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
|
|||||
徐晓:半生为人 | |||||
作者:佚名 人气:45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半生为人》作者徐晓5月11日15时作客新浪聊天室畅谈人生,本书责编解玺璋老师、本书特邀编辑郝宏丽老师作为本次聊天特约嘉宾,与我们一起揭开了七八十年代的别样生活,讨论了生活体验、物质与精神追求以及散文创作等话题。 主持人 :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你们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又到了周三下午三点到四点的作家在线时间,我是主持人小马,坐在我身边的是新浪读书编辑小毕。现在大家通过视频看到的这位女士,就是《半生为人》的作者徐晓老师,徐老师,欢迎您。 徐晓 : 网友们好! 主持人 : 坐在徐老师左边的是同心出版社的副总编、本书的责编解玺璋老师。 解玺璋 : 大家好! 主持人 : 坐在右边的是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也是这本书的特邀编辑郝宏丽老师。 郝宏丽 : 大家好。 主持人 : 今天喜爱读书的朋友们又有了和作家交流的时间了,这本书(《半生为人》)我和小毕都非常的喜欢,很多网友也有同感,在此代表他们向您表示问候。 徐晓 : 谢谢。 网友:人说人如其人,我只有静静阅读和品位,那里不只是文字,那里有心灵,来自心灵的声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网友:这该是女人送给男人的书,丈夫送给妻子的书,但是在送出之前一定要认真读过,谢谢您给我们这么好的书。 网友:向您致敬,一直关注您这本书,希望您平安。 主持人 : 这位网友叫江涛。 网友:这是一个值得去爱的女人,她美丽,忠贞,有才华。 主持人 : 书出版了以后,您收到的反馈有哪些? 徐晓 : 书出版了以后,每天都有短信和E—MAIL给我。可能每天来往的朋友只看到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面,对我内心不是特别了解,看了这本书以后,他们觉得看到了我的另一面。 另外更多人感觉到沉重,几乎每个人都说这本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一直看到天亮,我让大家付出了很多眼泪。但是同时他们也感觉到眼泪过后是一种欣慰,体验到一种真实的情感,所以我自己也很感动。我在媒体上看到过的一些朋友的评论:徐晓还是写作吧,能得到这样的回应是很幸福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的共鸣,确实是非常难得和美好。 主持人 : 这种共鸣,我想代表网友问问您主要是来自哪个年龄段的读者,有特定的群体吗? 徐晓 : 本来我觉得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写的是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是有一点代表性的,是中国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那个时候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所以我想可能对那个年代了解的人才会对我的书比较感兴趣。
可是出版后,我发现有很多比我年轻很多的人,包括我儿子16、17岁,他给他的同学看,他的同学也都有比较大的反应。有的人是疑问,有的人是好奇,有的人被感动——这些是我这些天体会到的,精神的东西是不分年龄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都会对此有追求。 主持人 :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反应,可能我看这本书、小毕看这本书、和谢老师看这本书、网友们看这本书的角度和反响都会不一样,在此听一听责编对这本书的评价? 解玺璋 : 刚才徐晓也说了,我们一开始预测这个书的主要读者是同代人,我和徐晓是一个年龄段的人,虽然当时的事情我们不大记得了,但是在那个年代的气氛下,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和经历,是不是只有我们这一些人才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呢?结果这个书出来之后,很多年轻的朋友也喜欢这本书,我接触到的一些20、30岁的年轻诗人们,书中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讲可能有点神圣感。那一代人对诗歌的理解,对这些年轻的诗人还是有启发的。可是当大家静下来想的时候,在文革刚刚结束的时代,大家觉得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更流行的时代,他们对诗歌在社会上的位置可能更羡慕。 比如说现在的诗歌创作,有这样一句话:写诗比读诗的人多。