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变革管理 >> 正文 |
|
|||||
世界500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梦想与焦虑 | |||||
作者:佚名 人气:30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上汽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伙伴不会允许其占有合资公司的任何一款汽车并贴上上汽的标签。于是,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它决定挽起袖子自己干,而且目标瞄准海外。所有的目光集中到了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身上。即将过去的一年,它突然发力在国内外展开一连串动作,先是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接着与英国罗孚汽车商谈合作,同时加大了国内汽车整合的力度。其独立自主建功立业的姿态,使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中的另外两家—— 一汽和东风立即处于下风位置,也让中国汽车绝望论者看到了一丝希望。 今年7月,当美国fortune杂志宣布上海汽车集团以合并报表后1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名列2003“世界500强”第461位时,如果不是因为消息提早见报,一向低调的它甚至准备为此召开一个庆祝会。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声称进入“世界500强”实现了“上汽几代人的夙愿”。他还毫不客气地计划让上汽集团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六大汽车制造公司,与通用、丰田、福特、戴克和大众等5家汽车公司平起平坐。为此,上汽集团需要将自己整车的年产量至少比2003年提高5倍达到400万辆。 上汽集团确实太需要外界从内心发出的承认了。1991年当它将自主的上海品牌轿车送进坟墓的时候,人们从此断定它最终将蜕化成一家寄生在外国汽车大佬身上的中国财务投资公司而已。 批评还是接踵而来。如果不是因为将中汽集团持有的上海大众10%的股份无偿接收过来,上海大众的钱就不能算到一直只持有上海大众40%股份的上汽的头上,上汽也就不能进入所谓的500强。即便如此,上汽的销售额只有该行业首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6%。而且,2003年上海汽车生产的轿车绝大多数是与大众和通用合资生产的,还不具有自主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上汽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roa)在同行业中仍然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一位,这主要依赖于中国汽车市场受到了高关税保护这一特殊情况。如果哪一天跨国汽车能够在中国自己玩的话,上汽集团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吗? 上汽显然试图以自己的行动使这个问题有肯定的回答。但是在最后的结果出来之前,1951年出生的胡茂元,这个17岁就进入上汽集团前身上海拖拉机厂工作的小个子强人,还是宁愿选择对媒体沉默。上汽集团的内部人士表示,无论如何,胡茂元既是企业的领导,也是上级任命的官员,在这样的问题上,他必须谨慎。 弯路 2002年7月,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陈良宇前往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调研。就在这次调研中,上汽集团在汇报时表示,未来5年,上汽集团将自主开发汽车5万辆。当年8月,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上汽集团副总经理陈因达对外界澄清,这并不是临时拼凑集团内部散落的科研机构,而是对原有技术开发资源整合的结果。
年龄稍长的人都知道,上汽集团曾经自主开发过独立的上海品牌轿车。最早的上海牌轿车于1959年根据德国1956年产奔驰220s轿车仿制而成。“自从桑塔纳轿车投产,上海牌就再也没有改善了,与联营厂慢吞吞生产到1991年便被送进了废钢厂。”一位业内人士说。 放弃上海牌轿车是上汽集团痛感自己技术的落后,希望通过合资来引进消化技术,最终制造出现代汽车。桑塔纳国产化搞了3年才达到2.7%,也就是轮胎、收音机和蓄电池三个件,而到了现在基本实现国产化。上汽集团的思路是:当一个地方的零部件工业强大时,相应的汽车整车制造就会容易一些。 在加速零部件国产化的同时,上汽集团的汽车自主开发暂时被放到了一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汽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企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产化过程中,技术开发机构也主要合并到为国产化服务的机构中,自主开发设计基本没有资金投入,研发能力逐步萎缩。” 上汽集团如韩国现代汽车那样完全自主开发似无可能。1967年12月成立的现代汽车,最早与福特的英国分公司合作,引进其制造轿车和轻型卡车的技术。1970年代早期,现代决定坚决同步开发拥有绝对自主权的轿车。1976年,第一个自主车型pony问世。仅仅用了9年时间,现代便拥有了完全自主的汽车品牌。 合资已经20年的上汽集团当然并非全无研发能力,其内部早就有了两个研发中心—通用的泛亚技术中心和大众技术开发中心——但都是和外方合资的,而且基本属于改进性开发。陈因达表示,这两个中心作为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接受汽车工程研究院的委托,承担具体产品的结构设计和产品试验认证等多方面的工作。 上汽集团希望德国大众将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转让给自己,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自己的新车,走一条自主研发的捷径,就如同一汽的红旗轿车完全借用德国奥迪100的平台一样。桑塔纳平台技术是1980年代的陈旧平台技术,上汽集团原本以为德国大众能够答应,但是2004年初最终被对方拒绝。麦肯锡上海董事合伙人高旭评价说:“上汽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伙伴不会允许自己借用合资汽车的任何一款汽车并贴上自己的标签。” 合资是上汽集团做大获取利润的重要因素,可也是外界所担忧的上汽长期发展最不可靠因素。如果不是为了获得进入中国的许可,没有人愿意将一半利润白白奉送给中国伙伴。上汽集团的合作伙伴德国大众一直想把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合并起来自己统一指挥。 但是这些不过是硬币的一面。因为现实证明了上汽集团已经拥有了最可靠的合作伙伴——美国通用。沈阳金杯通用项目的失败和胡茂元亲自参与谈判而顺利成立的上海通用汽车的成功,使美国通用坚定了在中国坚决依靠上汽集团开疆辟土的决心。
