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变革管理 >> 正文
夏新总裁李晓忠:低调背后隐藏的机锋           ★★★ 【字体:
夏新总裁李晓忠:低调背后隐藏的机锋

作者:佚名     人气:28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中国的企业家们有两种本事还没有学到家:一是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一是如何做国际化。这是夏新李晓忠说过的话,也正是他目前所努力的方向。对于夏新来说,国际化稍远一些,但是持续发展的问题却非常迫切地摆在夏新电子面前。

  问题明显地摆在那里:到目前为止,在将夏新电子的规模带到营业收入60亿元人民币以上、净利润6亿多元的水平之后,手机业务依然独力支撑着夏新电子绝大多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手机业务的重要性短时间内不可能被替代。但是,随着手机市场竞争程度、层次的升级,下一步夏新电子如何做手机,如何规避对单一业务过于依赖而带来的企业发展风险,如何在更大的产业平台上运作,都有待夏新重新思考和解决。

  夏新电子是一家非常有味道的企业。伴随着录像机、VCD、手机等行业的起落,夏新电子的公司成败转换也在瞬间完成。经常可以听到夏新的老板们在谈话间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种沧桑感悟,而这样的一种对成败的敏感也让夏新的这些老板们学会了在其它手机企业忙于收获手机产业的高利润时即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当有的手机企业在2004年刚刚觉悟于手机产业的碰壁时,夏新电子的转型已经早早上路了。


  夏新的3C平台

  2004年6月2日,夏新电子在北京发布其全线3C产品,在经过2003年的最初布局之后,夏新在3C市场的骨架和基础已经基本搭建完毕。而在2003年夏新刚刚开始多元化转型的时候,很多人都怀疑夏新布局3C的“诚意”。但是,李晓忠显然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6月2的发布会上,夏新产品线的丰富程度让很多人大呼“没想到”。手机、小灵通、数字电视、数码随身听以及笔记本,夏新均有新品推出。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夏新电子依靠手机业务的强劲表现,将自己的业绩稳定在了营收60多亿元人民币、利润在6亿多元的水平线之上。但是在目前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夏新电子要想单纯依靠手机在公司业绩方面取得特别大的突破已几无可能。

  “夏新选择布局3C产业并不完全因为目前手机行业利润降低,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长期发展的需要。3C布局的基本考虑主要是依赖于夏新在前期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和使夏新得到一个持久、稳定经营的基本思考。”夏新电子副总裁黄爱平说。“夏新思考3C布局始于2000年转型之初,之所以去年才进入完整的布局阶段是因为我们经过两年的发展,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2000年我们做这些工作都是不太现实的,当时夏新的资源状况比较紧张,实际上我们投入一个手机项目都比较吃力。”

  2003年,夏新将“厦新”换成了“夏新”,“Amoisonic”换成了“Amoi”,去掉了明显的音频标记“sonic”,而改用包容性更强的“Amoi”。对于3C融合的大势,李晓忠认为:“是一个美好的远景。前几年由于技术、时机都不成熟,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卖得都不太好。夏新在3C融合方面现在走的是第一步——先站位,然后再开始发展。3C融合虽说是几年以后的事,但是只要整合的好就会水到渠成。”

  与联想、TCL甚至海信等企业在3C融合领域大张旗鼓的做法不同,夏新明显的要比这些企业低调很多。北京道成嘉会公司的客户经理张强认为,夏新与国内其它力主推进3C融合的企业不同的是,夏新选择的是一种产品驱动的3C融合演进模式。从录像机、VCD、手机到今天的3C产品三箭齐发,夏新的产品发展脉络稳定而清晰。夏新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一是专注于消费类的数字3C产品,二是要做一个产品能力和市场能力双驱动的企业。基于这样的判断,夏新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技术研发方面,并进行了持续性的大规模投入,夏新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手机整机厂商中技术掌控能力最强、加工深度最深、生产工序最全的企业。

  李晓忠强调:“夏新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制造能力,是靠产品能力和市场能力双驱动的3C企业,夏新要走一条以产品为中心、靠产品说话的务实发展道路。”他认为,产品才是厂商与用户沟通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夏新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打造产品能力上,现在“产品能力”已经成为李晓忠最重要的自信来源。

  在多元化产业的选择方面,夏新一直强调3C产业布局是一个相关性的多元化布局。在3C项目的运作上有很多共性的、基础性的条件,能够共享一些基础资源。黄爱平认为:“关于3C产业布局的规划,实际上是各个产品线之间互相利用相关资源、技术,像我们家庭影院用的2.4G的技术,其实是通讯领域的技术,我们带卡的DVD实际用的是IT领域的技术,手机上屏显的技术其实与家电类显示技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我们会跟随各个产品领域的发展推动不同领域的技术在产品上的一些结合。”
  

  夏新的研发气质

  “企业同人一样具有不同的气质内涵,而夏新则格外注重培养自己的研发气质。”2004年4月,夏新上海研究院成立时,兼任夏新研究院院长的李晓忠做了这样的比喻。

  “即使是相同量级的企业、环境相同的企业,所作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企业可能觉得投入研发方面太多资金是不合算的。我觉得这种选择就体现了企业的一种气质。夏新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但我们在研发方面,在同类企业中算是对研发比较偏好的。”

  夏新的高层多次强调,2004年会成为夏新的技术元年,而李晓忠甚至明确提出在经过了2003年一年的准备之后,现在的夏新已经有能力在手机市场打一场技术反击战。在上海研究院成立之后,夏新在厦门、南京、上海三地的研发体系布局已经完成。