那个时代我们会为一首诗激动很多天,甚至会激动很久很久,对人的需求和精神上的影响跟现在不太一样,但我觉得现在这样大的社会氛围,对今天写诗的年轻人也有很多令他们感动的地方。 刚才徐晓也说了,精神和感情这个东西有的时候是不分年龄段的,因为我读过这个书以后,它的真情和真切的东西打动了我。为什么要写散文?可能现在的散文比较流行,报刊杂志上这种散文非常多,但我觉得这些年来散文有种不太好的趋势,大而不当,你看它洋洋洒洒,很长,写的都是跟这个人无关的东西,上下五千年都在写,没有把精神贯彻下来,怎么写都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不是一个情感性的东西。在我看来散文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这个情感最能检验这个散文是真还是假,情感写得好是对散文创作的最高评价。我读到徐晓的散文时,感觉到她贯彻了自己的情感,比我们年龄小或者大的人都可能为这个真情感动。 网友(LY999) : 我是解老师的FANS,经常读解老师的评论,知道您是著名的评论家,您在做这个图书选题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经过,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解玺璋 : 徐晓书的部分内容都曾经发在杂志上,我陆续看过一些。我们两个人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很多年前就认识了。因为我自己对“朦胧诗派”比较感兴趣,对所谓的“白洋淀诗派”也比较感兴趣。我们当时准备做一个纪录片,也采访过很多人,徐晓也帮我们联系人,曾经拍过DV,但是没有谈过出书的事。 徐晓 : 可能我自己比较消极。 解玺璋 : 我跟郝宏丽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她拿这个选题来跟我们商量,问能不能在我们社做,我们一拍即合。 主持人 : 刚才解老师说这本书最大的优势是以情动人,徐晓老师刚才也提到了。表达这么深的情感就是一种积淀,我想知道这种积淀和感动给郝老师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郝宏丽 : 我是第一个看这个书的,作为一个女性来讲,首先感动我的是情感。我看过很多书,但 个书是拿起来放不下的。我比解老师和徐晓老师小一些,我们也属于同时代的人。我那时候很小,也经历过一些事情。首先就回想到以前有一种冲动,里面写了先锋诗人这个群体的事情,还有那个年代一些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爱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看了以后,马上会回想到那个年代,我们当年是怎么样,好像是重温了当年年轻时候的那种朝气,那种青春,那种热情。再想到现在这个时候,现在这个社会可能真情相对少一些,这个书给我这种冲动要更多一些。 再一个,徐晓老师经历过一些坎坷,我们也接触过很多这个年代走过的人,很多人再回过头来回忆以前的事,可能心态不是太平和,是带着一种情绪,但是徐晓老师没有那样,她是很宽容的态度。她后面写了大概这么几句话,我记得不太真切了:为了的孩子,我不能把我对过去负面的东西给孩子,因为孩子还要成长。她是很宽容的态度,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打动我的。 主持人 : 我想这种宽容和对生活的态度,读者都应该从书中体会出来了。从另一方面,有很多读者问到了这样的问题,过去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很多人不了解,说你在美化过去的生活,我也听到你曾经想把这本书命名为《美化,直至死》,两位编辑怎么看? 郝宏丽 : 看你怎么理解了。我经常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对自己经历的坎坷抱怨愤恨。其实人的经历没有多少年,你到死的时候,回味起来,我这一生最后得到了什么,其实就是这种丰富的经历。要从这个角度讲,人哪怕是经历苦难也是上帝对你的恩赐。从这个角度讲,徐晓老师是对生活的美化,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美丽,它哪怕是一种苦难。 徐晓 : 我想美化的意思并不是说粉饰。 比如说悲剧,悲剧是美的,但是悲惨的故事是不美的。我们听了很多悲惨的故事,我觉得讲一个和讲一万个是一样的,怎么才能把悲惨的故事变成一种美的和崇高的,你要用心灵去体验这种悲惨的事情,这样就有了悲剧感,这个时候才有美感。当然有的朋友跟我讲,非常羡慕你们,你们那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其实不能那样说,那样的生活也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坐牢,你让我选择,我肯定不会去坐牢——因为你坐牢所以写了好文章,那我宁愿不要好文章,我也不要去坐牢,但是它不是你可以选择的。但有一点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怎么样面对已经经历了的生活。 