冷门中挑选一些图书,但由此承担的风险是比较大的。由于从2000年以来,中国500多家出版社中有约100多家急起直追地引进热门图书,所以导致美国近20年企管领域的积累几乎都已经被掏光了,短短的4年时间,将美国的信息爆炸完全转移到中国,甚至出版社已经开始大规模扫荡欧洲和日本的企管图书,北京出版社到处在搜罗相关的翻译人才,最近市场也开始出现一些欧洲的企管类图书了。

  在这个情况下,一些出版社另辟蹊径,寻找冷门:或者是原著出版年代比较久远的,或者是全新(未成名)作者的著作。比如《情景领导》就是一个陈旧的主题,至少已经有40年的历史,然而出版以后还是引发了大量的有关领导类型的图书热潮,最终以《沉静领导》夺得这个类别的金牌。随后的一本《这是你的船》,在美国获得好评之前,华章就发现了这本书的潜质,并承担风险出版。这本书后来在美国受到了高度的赞扬,给美国企业的冲击是"回归军队化管理,企业向军队学习!"。类似的还有海南出版社的《斯隆回忆录》。

  华章还出了一个冷门而不错的图书《人小钱大吞世代》,这是一本在美国营销广告行业相当有影响的图书,但目前还没有被市场接受。财经译文最近的《丰田精细化管理》也是一本冷门书。选题创新是艰难的,况且中国社会图书领域也缺乏有份量、有公信力的企管图书评论媒体,没有主导市场的舞台和通道。那些有一定号召力的明星,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李东生等都已经平均至少给几十本图书写过推荐序了,难免让人再看到他们推荐的图书时有一些怀疑。没有自己主导的图书评论权威也是中国企管图书市场五彩缤纷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创新是应该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可惜值得赞扬的作品并不多,而这些不多的作品也没有得到市场的接纳。很多时候这不是因为图书的水平低下,而是市场的识别能力还没有跟上。有一本《逆火》,也是一个冷门书,目前中国的反馈好像也不理想,但是这本书透露出多少跨国企业内部权力斗争的惨烈厮杀,譬如联想这样决心走世界之路的企业,其实真应该认真读一下这本书。另外一个主题在2004年已经成就了一些气候,那就是真正"创新"的图书,德·波诺的创新系列、思维系列、思考系列、系统系列的图书,以新华出版社主导的德·波诺的这8本书借助跨国企业内部培训发展到了中国。事实上,创新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实力源泉,学习创新,实施创新才真应该是出版、阅读领域最应该好好补一补的钙。


  三,本土作者兴起。跟风已成焦土,创新没有实力,于是在2004年,文明的接力棒从源头起开始了其变异的流程,本土作者书籍的出现是一个好现象。发行量较大的有姜汝祥的《差距》,汪中求的《细节致胜》,以及路长全的《软战争》,最近的有成君忆的《水煮三国》,他们的"复出"让中国企业管理人士眼前一亮--以往看的案例中间都是外国人名字,连名字都看不准确,怎么可以有效地理解呢?无法有效地理解,又怎么有效地应用呢?本土作者的图书的特点是故事会居多,通篇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一个案例接一个案例,缺乏系统的提炼。

  本土作者的下一个阶梯应该是提炼了。长江商学院曾鸣教授的《略胜一筹》已经有一点理论的味道了。姜汝祥的《差距》中的各种案例以及思考,系统连贯起来会更加有力量,听说姜博士要奉献另外一本书《榜样》,工商界可以拭目以待。

  在本土类别中,还有一个阴暗的现象,那就是伪造进口图书,如最近的《戴尔直销》、《宝洁品牌攻略》、《决策陷阱》、《全球第一女CEO》,这些伪进口图书的危害很大,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修养和造诣,东拼西凑,对其中的案例的解析尤其浅薄,严重误导读者,并影响到读者对真正进口图书的印象。这是只认国外月亮的结果,在2005年有可能愈演愈烈。 展望2005

  明年会流行什么主题?这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问题,作者目前也只能作一些猜测。

  1.创新类:如德·波诺的创新系列,严肃的创造力系列,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以及系统思考法系列等,都属于企业创新类,几乎都是今年出的书,如同2003年的图书在2004年流行一样,这些2004年的图书主题其实都是成功的500强企业大量采用的教材和取得成功的应用,所以,创新是一个好的主题。

  2.精细管理类别,这个美国在60年代左右流行的主题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与中国企业竞争激烈有关。精细管理类别有如下这些图书,如《商务沟通精要》,《终极销售力》,甚至科特勒的经典著作《营销教程》(其实这是一本经典级别的营销作品,入门级别的应该就是年底的一本《科特勒说》)。这些精细管理类别的书,看来也会有戏说、图解等流行形式出现,但喜好抽象思考的读者也可以跳过这个阶段。

  3.企业战略决策类别的图书也是明年的一个看点。比如最近的《明茨伯格论管理》,是一个相当高超的管理领域的作品。即使像刚过完95岁生日的大师德鲁克的也会有一些新东西。中国企业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战略是这种宏观视野中,高度竞争环境的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自古中国就是出战略家的国家。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