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中企文化 >> 正文 |
|
|||||
在民企参与国企改造过程中直面企业文化融合 | |||||
作者:未知 人气:25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在民企参与国企改造过程中直面企业文化融合 -------------------------------------------------------------------------------- 正如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鹏所言:“企业只要存在,文化管理就不容忽视。在兼并重组过程当中,它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文化融合不好,前进的道路将障碍重重。 当“等食”文化遭遇“刨食”文化 记者:民企在参与国企改造的过程中,双方的文化融合具有怎样的重要性?王吉鹏:我们在并购企业的时候关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关注政府政策,其次关注财务面,第三是组建模式,第四就是企业文化,这四个方面应该统筹考虑。 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在磨合过程中,一开始由于产权划分带来的新鲜感,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方面;但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仅仅通过股权和经济利益划分还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运作,必须要通盘考虑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各种要素。软性的东西有很大的力量,它制约着硬性的东西。双方的资产都比较优良,整合之后各方都得利,仅仅因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就可能把这个企业葬送了,甚至因此拖累母体,拖垮投资方。 王吉鹏:民营企业的文化发展一般是由它的企业家群体来主导,别人很难插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则由行业主管机构加上企业家群体来主导,这其中可能是五五开。当民企并购国企,问题就出来了,一个是大家的思维定势不同;另外一个是在队伍上要把两股人往一块合,亲兄弟俩还打架呢,何况两个企业? 再有,在国有企业里吃惯了大锅饭,在民营企业里肯定不让人混。而长期混日子的人愿意糊涂着,不愿意接受现代化的管理。 当两个企业、两种文化狭路相逢,融合与创新是惟一的出路。 心态调整是文化融合的关键 记者:在民企与国企的文化融合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王吉鹏:对被并购方来说,是身份带来的心态调整不过来,职工倒好办一些,“谁给我开工资,我就给谁干呗。”但对于企业领导,这个心态很难调整。国企在企业管理上相对还是比较规范的,管理经验也比较丰富,人员素质也比较高,但是多少年的所谓“主人翁精神”把大家给害了,“本来想聘个师爷,结果来了个老爷”,调整起来比较困难。 在民企并购国企的过程当中,因地域、行业不同以及企业自身素质的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有些国有企业,像人一样,体质比较好,不被并购,也能活得不错,但可能是考虑地区的资源整合,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它被民营企业并购了,这会儿的心态肯定不好。表现出来,一个是抢位置,一个是抢发言权。“让个体户来管我,凭什么?”“我是这个企业的老职工了,民营企业来了,你说你新,你能比我新到哪里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此时会面临很多的困惑,感到很棘手:如果强势进入,会造成很大的反弹,比如上访、怠工、围攻办公室等等;但是如果采取弱势,“马善被人骑”,会被人认为你好欺负。 但是,“强势”也需要恰到好处,不能说“我是一个征服者,一切要听我的,以前的全部作废”,把国企原有的企业文化一刀割断,这种征服者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也就是说,并购方也有个心态调整问题,即便老板没有问题,派驻的人员也很可能会有问题。 如果并购方出现了征服者心态,它就要重新评价和审视自己的文化,包括对派驻人员的素质进行评价,不同的人办同一件事情,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如果有好的企业文化,本身就不应当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秉承的是一种不好的文化,而客观情况又是由它去并购,那么就别用一个模子卡,从一开始就去再造一种文化。从最根本的来说,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但再造一种文化的难度非常大,不是工作难度大,而是对并购方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 文化融合是“两好赶一好”,是双方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第三方力量的介入程度,当地政府或个别领导的介入会带来方向的不确定性,节外生枝,增加了文化融合的难度。这个经常会发生,但在企业文化领域无法解决。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