我觉得崇高和美是这样出来的,包括平庸和平凡。平凡与否并不取决于你的经历是否奇特,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是不平庸的人生。重要的不在于你真正经历了什么,在于你去感受什么。 主持人 : 有不少网友在向徐老师致意。 网友: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因为我是生活在她身边的人。 网友:和你聊也是一样的美。 主持人 : 网友们很有意思,也许是徐老师的朋友。 网友:也许那个时代就是那个样子,是我无法理解那样的人生观,所以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答。 主持人 : 得不到解释,自己不能完满把它解决掉,所以才有疑问出来。我倒是想问徐老师一个问题,很多在经历过某种特定的阶段之后,会有一种回过头去看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况?您自己想过吗? 徐晓 : 我想首先是写作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但是在文章中也是一定能够感受和传达出来的。 虽然我们生活中常常感受到那种生活的艰难和不公平,但是仅仅愤世嫉俗是不能使人生活下去的。你要在内心里面给自己一个位置,一个精神上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每天都过着一种很超脱的生活,每天面对的都是柴米油盐,别人面对的一切我都要面对的,我跟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但是要给自己的内心留一个空间,让你有一个能够面对自己的时间,这个特别重要。你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回避问题,用这种态度写作的时候可以相对比较平和。 另外还有一个时间,就是时间的距离,我相信在20年前,我那个时候20多岁,写我刚刚经历过的生活,我肯定不是现在这种心态,我自己可能写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现在反过来看,说那种话有一点轻薄,任何经历都是一种财富,但是事实上任何经历都可以不被糟蹋,都可以成为你的财富。 主持人 : 我们通过徐老师的话可以理解,为什么比较年轻的作者写出很多表达愤怒的东西,因为他们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网友在在线讨论的时候,也是根据现在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一些问题。 网友:不追求物质是不可能的。 小毕 : 估计跟咱俩的年龄差不多,有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为什么没有车,为什么没有房? 主持人 : 可能这位网友的话有点极端,你再过20年回头看现在,总结的东西可能更多一点,刚才徐老师说了自己的感受。问一下解老师,这种情况,你觉得该怎么理解? 解玺璋 :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选择的,你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这是一个层面,然后在你动笔表达的时候又是一个层面,你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因为每个人对自己记忆的处理,也是不同的。 比如说徐晓美化了那个时代,应该这么来理解,她讲到一些事,有些虽然我们当时不认识,也没有沟通,但是这些事都是存在的。你有那个时期的感受,甚至我觉得我跟徐晓,我们俩在精神上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个时候虽然有很多苦难,有很多很压抑的东西。她刚才讲到我们怎么对待它,我们当时的那种感受是什么,我觉得徐晓刚讲到的真实,正是当时她自己的那种感受,因为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她这里面包含了她对生活的一种怀念,同时她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不甘于这种生活状态的反抗和不满,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真实的。 它跟我们后来看到的所谓的“青春无悔”是不一样的,这里面虽然是回忆的形式,但是在回忆当中还灌输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反思。这个反思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行文中可以看到,她那个东西不完全是对那个时代的写实,或者说记录,她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带着今天的心情来表达那个时代。 