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品牌文化 >> 正文
中国品牌致命伤           ★★★ 【字体:
中国品牌致命伤

作者:华声报     人气:28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中国品牌致命伤

竞争手段低层次

  中国企业在品牌竞争中,仍然靠广告、降价这些较为低层次的竞争手段来参与市场,就拿家电品牌来说,“洋品牌”只需卖500台便可抵上我们卖5万台,这个不争的事实,难道中国品牌还看不到?据一份调查表明,成熟期的产品在市场上,只有15%-3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购物的主要标准,而60%以上的顾客看重的是品牌。我们的品牌还在野蛮的无序竞争中,看到的是不讲游戏规则的“死缠滥打”以及“跑马圈地”式的“占山为王”,弄得整个市场鱼龙混杂、乌烟瘴气,此举不但让顾客利益受损,也让企业饱经风霜。

  品牌定位失控

  定位成功,企业可以与竞争品牌作正面的竞争,反之便会失去优势。我们时常看到类似品牌的定位失控的例子,一会儿借势于体育运动,推出一段大肆煽情话语;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定位,盲目地扩大自己的诉求对象;更有甚者,将名称、包装、商标、色彩等等克隆成风,让人辨别不出。这些品牌定位的失控,最终只能让消费者产生抵触的情绪,对于品牌的成长造成巨大损失。众所周知,好的品牌定位是成功的一半,其定位的目的就是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企业要想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将“定位”把控好。诸如,“七喜”定位非可乐即是成功的一例;反面的也不乏其例,三九集团的“999胃泰”深入人心,在消费者心目中“999”就是胃药,这是品牌定位成功的高境界,而将“999”扩展至啤酒上,就难免让人不知所以然,这是定位上的失控。中国还有许多品牌在定位上纷纷走入“创造名牌就要定位于高档”、“定位不足”等等误区,我们必须将定位理论充分掌握和运用得当,品牌才会发挥强大的竞争力。

  形象塑造贫乏

  品牌形象是反映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图式,它早已成为消费者购物时最重要的指标了,而品牌形象不鲜明,消费者又怎么能立即产生识别?作为中国品牌形象的塑造,贫乏之处主要表现在产品特色不跟消费者关注的特性一致,在造型美观、时髦、高雅、多样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其次品牌的命名设计、图案设计、广告传播力度等等方面,均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品牌形象的冲击力和辐射力一旦塑造出,品牌就会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消费者才会在众多的信息之中,时刻感觉到品牌的存在,这就是形象的使然。诸如,万宝路借助虚构的美国西部地区和漂泊的牛仔形象,唤起人动感的联想;可口可乐的文化底蕴之厚实等形象,以此培养了顾客的忠诚。

  品牌评选泛滥

  出于利益需求,有人开始巧借品牌变相赚钱,通过五花八门的评选、荐优活动,创造一个个畸形的“名牌市场”。只要企业肯花钱,便会有一个“头衔”,仿佛中国一夜之间已成了一个产“名牌”的大国。“名牌”滥评现象,尽管国家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有人便马上就有“对策”,“换汤不换药”照样地评选,什么“消费者信得过”、“市场最畅销”之类的滥评,已成为一种“灾难”。可以说,有空到中国任何一个企业参观,你便会看到在这些企业的显要位置都会有一大堆奖杯、金牌,不知道内情的还真会被眼前的殊荣给“镇住”。评选、荐优的活动,本来是可以作为指导、促进生产的重要评选,由于滥评严重,消费者在无所适从中产生厌烦。然而,作为企业却乐此不疲地花钱讨虚名。

  市场沟通欠缺

  许多企业家还把品牌运作当作是炒“概念”,这是企业处于不成熟状态。诸如,以空调企业来说,纷纷炒“概念”,什么“健康空调”、“环保空调”、“氧离子静音空调”等等大炒特炒,其实,空调就是空调!这种做法,是企业在市场沟通中,过分注重“概念”传递的表现,而在产品创新和增加科技含量等方面不去狠下功夫,这种不断变换的“说法”,只能给消费者传递不符合产品实际的信息,以至于让消费者出现购买茫然。显然,企业在引导消费潮流和时尚上,还认识不到花钱了解市场是可以得到回报的,往往忽略了对消费者的量化、质化、座谈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市场沟通不到位,出现了严重的欠缺,必然让消费者产生麻痹,只能对您的“概念”产生无所谓的态度。

  合资卖牌短视

  现今,中国市场正掀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合资卖牌热,外商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控股合资,致使中国品牌要么是高高挂起,要么就是打入冷宫,最典型的例子有:“洁花”洗发香波,“广氏”、“金鼎”奶粉,“健力宝”等等品牌。合资卖牌,是一种短视行为,原先在国内还算小有名气的品牌,一旦被合资卖掉后,便成了洋品牌口中的“羔羊”,一个个品牌相继牺牲,特别是日化、饮料、酒等领域,在控股和合资中,我们的企业皆成了洋名牌的加工厂。可以说,这种交易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虽然暂时可扩大利润,获取资金,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对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将成为无品牌厂家。可以说,洋品牌拿走了无形资产、商业信誉,为此他们在竭力扶持自己的品牌,而被兼并的中国品牌必遭“打入冷宫”,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护我品牌,就在今朝”。因此,保护“咱家”产业,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来源中国品牌致命伤
2002-08-19

