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阎康志:大学是我的人生拐点,历练是财富           ★★★ 【字体:
阎康志:大学是我的人生拐点,历练是财富

作者:李友海 …     人气:26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时光荏苒,转眼四载过去,一大批青年学子在古城西安盛夏六月下旬的骄阳里,迎来了自己学成毕业的重大时刻,在潮来潮往的人群中,笔者见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阎康志。在2001年8月下旬,笔者和诸多媒体的记者
一起采访过他。

作为一名孤儿,阎康志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当他高考后填报了大学志愿后,他的命运出现了一个拐点。如今,站在大学毕业的路口即将开始新的征程之际,他在大学期间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他将如何回味与追忆这对他有着太多人生况味的四年时光?带着这些深受读者关心的问题,笔者再一次走近了他。


【成长】

阎康志:大学是我的人生拐点


见到阎康志时,他正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录制间里,穿着简洁大方,脸上不时浮现出阳光般的微笑。他一边努力地配合着编辑的要求,一边间或地抬头琢磨一会。此情此景,很难让笔者将眼前的他和四年前的那名时常为生计而挣扎的孤儿联系起来。

“我想把自己四年来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告诉更多的人,大学是我的人生拐点,历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阎康志说。

艰难的生活滋生大学梦

采访是从他日常的伙食开始的。说到苦说到累说到穷,或多或少游离于贫困之外的很多人还很难真切体会三餐不济的确切含义,而阎康志的中学生活却就是这样一路捱过来的:一大早起床后排着队去村口打水,再回地里浇水稻,然后饭也不吃地往学校疾赶去上课,滴米未进地熬过一上午再回家做饭。他说,“那时候人太小,还不怎么会做饭,记不清多少次泪流淌下来才发现脸被熏得黑乎乎的。”饭做不熟,他只好空着肚子返校上课。晚饭是“开水泡馍,馍自带。”即便这样,馍还不是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的。馍多半是两个外嫁的姐姐和亲戚过一阵来家里帮他做上一顿,做上好些放着,就够吃上几天的。他不愿总麻烦亲戚,一次就只带一个馍,没有什么菜,他就着开水吃。下晚自习后,他回到空荡荡的家,惟一能让自己补充些体力的也就是些红薯了。日子一长,高个的他瘦弱不堪,明显的营养不良,一咬红薯两腮和太阳穴就如针扎般刺痛。

谈及以前的苦日子,阎康志的眼有些湿。在窘迫的生活中他暗自咬着牙,不懈地努力着,一门心思地坚持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考上大学。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阎康志也不例外,他直言自己最柔软之处就是承载着太多的感动。有件事让他记忆犹新,那是读高中时的一个下午,他正在教室里嚼着馍,一个小孩在门口喊:“大个子哥哥,你出来一下。”他不明就里地走到门口,只见一大群小学生纷纷端着包子、馒头等往他怀里放,有的还掏出饭票给他。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二年级的小学生都是听老师讲了自己的事情后特意赶来送饭的。那一刻,他真想哭,他更加坚定了考大学之路,以自己的勤奋学习回报热心人的帮助。

艰难的农村生活磨砺了阎康志,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后,19岁的阎康志终于熬出了头,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2001年,他以567分的成绩考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

其自动化专业,他的生活由此改观。

不断的成长催生成就感

大学期间,阎康志完成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因生活贫困,阎康志不得不在学习之余到校内外打工,他参加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曾给中国电信业务做过校园推广,曾为某大型通讯公司组织市场调研,曾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处等部门参加勤工俭学……参与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缓解了他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更锻炼和提高了阎康志的综合能力。其中,最让他难忘的还是身在西安建大“笃实”新闻网记者团期间的经历。

“刚开始时很多情况都两眼一摸黑,闹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在老师和成员的真诚帮助下,才逐渐有了进步。”说着这些时,阎康志尽管没有更多地提及自己的付出,但那种叫做“成就感”的情愫在他身上悄然洋溢着,不知不觉地感染了笔者。随后,他还向笔者谈起了自己曾组织团队成员到郊外去放风筝、在团队内举办棋赛等活动的诸多细节,这种情愫也格外地清晰起来,眼前的他由此而更多了一份自信和生动。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林林总总的学生社团群中,“笃实”新闻网记者团的成长历史并不长。或许正因为年轻,团队成员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多地表现出了热情和冲劲,在校园新闻资讯的传播速度上不断取得突破。据悉,阎康志在团队期间,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活动,团队知名度逐渐提高,影响与日俱增,这不能不说其中也有着一份阎康志的汗水。他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团队大多数人的认可,于2004年被推选为团队第二任主席。

如今早已“退休”的他谈起团队工作时,仍一脸兴奋地说:“那时我几乎把一切业余时间都交给了团队,所有的付出很辛苦也很值得。在那里,我有很多工作中的好战友和生活中的好朋友,大家一起成长的日子真的很让人怀念。”当然也有遗憾,他说“夜流吟”校园文学网是“笃实”新闻网的文艺副刊,自他接手后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管理,这让他心存缺憾。

两个热心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即将离开古城西安,即将离别西安建大这座学习与生活了四年的母校,阎康志就要前去和自己签约的广东东莞宣得电子公司工作了。大学期间以及毕业之际,让阎康志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一直在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两位热心人:潘中伟、刚家斌。

2001年他高考后填报志愿后不久,笔者随同西安建大校领导一行赶往他家,时任西安建大党委副书记的潘中伟亲手将大学录取通知书和1000元现金交到了阎康志的手上,并减免了他入学当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他入学后,尽管潘书记工作繁忙并后因工作需要而调至其他高校工作,但只要有空就多半会到阎康志宿舍看看,逢年过节还把他叫到家里一起吃饭,不时地鼓励他自立自强和学业进步。后来,“为孤儿大学生送温暖”逐渐成了西安建大的一项传统,每年的中秋节前夕,学校领导、老师都把阎康志们召集在一起共度佳节,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和幸福。

刚家斌时任机电学院团委书记,对阎康志关怀备至。说起刚老师,阎康志也充满了感激。“大一开学不久,刚老师让我去办一张银行卡,每个月他都从自己并不丰厚的工资里拿出50元钱给我存上,要求我改善生活和买些学习资料。”为此他还曾推辞过,但刚老师执意让他收下,对他说,“你好好学习就对了。”在三年多的日子里,这样的帮助刚老师从未间断过。


毕业之际,回顾自己的大学,阎康志深有感触地说:“潘书记和刚老师的待人处事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贫困生的内心往往很敏感,容易受他人有意无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产生波动。他们就经常和我聊家常,不断地疏导着我。得到两位老师和更多人多年的帮助,我确实非常幸运。这也让我去关心和我情况差不多的学弟学妹们,他们的生活怎么样?生活让他们最终获得了什么?在2004年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经过多次调研,在潘书记的指导下,我最终完成了《关于高等学校贫困生调查与研究》,在文中我总结了我对贫困生问题的很多思考和建议。”

采访即将结束时,阎康志给自己写上了四句话: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珍惜眼前一切,创造美好未来。是的,生活使阎康志过早地承受了痛苦和不幸,也却让阎康志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浓浓真爱和温暖,历经四年大学成长的阎康志变得更为豁达、乐观和成熟了,一个学有所成的大学毕业生和四年前的那个孤儿学子不可同日而语,回味着阎康志的成长轨迹,或许就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启示。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