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变革管理 >> 正文
21世纪经济报道:传化集团的“反向扩张”           ★★★ 【字体:
21世纪经济报道:传化集团的“反向扩张”

作者:佚名     人气:22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突然膨胀

  时间已经到了4月6日,传化集团对其即将在4月9日签约的一个项目依然保持沉默。

  在采访中,记者所能获知的信息只是,合资方是名列世界500强的饮料巨头日本麒麟公司,项目性质为农业,地点是浙江萧山。自然,记者还被告知,这是传化老板徐冠巨的又一个大手笔。

  这既符合徐冠巨的性格,又多少有些出人意外———徐一向低调,传化也一向“坚持稳健务实的发展战略”;而成立于1986年的传化集团,最擅长的领域一直是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而非农业。

  意外还不止于此。

  “今年传化另外一个大手笔是物流业务。”传化高层透露,2004年,无论是码头还是机场业务,均已被列入传化物流的参股收购战略,“包括宁波北仑港在内,我们都有过接触。”

  而3月中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徐冠巨更是第一次透露了他的远景目标:“传化有勇气挺进重化工、石油化工等上游化工产业。”

  在传化的产业版图上,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物流与商贸是其已经确立的四大产业核心,而一旦介入政策壁垒森严的码头、机场、石油化工、重化工等产业领域,不仅仅意味着四大产业基础上的产业链延伸,更大的玄机还在于,传化将脱离稳打稳扎的轨道,突然提速,沿着技术、资金双密集的峭壁反向扩张。

  传化的一位高层说:“传化未来几年可能要膨胀几十倍。”

  这必将是一次令人心跳的历程。徐冠巨和他的传化面临的将是来自资金、多元化风险,乃至民营企业家身份等等多方面的挑战。

  时至今日,传化集团拥有15亿元资产,每年的销售额在7.5亿元上下,其高层透露,集团负债率在60%~65%之间;传化所擅长的精细化工并不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富豪辈出的浙江,从“草根层”出身民营企业比比皆是,传化的规模与品牌优势也并不显著。

  传化的扩张为什么突然提速?同样是“草根层”出身,年仅43岁的徐冠巨和他的前辈浙商们究竟有什么不同?传化的路径是否具有普适性?

“广积粮,缓称王”

  1997年是传化集团战略的拐点。

  当时,传化的精细化工业务(即现在的传化股份)在业内已经比较领先,能为集团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继续上升的空间却有限。

  与此同时,日化行业风起云涌,洗牌在即,而传化的日化产品在农村市场已经具备不错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但是传化并没有把握住机会迅速将传化日化做成全国一线品牌,倒是原本“没有传化做得好”的纳爱斯凭借广告和低价优势迅速席卷全国市场。这令传化内部一些员工至今感叹,“我们没有抓住当时的机会”。

  徐冠巨本人也承认,“我们在1997年前后的确很矛盾”。

  但是他说他并不后悔。“首先,日化企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我们担心环境问题,所以没有放手去做”。其次,徐冠巨对日化行业那种恶性竞争也不以为然,“日化的做法和彩电一样,都是低价策略,结果技术开发经费不足,现在等于把市场又让给了外国人”。

  当纳爱斯攻城掠地的时候,传化走上了一条“广积粮,缓称王”的道路。徐冠巨恪守的一条投资原则是“如果做不了行业领导者,我就不进入这个行业”。所以徐宁愿选择一些并不热闹但壁垒比较高的行业,“因为这样可以迅速把我的商业模式做到最前面去”。

  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下,徐冠巨“突然”决定大举进军农业(2000年)和现代物流(1997年)这两个回报期很长的项目。徐冠巨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其实就农业而言,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

  “这次两会我也提出来了,农业富余劳动力是财富不是包袱。我在国外考察发现那里农产品的价格是我们的20倍,我们农业不能走向世界,主要是农业科技落后”。

  传化所做的农业项目还在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培育农产品的种苗,然后卖给农民批量种植。“2003年,我们刚开始探索,就培养了1900万株种苗,供应农户种植8万亩土地,保守估计创造价值3亿~5亿”,提起这些数字,徐冠巨颇为自豪。

