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综合文库 >> 正文

公私分明中的文化           ★★★ 【字体:
公私分明中的文化

作者:佚名     人气:21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西方人讲求个性的自由奔放,但同时又有他们古板保守的一面。在他们看来,有些东西如黑白不能混淆一样,是必须要一清二楚,尤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

  比如公私问题。公就是公,私就是私,两者必须要一清二白。

  吴利民是杜邦公司中国区工程部的经理。近日记者采访他时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一位公司小姐拿给他一张本月电话费清单。他在上面认真地勾出了自己因私打的电话,然后公司将从工资中扣除这部分用于私人的电话费。

  记者不解地问,公司几十万年薪都付了,为什么还在乎这点小钱儿?对此吴先生说,勾电话,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员工必须时刻要有公私意识,要有原则性,否则在工作中就有可能公私不分,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

  那么,电话费清单中又如何分清公私电话?公司又如何监督?吴先生说,这只是个道德约束准则,每位员工都要凭良心按这个准则办事,它考验的是员工的人品。万一被人发现、检举或查出“以公谋私”,员工一是名誉扫地,二是会立刻被炒鱿鱼。

  这种公私分明观念,其实早已渗透到西方人的骨子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看到某报最近的一篇报道很有意思,米卢是中国前任国家足球队主教练,7月28日,中国足协在北京昆仑饭店为他举行了告别宴会。宴会结束后,中国足协执意派车送他,米卢却一再婉言谢绝了足协的好意,坚持要求自己坐出租车离开。因为他认为,告别宴后,他与中国足协就没有工作关系了,不应再使用公务车。也就是说,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没有了工作关系,坐车纯粹就是私事了,因此只能自己解决。

  其实公私分明、甚至大公无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一直在提倡,并且有比较好的传统和楷模。比如雷锋,比如焦裕禄等。但是由于文革等年代对此不顾实际的夸大,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加上现在市场经济对人们的影响,反而使得一些人变得更加自私起来,不分场合地追求个人利益。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公私分明的观念在我们一些企业中越来越弱化。在我们不少职工的头脑中,觉得沾公家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工人把工厂的汽油、油漆、边角余料等拿回家自己装修房子用;干部把办公室的纸、本、笔拿回家给孩子上学用;厂长用公车为自己办私事。至于用公家电话办私事、甚至聊天更是很普通的事。笔者曾到过一些中外合资企业调研,一些外方经理最看不惯的是中方职工公私不分,沾企业的小便宜。并认为这是东方人的一种痼疾。

  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过去,企业大多是国有,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既然是主人,那么拿点东西、沾一点光也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企业管理者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样下去,一是使一些职工拿工厂的东西成为习惯,造成工厂财产的损失,另一方面还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认同,久而久之,过分关心个人利益的思维定势和不良心理促成了一种企业的文化,从而积重难返。

  好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进一步加快了现代企业建设的步伐,中国传统文明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美德以多种表彰形式得到充分的肯定,从而得以发扬光大,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