而我还有一个感觉,我自己理解徐晓,看她这本书。比如说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不可回避都对俄国的一些革命者、对他们生活有一种向往,有的时候看的热泪盈眶,泪流满面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社会物质确实很贫乏,不管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好,其它什么也好,都造成了你在社会上生活很艰难,问题就是这样一种艰难回馈到我们自己内心的时候,每个人的感觉又是不一 的。一个带有革命色彩的青年,本身就是带有诗情和浪漫气质的人,我一直觉得革命对青年人来说是诗情化的,你看俄国革命的历史和法国革命的历史都是这样的,怎么样判断这个革命是一回事,自己怎么想又是一回事。徐晓并不是美化那个时代,她只不过通过自己的视角把那个时代表现出来了。 徐晓 : 那个时代挺复杂的。 小毕 : 用现在的感觉回到那个时代,应该是这样的。 徐晓 : 我都是在现实的处境中回顾过去的,是记忆里最后留下的。实际上记忆最后很多会变成没有,很多东西就褪色了,没有了,只有留下来的东西才可贵。 小毕 : 就像解老师说的要经过处理的。 徐晓 : 对,他自然要进行筛选。 小毕 : 郝老师您对徐老师的感受是认可的吗? 郝宏丽 : 我基本上是认可的。 主持人 : 基本上认可?有不认可的吗? 郝宏丽 : 我是这样觉得,那个年代有那样的情况,我们要身临其中的话,现在就不会觉得不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确确实实是,刚才老解说的那个情况,确实像他说的那个情况,物质条件非常差,但是人那个时候都有一种向往和追求,不像现在,总好像忙了一天却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那个时候的人确实是那样的,现在的人不理解,这个可能是代沟的问题。那个时代的人都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十几块钱,物质条件方面,穿也穿不好,大姑娘穿一个军装就已经很好的衣服了,但是他那种向往是有的,每个人都有,那种非常激情的状态,跟现在不一样。 解玺璋 : 那个时代的压力再大,可是每个人向往美的心情是不变的。我讲一个现实的例子,我那时候在工厂当工人,有一个青年女工,女孩子都是爱美的,我们进工厂才16岁,每个女孩都有爱美的追求、有这种冲动,不让她穿花衣服,于是她只能把花衣服穿在蓝布的衣服里面,露出一个花领子来,但是这个都要受到批评和指责,这个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我们还有一个女工特别想穿一件母亲给她买的新衣服,可是她又怕单位有人议论她,批评她,她就把所有的旧衣服泡在水盆里,没有衣服穿了,只能穿新衣服,显示一下。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个体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带有这种美的色彩,这个人类的追求是淹没不了的,不管用什么样的力量。 主持人 : 解老师提到的你们对那个时代的敬仰和被感动,现在我们的读者在看了徐老师的书以后,有着当初你们对那些人的敬仰相同的感受,你们确立了当时他们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网友:我看了书以后,首先觉得一种不真实,看完了以后,特别想学,有这样的冲动,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样去学,我一直觉得周郿英是一个怪人,至少放在这个时代是怪人。但是每次看到描述那些情景的时候,都让自己感到惭愧,有点想不明白。 网友:非常羡慕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那是一个有着热血的时代。 主持人 : 可能那个时期也给你们这样的感受,你们理解那个感受,现在谈起那个时代很多人向往,其实向往的肯定不 当时残酷的生活,是向往当时的精神追求,实际意义在何处呢? 徐晓 : 我想时代总是在变化,刚才有网友说到包括对物质的东西是不是不追求。首先我并不觉得社会应该停滞不前,我更情愿说,一定要回到70年代挣30多块钱,然后没有新衣服穿,我的孩子也没有可以玩的东西,也没有电脑看,我当然不愿意这样。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放弃、精神的东西可以放弃。而这种坚持,不是说不住大房子,可以不开车,没有更多的物质上追求,而是说你在拥有了这些后,怎样还能够有一点精神的东西。因为现在很多人在物质上满足后,他并不愉快,而我们当年在物质上不满足的时候,我们反而比现在更充实,为什么我们怀旧,为什么很多人说看了你的文章,就真正被带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那个时候,特别向往。真的不是说向往那样的更贫穷的生活,如果这样理解就庸俗化了。 你要在得到一切物质的、人类文明的东西的同时,又保持一个人的尊严,那个尊严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坚持,这种东西是可以很日常化的,并不是要你扛枪干革命。