 


  竞争手段低层次

  中国企业在品牌竞争中,仍然靠广告、降价这些较为低层次的竞争手段来参与市场,就拿家电品牌来说,“洋品牌”只需卖500台便可抵上我们卖5万台,这个不争的事实,难道中国品牌还看不到?据一份调查表明,成熟期的产品在市场上,只有15%-3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购物的主要标准,而60%以上的顾客看重的是品牌。我们的品牌还在野蛮的无序竞争中,看到的是不讲游戏规则的“死缠滥打”以及“跑马圈地”式的“占山为王”,弄得整个市场鱼龙混杂、乌烟瘴气,此举不但让顾客利益受损,也让企业饱经风霜。

  品牌定位失控

  定位成功,企业可以与竞争品牌作正面的竞争,反之便会失去优势。我们时常看到类似品牌的定位失控的例子,一会儿借势于体育运动,推出一段大肆煽情话语;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定位,盲目地扩大自己的诉求对象;更有甚者,将名称、包装、商标、色彩等等克隆成风,让人辨别不出。这些品牌定位的失控,最终只能让消费者产生抵触的情绪,对于品牌的成长造成巨大损失。众所周知,好的品牌定位是成功的一半,其定位的目的就是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企业要想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将“定位”把控好。诸如,“七喜”定位非可乐即是成功的一例;反面的也不乏其例,三九集团的“999胃泰”深入人心,在消费者心目中“999”就是胃药,这是品牌定位成功的高境界,而将“999”扩展至啤酒上,就难免让人不知所以然,这是定位上的失控。中国还有许多品牌在定位上纷纷走入“创造名牌就要定位于高档”、“定位不足”等等误区,我们必须将定位理论充分掌握和运用得当,品牌才会发挥强大的竞争力。

  形象塑造贫乏

  品牌形象是反映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图式,它早已成为消费者购物时最重要的指标了,而品牌形象不鲜明,消费者又怎么能立即产生识别?作为中国品牌形象的塑造,贫乏之处主要表现在产品特色不跟消费者关注的特性一致,在造型美观、时髦、高雅、多样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其次品牌的命名设计、图案设计、广告传播力度等等方面,均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品牌形象的冲击力和辐射力一旦塑造出,品牌就会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消费者才会在众多的信息之中,时刻感觉到品牌的存在,这就是形象的使然。诸如,万宝路借助虚构的美国西部地区和漂泊的牛仔形象,唤起人动感的联想;可口可乐的文化底蕴之厚实等形象,以此培养了顾客的忠诚。

  品牌评选泛滥

  出于利益需求,有人开始巧借品牌变相赚钱,通过五花八门的评选、荐优活动,创造一个个畸形的“名牌市场”。只要企业肯花钱,便会有一个“头衔”,仿佛中国一夜之间已成了一个产“名牌”的大国。“名牌”滥评现象,尽管国家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有人便马上就有“对策”,“换汤不换药”照样地评选,什么“消费者信得过”、“市场最畅销”之类的滥评,已成为一种“灾难”。可以说,有空到中国任何一个企业参观,你便会看到在这些企业的显要位置都会有一大堆奖杯、金牌,不知道内情的还真会被眼前的殊荣给“镇住”。评选、荐优的活动,本来是可以作为指导、促进生产的重要评选,由于滥评严重,消费者在无所适从中产生厌烦。然而,作为企业却乐此不疲地花钱讨虚名。

  市场沟通欠缺

  许多企业家还把品牌运作当作是炒“概念”,这是企业处于不成熟状态。诸如,以空调企业来说,纷纷炒“概念”,什么“健康空调”、“环保空调”、“氧离子静音空调”等等大炒特炒,其实,空调就是空调!这种做法,是企业在市场沟通中,过分注重“概念”传递的表现,而在产品创新和增加科技含量等方面不去狠下功夫,这种不断变换的“说法”,只能给消费者传递不符合产品实际的信息,以至于让消费者出现购买茫然。显然,企业在引导消费潮流和时尚上,还认识不到花钱了解市场是可以得到回报的,往往忽略了对消费者的量化、质化、座谈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市场沟通不到位,出现了严重的欠缺,必然让消费者产生麻痹,只能对您的“概念”产生无所谓的态度。

  合资卖牌短视

  现今,中国市场正掀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合资卖牌热,外商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控股合资,致使中国品牌要么是高高挂起,要么就是打入冷宫,最典型的例子有:“洁花”洗发香波,“广氏”、“金鼎”奶粉,“健力宝”等等品牌。合资卖牌

是一种短视行为,原先在国内还算小有名气的品牌,一旦被合资卖掉后,便成了洋品牌口中的“羔羊”,一个个品牌相继牺牲,特别是日化、饮料、酒等领域,在控股和合资中,我们的企业皆成了洋名牌的加工厂。可以说,这种交易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虽然暂时可扩大利润,获取资金,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对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将成为无品牌厂家。可以说,洋品牌拿走了无形资产、商业信誉,为此他们在竭力扶持自己的品牌,而被兼并的中国品牌必遭“打入冷宫”,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护我品牌,就在今朝”。因此,保护“咱家”产业,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