通用汽车ceo瓦格纳认为这是通用汽车奉行的管理哲学使然。他说:“我们如果要想在一个市场上获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本地的企业。”而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本地企业,在中国,就必须找到一个愉快的合作伙伴,通用中国总裁墨斐对《环球企业家》这样解释。 胡茂元的下属陈虹领导的上海通用证明了上汽集团确实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这家与上汽集团合资的汽车企业生产汽车仅仅才有5年的时间,但是就在今年6月,其单月汽车销售一度超过了以往长期稳居冠军位置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和中方合作不是皮带和轮子之间的光轮关系,而是齿轮和齿轮之间的咬合关系。”一位合资汽车公司中方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尽管上汽并无实质性的汽车技术和品牌,通用汽车还是如同1929年收购德国欧宝以及1931年收购澳大利亚霍顿时一样,保持上海通用的独立性,而且愿意进一步帮助其壮大。 合作是互惠的。2002年上汽借助美国通用汽车的帮助,参与收购韩国大宇10%的股份。在今年与蓝星集团争夺收购韩国双龙的过程中,美国通用甚至做了策应。上汽集团通过众多的股权纽带把美国通用与自己牢牢绑在一起。 收购 对于一家中国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集团来说,依赖外人的生存终究不体面。 上汽集团必须另辟蹊径。美国通用收购韩国大宇似乎给胡茂元提供了灵感。当年许多分析师认为 “谁赢得大宇,谁就是最后的输家”,因为它徒具弱势品牌,财务报表更是令人恐怖。但是通用却顺利获得了不少大宇基本现成的车型。上海通用的别克凯悦和上汽通用五菱的雪佛兰spark都是来自大宇。 因此,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上海汽车(sh.600104)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表示,上汽集团在制造领域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在整车设计开发上却与国际水平存在相当差距。他说:“可以考虑利用全球资源,走出去,与其他厂家采取各种形式合作开发自主品牌。” 处于亏损中的韩国第四大汽车制造商双龙(ssangyong)汽车成为上汽集团的目标。1954年1月成立的双龙以制造公车、消防车等大型车辆起家,1980年代末期开始制造korando、musso等suv车款,近年来更是推出了chairman、rexton等豪华轿车产品。目前年产汽车18万辆,在韩国轿车市场占有率约为11%. 2003年底得到国家发改委外资司批准,上汽集团成为国内惟一可以参与双龙收购的企业。当它按部就班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时,中国蓝星集团半路杀出,好在最后有惊无险。2004年10月底,胡茂元总裁与陈祥麟董事长双双飞到韩国与双龙签下了协议,正式从其债券银行手中收购双龙48.92%的股权。此后,上汽若在股市继续购入双龙的流通股,不久就可以超出50%的持股比例彻底控股双龙。
收购韩国双龙,上汽集团不仅可以获得其现有的产品类型,还可以对方现有技术平台为基础进行自主品牌的开发,完成德国大众阻挠其干成的事情。上汽集团为此提出了开发自主产品的新思路——由原来的“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一条路径,拓宽为“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多条路径。 但是双龙汽车本身技术力量并非强劲。它的技术来自于与奔驰汽车的合作,就自主开发汽车技术而言,它远不如大宇汽车,更不用说现代汽车了。胡茂元曾经表示,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肯定要搞,而且做就要做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的品牌。于是技术力量比双龙深厚的老牌汽车公司——英国罗孚(mgrover)被纳入视线。 罗孚公司是英国汽车业的灯塔,但是长期以来处于亏损境地。英国政府、日本和德国公司都曾尽全力拯救英国汽车业这最后一点“血脉”,但最终甩手。对罗孚而言,存活并发展下去的惟一出路是开发下一代新车型,但无法自己走出资金匮乏的困境。正在寻求技术支持的上汽集团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2004年6月,上汽集团与英国罗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正在等待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据悉,两家公司将在华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中型轿车罗孚45的基础上合作新型轿车。 “上汽与罗孚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共享技术平台的合作。”一位知情人士说,“利用罗孚的技术和上汽的资金,他们将共同开发一个新的汽车平台,而后各自在这个汽车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后续车型。”但是上汽收购罗孚似不可能。那么多公司玩不转的亏损企业,上汽集团如何能够使自己不陷入泥淖? 布局 相比于独立研发的捉襟见肘,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却早已在手中。 早在2001年6月,上汽集团重组仪征汽车公司就已经决定将江苏仪征作为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上汽集团从美国通用公司欧宝s4200平台上引进多用途轻型客车,2002年7月28日,首辆取名“赛宝”的多用途轻型客车从这里下线。赛宝或可算作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雏形,只是并不成功。 2003年5月,上汽集团的股份公司上海汽车正式收购江苏仪征99%股权,今年1月9日,上海汽车对外公告,正式收购仪征汽1%股权,完成对仪征的全部收购,使其成为上汽集团全权控股的整车生产基地。上汽内部传出的一个消息是,上汽集团与英国罗孚合作的轿车项目将选定江苏仪征作为生产基地。