有一点坚持就非常好了,总之你周围的人、周边的事你都能够善意的对待,哪怕你走在街上不扔一张纸,或者说你看到一张纸把它拾起来,如果某一天你做了这样一件事,一定会觉得内心很宁静。我相信大家试一试都会有这种感觉。 当然疑问我也非常能理解。比如我这个书排版的时候,两个年轻人,他们是设计公司搞排版的,他们都说看了以后都流泪了,翻过来他们就问我,徐老师您这一定不是真的,您这是小说。他就是不相信,我怎么讲他都不相信,不会有这样的事,人怎么是这样的呢?我觉得时间只隔了20多年,人就变得这么隔膜了,对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不理解了,这也说明我们写这个都是更是必要的。我们总得留下一点什么,留下一点想念,哪怕我想为我的孩子,将来我老了,记忆力不好了,说不出来了,或者说出来不是这么回事了,我留下这一本书,他把这本书给他的孩子看,能找到一点父辈的踪迹。 小毕 : 我觉得网友们都应该看一看,看看20年前是什么样子。 网友:我特别向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他们追求是以精神左右物质,而现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是物质左右精神。 徐晓 : 但是也并不全是,我接触了很多年轻人,我特别的感动,很多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挺多的,成为社会风尚了,北师大有人民之子,人大也有活动,我看到特别高兴。 主持人 : 现在志愿者的活动特别多。 徐晓 : 我们当年,比如说我们追求,我们办《今天》,现在不一定你就干这样的事情,总之你要关心一点你身边以外的事情。比如说自私这个概念,比如说自由主义的概念里面,也有个人主义,也有很重要的个人主义的成份,但这是不是说明人自私是最高标准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人是一个社会的综合,你怎么能够做到只自私不伤害别人?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事事都让自己满意了,一定会让别人不方便。你一定要为周围的人考虑,你帮不了100人,只帮一个人,你帮不了1千人,只帮100人,现在年轻人里面形成这种风尚还是特别让人高兴。 网友:真是很好的感觉,我们大家探讨一下物质观、金钱观与爱情观 关系吧。 主持人 :说到了过去、现在、年轻人的想法和精神世界的现状,大家想探讨的问题就特别多了,今天的作家在线可能没有时间探讨这些了,把话题往回拉一下。 网友:我相信这个故事,我自问有这种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写作需要有什么知识积累,才能从事这样的工作? 网友: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应该是很痛苦的吧,因为放大了生离死别,徐老师在年轻的时候从事文学工作么?徐老师说说。 徐晓 : 我没有从事过文学工作,事实上我上大学的时候,接触了赵一凡,他应该算我的精神导师,给我推荐了很多外国经典的东西,我开始接触文学,成为了一个文学青年。后来写了一些诗,给诗人们看,人家不表扬我,我就不敢写了。后来接触了《今天》那些人,又开始写了小说,很少很少,我真是不勤奋的写作者。后来大学毕业以后,生活不是很顺利,也没有时间写作。当然我做的是文字工作,那时候是记者,但是它和我的写作是无关的,它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在我来说它和写作无关,虽然写的也是字。 然后到我先生去世以后,我觉得写作真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你把它当成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职业,这时候你那种写作真的是特别苦,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谈,他们要写作,我都不敢鼓励他们,因为我觉得真正好的写作确实是需要用心写,而用心写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正是因为这种痛苦,你留下了你的生活。很多东西不是想好了再写的,事实上都不是想好了再写的,写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是重新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的过程,不是还原现实的事件,是还原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还原等于你又过了一次。我在自序里面讲到,现在的三联周刊的主编朱伟,他约我写过一篇我丈夫的文章,开始我不敢写,后来还是写了,但是觉得不堪回首,每一次写东西对我来讲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写的特别少。 小毕 : 确实是这样的。解老师对创作有什么样的体会么?