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综合文库 >> 正文 |
|
|||||
文化差异与求同存异 | |||||
作者:Roberto … 人气:22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商业世界正在实现全球化,但速度有多快?传统观点认为,就算全球办公室尚未出现,它也必然在形成之中。 将来的确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大大小小的公司可能会发现,它们的财务顾问在伦敦,IT专家在加利福尼亚州,电脑程序员在班加罗尔。企业对跨国并购的胃口还是一如既往的大,西班牙桑坦德(Santander)与英国阿贝(Abbey)之间价值84亿英镑(合15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只是最新的一宗交易。 不过,出于将不同地区的业务合并起来的经验,企业高管们对运作国际性组织面临的挑战和隐患正变得敏感起来。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写到过“达沃斯文化”(Davos culture),指的是在达沃斯这个瑞士滑雪胜地会晤的一些全球商界和政界精英。但如果管理者受到了一种全球商业文化前景的引诱,那他们就感到失望了。原因在于,有证据显示,虽然很多全球高级经理人在同样的商学院读书,阅读同样的商业杂志,并使用类似的科技装置进行跨时区交流,但管理风格和实践中的文化差异仍然普遍存在。 这是一项最新调查*得出的结论。该调查由伦敦智囊机构未来基金会(Future Foundation)为心理测试咨询公司SHL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待公司和员工的态度明显不同。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差异实际上确认了所谓的定式形象。 这项调查访问了英国、瑞典、荷兰、美国、香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全球各地700名管理者,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经理是“积极进取者”,他们的态度转化为一种激情,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四分之一的美国管理者承认,曾经因为不明智的决策而损失过1万英镑或更多,而有此经历的香港管理者仅占2%,英国管理者仅占7%。 瑞典企业经理的特点是“关心他人”,他们在培训和帮助员工方面大举投资。平均而言,瑞典经理认为一半员工“工作表现非常突出”。而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经理们认为,有突出表现的员工仅有20%多一点。 调查发现,英国经理人有着“坚毅的”性格,他们在不崇尚风险型商业环境中经营,但同时又喜欢“完成工作”。然而调查发现,香港的企业文化也许最为独特。香港企业的工作模式有着很强的集体性,经理们花费大量时间微观管理员工的产量,而且工作职位等级分明。在这种“工蜂”式的环境下,强势的首席执行官受到高度重视,级别越低的员工越是被认为可有可无。 尽管有着种种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但上述差异仍然非常显著,因此公司不得不留意文化差异,而且看来会对之留意。汇丰集团(HSBC)起初是一家开展东西方之间业务的公司,现在已自称为“全世界的全球银行”:该银行的一系列广告承认,无论在哪里开展业务,这些业务都是在特定文化领域中开展。而且,当一些更小的公司发现自己在国外经营时,它们也必须适应其它地方商业生活的现实。 例如,英中贸易协会(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为那些飞去会见中国同行、而有时差感的英国商人提供了10个建议。该协会建议说,为了保住面子,中方会谈者可能会表面上表示同意,对此英国的商务旅行者不应感到奇怪。英国商人还要作好准备,应付没完没了的午餐和宴会,而大多 争论将在那些场合发生。英中贸易协会为英国和中国的中小型公司安排会晤。 这么说来,如果文化差异如此普遍,那它们从何而来呢?一些观察家援引了一些基于各国运作方式的因素:在人人都可参与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中,员工流动率高,因此创业风险和个人表现的社会风气盛行。相比之下,在瑞典,劳动力市场受到高度管制,企业管理者不得不对现有员工加以充分利用。正如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谢尔•努德斯特伦(Kjell Nordstrom)所说:“在这里,自由地雇佣和解雇人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开发工具和技术,来调动难对付的人(的积极性)。” 然而,大多数文化差异在更深层面上。企业文化不是单单由经济体制造就的,而在更多情况下,恰恰是文化形成了经济生活的基础。这就是管理学思想家海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结论。他曾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员工,是首批真正的跨国人士。在上世纪60年代,他第一个决定就文化对管理风格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他的调查以40个国家的10万份回复为基础,结果表明,在各文化群体内部存在大体相似之处,哪怕群体内部的社会和经济历史有着显著差异:虽然香港与中国大陆有着诸多差异,但比起两地与瑞典或美国之间的共同之处,两地本身之间的共同之处更多。 这说明,在可预见的未来,文化差异将持续存在。然而,虽然这一点也许会令人们工作的世界更有趣,但对企业来说,带来的教训却多少有些含糊不清。正如霍夫斯泰德所说:“文化在更多情况下是冲突而非增效的源泉”,而文化差异“再好也是个麻烦,而且常常是个灾难”。 但是,就许多正经历跨边境合并的公司而言,即便它们的经验已常常证明霍夫斯泰德是正确的,可还是有不少例外。以雷诺汽车(Renault)公司为例,该公司五年前决定与日产汽车(Nissan)联姻,购买了后者37%的控股股权。当时,这一决定遭到广泛的质疑,其中很重要的疑虑是,人们担心法国与日本的管理文化之间可能会有冲突。然而,这次合并已证明是个令人惊讶的成功事迹。在1999年时,日产还背负着220亿美元债务,今年它已公布了72.9亿美元的利润。 重组任何企业都是一项敏感任务,而如果是一家日本人一度引以为豪的本国冠军企业,并有着员工终生制传统,那么这种敏感性就要扩大到10倍。所以,成功实施重组的人物是具有法国和黎巴嫩血统的巴西人、自诩为“世界公民”的卡洛斯•戈森(Carlos Ghosn),这点决非偶然。人们普遍认为,他的综合背景赋予他成功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文化知识,而若由其他人来执行这个任务,就有可能会失败。 雷诺与日产结盟的故事说明,跨国合并是可行的。此外还说明,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具备较多“文化智慧”(能够应对世界各地不同的价值观和期望)的管理人员是准备最充分的。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