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
|
|||||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危机下寻求机遇 | |||||
作者:佚名 人气:62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尽管2004年的张瑞敏越来越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海尔和张瑞敏这两个名字依然醒目。 张瑞敏已经极少参加国内各种企业家的聚会、论坛,近年来接受媒体访问的次数也越发稀少,但这并不会削弱他在商界人士心中的份量。面对媒体和公众对海尔多元化、国际化以及MBO越来越多的质疑,张瑞敏反而更加低调。他只是在明智的沉默背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海尔集团向“世界500强企业”的最后冲刺上,放在了借助中国香港上市公司海尔中建完成海尔集团出海国际资本市场的行动上。 年满55岁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在2004年底迎来了海尔的20岁生日。这个时候的张瑞敏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12月26日,在青岛举行的“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研讨会上,张瑞敏说:“这个题目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尽管有很多人以海尔自豪,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海尔陷入了多元化的迷局;很多人崇拜张瑞敏,也有很多人认为张瑞敏已经属于过去的明星。或许,人们现在最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海尔明年能不能进“世界500强”,而是海尔在经过了数年的国际化探索之后,海尔式国际化何时能给出一张惊喜、有说服力的答卷。海尔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很早,但是这两年相比华为海外的异军突起、TCL和联想相继收购全球知名品牌企业的业务,海尔的国际化显得有点沉闷。也正因为如此,2004年网上甚至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讨论海尔的张瑞敏与华为的任正非,到底谁才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而张瑞敏则认为整合跨国品牌是艰难的,因而海尔选择的是收购不知名的工厂、直接输出海尔的品牌的方式。 2004年的海尔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去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评选结果,海尔入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位列第95位,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2004年底,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预计突破1000亿元,是创业初期的2万9千多倍,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企业。而海尔坚持以自主品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屡尝胜果,2004年海尔出口创汇和海外销售预计将双双突破10亿美元。 既然海尔选择的是一条输出自有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因而从一开始便注定了道路上将布满荆棘。而外界已经对海尔国际化策略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认为它在海外扩张的现金流很有可能是负数,张瑞敏是在用母公司的资金来补这个窟窿,并认为海尔主营业务的利润正变得越来越低。 不过张瑞敏仍然继续着他的国际化策略,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海尔开始大举进军印度市场,并设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张瑞敏宣布,今后5年内将印度变成其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销售额达到公司的10%。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张 敏实际已经完成了在海外“先难后易”的初步布局—在全球已经建立了13个工厂,18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近100个国家,全球销售收入已由1998年刚刚开始明确国际化战略时的191亿元上升到720亿元。 眼下,张瑞敏还要解决产权和接班人这两个“老大难”问题。海尔中建已在2004年11月收购了海尔集团部分家电业务、青岛国资委也将海尔列入第一批被监管企业名单,这些迹象或许正表明张瑞敏和海尔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王璞 企业家的战略决策并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关键是适时的放弃和调整。海尔的多元化也不是每项业务都是成功的,但海尔突破一千亿元的结果表明,张瑞敏的战略把握得很好。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