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变革管理 >> 正文
中国需要世界级企业           ★★★ 【字体:
中国需要世界级企业

作者:蓝海林     人气:26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最近以来,在我国的多种媒体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概念:"世界级企业"(the world-class Enterprise)。这个概念的流行和广为接受反映了我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对过去几年盲目追求规模,特别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一种反思,标志着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处理增长与效益、规模与水平、外延扩张与素质提高等重大问题上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了。

其实在国外最早提出"世界级企业"的是1987年10月发表在《电讯通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名字,一间公司"。其后这个提法就不断出现在国外的许多媒体、学术界和公司的口号中。根据Proquest 电子文献查询,在1987年到1999年之间共有627处文献引用世界级企业的出处,而且引用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在我国首先使用"世界级企业"的应该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纽曼教授。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从事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著述,1998年与彼德·杜拉克一起获得"美国管理学会终身服务奖"。

1995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余凯成教授的策划下,威廉·纽曼教授在承德举办了一个"动态一体化战略讲习班"。当时我有幸协助余凯成教授担任翻译和助教工作,结识了这位管理大师。威廉·纽曼教授在讲习班的授课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中国需要世界级企业"的观点,当时我们并不是很重视这个概念。讲习班结束以后,威廉·纽曼教授计划和我们俩人合作以中文编写和出版一本名为《动态一体化战略》的著作。1996年9月威廉·纽曼教授在访问了西藏之后,与我在顺德商谈著作的编写问题。在他参观了广东华宝空调器厂之后,他说:"中国的大企业不少,小企业更多,缺少的就是"轻工业中的大企业"。当时广东刚刚开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工作,我对他的观点还无法真正的理解,以为这是他对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肯定。此后,威廉·纽曼教授和他的学生--美国沃顿工商管理学院的陈明哲教授--在美国继续从事世界级企业方面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有关"世界级企业"比较完整的观点和理论。1998年6月,威廉·纽曼教授、余凯成教授和陈明哲教授在香港会面。威廉·纽曼教授应邀为余凯成教授主编的一套工商管理硕士系列教材写序。他在"序言"中进一步明确的提出"中国需要世界级企业"的观点。考虑到当时我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作已经暴露出的问题,我开始感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1998年4月,我在《广州企业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需要世界级企业"的文章,介绍了威廉·纽曼教授的有关世界级企业的观点。1999年在为科龙集团公司提供战略咨询的过程中,参加咨询的国外学者(美国沃顿工商管理学院陈明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吕源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谭劲松教授)和我建议科龙公司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定义为"世界级的制冷企业"。这可能是把"世界级企业"的概念写入公司战略的第一个中国企业。最近陈明哲教授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大企业财富论坛",并且在会上提出了"世界级企业"的概念,他的讲话促进了我国企业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接受。

威廉·纽曼教授之所以特别提出"中国需要世界级企业",这是出于他对中国的感情,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在我国的大连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培训中心教授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在中国教授这门课程的人。他所著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教材是在中国第一个翻译出版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从那以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和主持了"中国研究中心",并且先后近二十次来中国访问。1995年7月,当他第一次在承德提出"世界级企业"的时候,他并没有清楚地定义"世界级企业"的标准,但是可以知道他当时专门针对中国企业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出于这样考虑:

1、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世界级企业。任何国家的发展主要推动力都是来自于企业,而所谓企业就是一个资源转换器--将各种各样的输入经过加工和放大之后,变成能够令各个利益相关团体满意的输出。从一般的规律来说,资产多、规模大的公司是资源转换的效率比较高的企业,但是中国企业已经不可能再走"亚洲四小龙"的企业当年所走的道路: 通过低成本加工和进入欧、美市场发展壮大,然后与西方企业进行正面竞争。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与它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了;中国企业不可能象它们那样轻易地进入欧、美市场;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太大和太具有吸引力了,所以还没有等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长大,国外的大企业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了。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还不可能出现"世界五百强"那样的大企业,因此建立"世界级企业"是中国应该选择的更加现实和可能的目标。