“又红又专”路线

  传化这样的做法倒是令当地政府颇为欣赏:宁愿牺牲企业做大的机会,也不愿意冒险发展日化产业,这对一个本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讲是难能可贵的;对农业的投资则能够帮助政府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更早的时候,传化对物流业的投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物流业务一方面能够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帮政府分忧。即便在物流基地已经泛滥的现在,这类项目因为其回收期慢,具备公益性质,所以仍然很少有民企独资的例子。

  同样令政府欣赏的还有,1998年9月18日,传化成立了党支部。这是浙江省私营企业中的第一个。

  面对这些“又红又专”的举动,传化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员的评价是,徐总是世代农民出身,很有激情为本地父老做些事情。

  不过,传化为政府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同时,社会和组织上对徐冠巨的贡献也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1998年2月,徐冠巨成为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

  2001年4月30日,在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座谈上,徐冠巨作了相关汇报,受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充分肯定和亲切接见。

  2003年年初,浙江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徐冠巨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以至人们一定程度上反倒忽视了传化集团本身。

重型化战略

  也就在2003年前后,传化的战略再次出现明显的转折。

  2002年8月,传化就与中信集团和杭钢股份合作投资农业项目。能够寻找到如此重量级的国企,足见传化的视野已今非昔比。

  去年11月,传化以4860万元代价购入正虹科技(000702SZ.)5.3%的国有法人股,成为这家农业板块龙头企业第二大股东。

  现在,传化开始显示出对重石化、码头等项目的野心。

  其实传化想要在化工、物流领域做大,就必须切入曾经为国资所垄断的上述领域。

  传化集团副总裁吴建华认为,精细化工毕竟在化工业的下游,想要做大化工业,就必须进入上游。

  同样在物流业,尽管传化物流基地已经开始获利,然而利润毕竟微薄,与目前热门的码头业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很容易理解传化又将目标瞄准码头这样的基础设施。

  但是,下游反向整合上游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然,传化的民营机制和不错的业绩是一个优势。此外,吴建华还认为,“我们也有一些特殊的优势”。

  而且,当选省政协副主席后,“徐总站的位置更高,看得更远了,至少在一些信息方面,我们可能具备一些优势”。

  在与外资合作方面,已与传化合资或在谈的三家跨国公司都是全球500强企业。

  2002年11月,传化将整个日化业务拿出来与日本花王合资,而花王则打破独资惯例仅在这个3870万美元的合资公司中占35%的股份。徐冠巨还证实,“目前还有德国一家全球500强化工企业,主动寻求与我们合资的机会”。

·记者手记:家族企业的管理门槛·

  传化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2月份,集团收入已同比增长50%多。传化集团资本和规模都在迅猛扩张,这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浙江民企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式或集权管理现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合资公司,如何令其高效运作。

  就前者而言,传化的集权色彩已比较淡化,但仍然有待改进。

  传化不算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传化集团董事会由徐传化、徐冠巨、徐观宝(徐冠巨之兄)父子三人组成。徐传化虽为董事局主席,却早已处于退休状态。徐观宝则担任集团的财务总监,徐观宝的夫人是财务部门一名员工。徐冠巨的夫人不在传化任职。

  传化的管理任务由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承担,这就是1998年6月1日正式成立的管理委员会。

  传化管委会由企业副总、总裁等高管组成,在董事会的授权下行使对集团重大问题的论证和预决策职责。

  但是在决策和执行机构,徐冠巨仍然都在其中担任要职。除了担任董事长以外,徐冠巨本人还是管委会成员之一。

  “接下来我们正在考虑将决策和执行分离,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对执行的监督。”为传化做管理规划的战略发展部经理易雪峰博士透露道。

  不过,徐向记者表示,“管到多深,这要讲科学也要讲艺术。管理好比放风筝,要收一收,放一放”。

  更大的一个挑战来自合资公司。

  传化跟日本花王的合资公司,最近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按合同,传化向合资公司派出一位董事总经理,花王派出一位营销副总和财务总监。但是在营销、技术、财务方面,花王的承诺一时还没有完全到位。

  由于合资公司将继续涌现,如何管理它们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传化发展部正在重新审视集团架构,并考虑对其做出调整。“比如我们正在考虑的是要不要成立产业子集团,还是以事业部形式突出集团功能”。

  无论如何,“认认真真做实业”的传化集团必须在资本多元化的同时,迈过复杂烦琐而又极其重要的管理门槛。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