但是上汽从双龙汽车引进的车型将放到何处生产?上汽汇众似乎成为必然之选。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汇众由上海重型汽车厂、上海汽车底盘厂、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组建而成,主要为上汽集团的两大整车合资公司提供车桥和底盘,。但是随着2002年引进双龙源自奔驰公司的伊斯坦纳面包车,上海汇众目前已经开始转型为上汽集团的又一个整车生产基地。 根据上海汽车总经理赵凤高的描述,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生产事宜都归口到上市公司上海汽车旗下,使上海汽车—— 一家一提起来就被认为是零部件企业的上市公司——彻底变身成为继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之后的又一个整车企业,而收购仪征只是第一步。 上汽集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生产自主品牌的轿车。在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中,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在乘用车和商务车的发展都比较均衡。相比之下,上汽集团仅有乘用车作支撑,商用车尚无法与其他厂家媲美。上汽集团因此全面进军轻卡、重卡、微型车和大客领域。 “就是要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没有说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上海汽车股份的总经理赵凤高说。 如同韩国现代汽车经过20年打拼在轿车、卡车、跑车、豪华轿车、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自主品牌阵营一样,上汽集团也希望成为全能冠军。除了已经收归囊下的柳州五菱汽车,江铃五十铃卡车、重庆重型汽车集团等都是其锁定的目标。《环球企业家》了解到,为了拼出重卡的市场份额,上海汇众甚至将北汽福田的干将挖到上海。 前路 蓝图已经呈现,但是上汽集团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 韩国的强势工会世界闻名,双龙也没有例外,今年的一场罢工风潮造成的直接损失是5000万美元。面对上汽的并购,双龙工会还提出参与董事会决策过程、引进责任经营制度、保障雇佣等苛刻条件。尽管胡茂元站出来讲话,表明了对解决工会问题所具备的信心,但韩国人搞不好的人的问题中国人要搞好并不容易。上汽集团在国内的并购也同样存在人员问题的这个考验,特别是收编中汽,中汽有着与上汽集团一样多员工队伍,高达6万多人,且分散在数百个大多经营困窘的企业当中。 然后是钱的问题。通过与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两大品牌合资生产汽车,上汽集团已经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这些钱对于自己不断扩张的身架还远远不够。韩国双龙有在2007年将产能扩大1倍的计划,罗孚需要资金启动其拟于2005年推出的全新中级轿车,中汽总公司的隐性负债在10亿元,其与上汽集团大量重复的业务需要清理与合并等,这些都是在并购之外需要的继续投入。而上汽集团打算拿出2.5亿美元推广自有品牌。
上汽集团正加紧股份制改造,希望通过整体上市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毕竟上海汽车的盘子太小。但是不久前明年海外整体上市ipo募集15亿美元资金的计划一出,上汽集团便收到了很多重仓上海汽车的基金经理的强烈反对意见。从目前显露的迹象看,海外上市可能暂时搁浅,上汽集团可能使用与tcl类似的通过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的方法,即先在国内整体上市,然后再谋求海外上市。 “上汽改制重组,致力于塑造国际品牌,”光大证券汽车业分析师赵雪桂说,“但是如此规模的汽车集团,竟然没有一家资本运作平台来支撑未来越来越频繁的海内外扩张计划,仍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隐形的问题还在于,随着上汽集团的发展,它很可能会损害自己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汽自己的产品最终将与大众和通用的产品竞争。fortune的报道甚至认为,大众和通用将会遭遇因为中国汽车公司本身的发展而被排挤的危险。一个集团内的几方未来可能为会因互搏而产生危险。 “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上汽。这可能和上海的海派文化有关系。他们对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能够迅速学习,比较精细化。”来自一汽集团的观察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做汽车成功不成功我不知道,但是作为公司的存续性,我想应该没有问题。” 世界上有几大汽车公司,但是只有一个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足以支撑一个本土汽车公司的长大。“上汽在未来10到15年时间里,将跻身世界10大汽车公司之列。”英国autopolis汽车咨询公司的分析师graeme maxton说,“在10年内,欧洲或者美国的青少年将考虑拥有一辆上海汽车。”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