2、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规模和资产不是很大的企业也能够获得很高的资源转换效率呢?威廉·纽曼教授认为,应该采用动态一体化战略。中国企业应该采用集中发展而不是多样化发展的战略,这种集中不仅仅是指企业应该集中从事一个行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是某一个行业中的某一个具体的活动,不这样的话就很难与国外的大企业竞争。即使是在一个行业中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国企业也会遇到资源不足的困难,因此它们应该更多地通过各种方式的外部一体化(包括战略联盟、战略性外购、合资和合作等)的战略,利用市场或者外部的资源。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不应该在企业内部搞计划经济,而应在企业外部搞市场经济。外部一体化离不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一体化,因为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各个团体之间利益矛盾的反映。

3、中国企业在采用动态一体化战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威廉·纽曼教授认为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文化特点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是容易产生信任,例如在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中国人之间可以迅速产生信任;而在中国人多的地方,这种信任的关系则可能迅速产生于同乡、同姓、同学和亲戚之间,而不再是在一般的中国人之间;二是擅长动态地调整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无论十字路口的交通秩序有多么混乱,中国人基本上可以相安无事,又迅速通过。他认为这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正是动态一体化战略,乃至新世纪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文化。

总之,威廉·纽曼教授在其将近85岁的时候,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发挥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动态一体化战略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发展,依靠能够有效实现资源转换的世界级企业与国外大企业竞争。

经过两、三年的研究,威廉·纽曼教授和他的学生陈明哲教授提出了有关"世界级企业"标准的看法。他们认为"世界级企业"应该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特点:

1、合适的规模。世界级企业不应该是小企业,但是也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企业或者集团公司,它们应该是在自己所经营的行业中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一个企业的规模太大,规模经济效益、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和应变的能力都会下降。另外大型集团公司的规模很大,但是它在各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很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不一定是世界级企业,前者强调的是规模,而后者重视的是素质。至于什么样的规模才是合适的,他们没有提出具体的数量指标,因为合适规模的选择取决于各个具体行业的技术和市场特点,以及在生产方面实施动态一体化的难度。

2、高超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世界级企业来说,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比规模更加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采用高差异(包括高性能、高品质和高服务)战略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企业,而那些单纯采用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可以成为大规模的企业,但是很难成为世界级企业。

3、有能力与全球企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竞争。世界级企业不一定是出口最多的企业,也不一定需要在国外建立工厂,但是世界级的企业应该具备国际竞争力,即有能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与全球化企业竞争。中国市场很大,完全具备产生世界规模企业的条件,也因此成为全球化企业进入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只要中国企业能够在本国市场上与全球化企业对抗,应该说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4、世界通行的质量标准。在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级企业当然是应该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提供产品和服务,否则它就不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这里所说的质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应该在管理和运作的各个方面靠近世界通行的标准。

5、跨国界、跨文化管理。要想具备全球竞争力和成为世界级企业,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人才,要知道管理这些国外的员工,要能够了解和融合各个国家的文化。如果一个中国企业没有任何外国的雇员,不了解国外的情况,不能够吸收各个国家的文化和管理的先进经验,那么这个企业就不要妄称自己是世界级的企业。

6、柔性,即有能力对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世界级企业不应该只看规模,还要看它是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是不是有能力对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和准确地了解、掌握顾客的需求和最新的技术;具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合理的资产结构;拥有知名的品牌和杰出的营销能力。

7、集中与建立核心专长。如果一个企业希望长期和稳定地获得上述竞争优势,并且能够与全球化大企业竞争,它必须善于把自己的各种资源集中于建立自己的核心专长上。要想达到上述世界级企业的标准,企业必须具有自己的专长;这些专长必须是建立在顾客和企业认为最为重要的领域;这些专长是很难在短期内被模仿、学习和替代的。

(本文摘自蓝海林教授2002年出版的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论文集,经总裁杂志社取得蓝海林教授授权刊登,本文编辑  水无痕)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