  李晓忠认为:“无论是为了锻造夏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还是为了充分体现和把控夏新产品的性格、理念和品牌精神 ;无论是出于对质量、成本、风险和效益的综合评估,还是出于夏新业已形成并不断强化的企业研发气质,夏新都会坚定不移地把自主研发放在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过去是如此,将来更是如此。夏新和其它中国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自主研发是企业获得长期最大收益的唯一选择,也是中国从3C产品消费大国迈向3C产业技术强国的唯一选择。”

  2003年,夏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而不是像一些国内同行那样从国外拿现成的产品,虽然一度影响到了夏新手机的销售表现也不为所动。在刚刚进入的笔记本行业,夏新也明确地坚持要两条腿走路,在找人代工的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研发实力,虽然这样市场推广的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夏新认为这是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夏新不做,别的企业同样会做。”在6月2日的发布会上,夏新一口气推出了基于自主研发的10款手机产品,而数字电视、笔记本产品多数也为自己研发。

  产品能力是夏新所一直着力强调的。张强认为:“产品能力最核心的一点是在掌握了整合元器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基础之上的整机设计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好比打通了任督二脉,就可以把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打通,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可以形成自身相对统一和协调的产品风格 ;就可以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以更加本地化、差异化的产品创新定义、整机设计和规模制造为基础,实现对核心技术的理解、判断、选择。”

  夏新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路线也非常现实,从工业设计、应用功能、系统整合这些次核心技术入手,首先确保产品能够具有精致的做工和时尚的外观,其次要在产品的应用功能层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掌握次核心技术仅仅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技术能力,逐渐逼近并掌握芯片设计、技术标准制定这些核心技术,在国际技术合作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夏新刹车的理由

  从亏损发展到净利润6亿多元,营业收入达到60多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从几千迅速发展为2万多,夏新只迈出了一步。在这一步之后,夏新电子能否稳得住方向,还有没有更大的发展后劲,这都是问题。具体到企业管理方面,夏新现在的很多运作方式也已经发生了改变。

  “原来的时候,夏新公司内部的中层人员、每个技术人员,我基本上都认识,但是现在不行了。以前,每个产品、项目都得总裁亲自拍板,但是现在拍板的已经变成事业部的负责人了。”黄爱平眼见夏新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很多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事业部的负责人能否把握好机会,都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规模扩张问题,也是夏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

  “夏新这两年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我们的确需要把速度降下来,把基础做好之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2004年4月,李晓忠在说到要主动把企业的发展速度降下来的时候非常的轻松,看不出一点心疼的样子。用李晓忠自己的话来说,“最迷茫、最难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2003年,夏新电子明确地把自己的经营主题词定为“锁定主业、大胆布局、准确执行、快速应变。”2003年当年,媒体关于国产手机企业的大批判此起彼伏,库存、毛利率等话题一再成为报道的对象。李晓忠对此均不屑一顾,他的判断是中国手机产业10年内应该是不错的,不同的企业有赔有赚是正常的。夏新电子自己的货物周转时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里,他始终坚持自己看不清楚媒体所描述的大规模的库存是怎么来的。而毛利率下降,在他看来也完全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基于这样的判断,夏新电子坚持在完成多元化布局的过程当中继续锁定手机主业。

  2004年夏新明确提出要调整发展速度,将重点转移到夯实基础,强化竞争力方面。今年夏新电子提出了“调整、整合、提升、执行”,而对于“调整”一词,夏新的解释就是主动调低公司的发展速度,以求蓄势待发。

  夏新电子副总裁黄爱平解释说:“夏新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把2004年定位为一个调整年,所谓调整年就是说我们不再追求规模的急速扩张,而是在一个较平稳的阶段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发展增加后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李晓忠低调的背后

  喜欢低头走路、低头思考问题的李晓忠是出了名的低调,但是偶尔从他身上也能感觉到低调背后隐藏的机锋。

  2003年夏新突然切入笔记本市场的时候,当有记者问到夏新如何同联想等笔记本市场领先者竞争的时候,李晓忠马上回答夏新在笔记本领域还很年轻,很难跟联想竞争。说得虽是实话,但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在多个场合,李晓忠都表示,夏新不会看重笔记本近期市场的业绩表现,更不会大肆砸钱进笔记本市场以求扩张,但是他同时也在很多场合表示,夏新在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在笔记本市场有所作为,所以在对笔记本业务的支持上,夏新并不惜力,包括在研发方面更是加大投入,手机市场的几员干将也被抽调前往支持笔记本业务的开展。

  2004年初,TCL同阿尔卡特的合作、波导同西门子的合作让媒体着实兴奋了一番。但是此前,在国内手机市场有不俗表现的夏新在这方面一直不见有丝毫动作。即使是国际化的话题,夏新所谈也甚少。有消息说,某一国际手机企业在选择国内合作伙伴的时候曾经提出要拜访夏新并同李效忠商谈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在被李晓忠婉言拒绝之后才选择了另外一家国内企业。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夏新方面的证实。但当问及夏新是否会采取TCL、波导的方式同国外企业合作时,李晓忠的态度明确而不容质疑:决不!理由是夏新目前的人才储备、管理经验都不足以应付。

  李晓忠一贯的低调作风,让同行们更加佩服。有媒体报道,当被问到国内同行最为看好谁的时候,波导总裁徐立华脱口而出:夏新的李晓忠。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