徐晓老师写这样的作品,不是完全的还原事实,而是这个时间段体会那个时间段的感受,你觉得这样的创作,对年轻人来讲,能给他们提些什么建议? 解玺璋 : 写作有各式各样的,徐晓的这种写作是因为她有这样的生活积累,有这段经历,她把这个经历写出来,就必须要重新面对这个东西,重新来看这个东西。 我倒不反对现在的年轻人写作,时代在进步,刚刚我们讲到现在社会是物质社会,事实上人的物质欲望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动力,我们现在还在原始社会,还用石器呢。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历,比如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个人受到压力有哪种反弹,这个时代比我们那个时候宽松很多.刚才网友也讲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现在年轻人,比如放长假了,就可以自己背着背包,就可以上喜马拉雅山了,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记得当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过年,在家里面闲着没事,想上悬空寺,结果去了一下子就被扣起来了,人家打电话来问你们单位有这样一个人吗?大过年跑这儿来干什么?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这个东西你把它写出来也是很好的事。 我觉得每个人的写作有每个人的前提,文笔是次要的,你内心对生活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刚才徐晓老师说,她真想写,逼的你都想涌出来的事,想表达。 在的大学生也多,研究生也多,现在的年轻人读的书比我们原来读的书多得多了,视野开阔多了,为什么不让人家表达?内心有东西压在这里,不表达出来不舒服,就要写出来给大家看。有各式各样的,比如刚才讲的志愿者,援助艾滋病的,援助老少边穷地区的,那个经历我们没有,每个时代都有激情的,但是激情表现方式不一样,出口不一样,这个出口就是这个时代的特性,你有你的特点,不要在乎别人。 徐晓 : 确实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人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使命,你不可能永远在一个位置上停留,但是这并不说明人可以变来变去,那些最本质的东西、一种价值观念的东西能留下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比如有人讲周郿英、赵一凡是怪人,他们确实是怪人,但他们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你可能有自己的价值观的东西,但是你能坚持也是挺棒的。 主持人 : 我们一直说读者通过读您的书对那个时代引起了向往,包括您自己的追忆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我想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文字方面的表达,除了你蕴含的内容,或者说你的思想之外,都必须用文字来表达,文字表达的技巧非常重要,先听听郝老师对徐老师的文字上有什么看法? 郝宏丽 : 我作为编辑,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这个书,我觉得她非常美,文字非常美,非常流畅和美,一下子可以读下去,不像有的文字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文章最关键是这两条必须要具备的,如果你不具备这两条,文章是写给人家读的,如果他连读都读不下去,他的写作就等于失败了一部分了。 关于写作这块,我也没有太多的经验,一直做编辑,总是在改别人的稿子,做编辑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眼高手底,看别人的东西总觉得不是很好,我儿子有一次写作文的时候问:妈妈这个作文应该怎么写?我因为经常上网,也在网上写一些东西,我就突然跟他讲,写文章是什么呢?写文章就是讲故事,我们平时跟人聊天的时候,能够很信口开河的,洋洋洒洒的讲很多的故事,而且非常的生动。但是一到写的时候,有很多人就犯怵了,不知道从哪儿开头。其实你写东西就是这样子,在你想表达的时候,写东西肯定是一定想表达,你要是不想表达写起来可能有一点困难。在想表达的时候,心到了,手也到了,手随心写,这样的话,你流畅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是很真实,也很感人,因为它真正表达了你的内心。 在这一点上,感觉徐老师讲故事讲的非常好,这当然跟她的经历有关系,很抓人,写的非常美,这样才能让你读下去。我从这个角度上看是这样觉得的。 另外一个,她这个文笔,那个年代的人可能更多用这种文笔去写作,跟现在的年轻人有点差别,现在的人随意性要强一些,可能是有点差异的。 解玺璋 : 对于徐晓的文字,我最感动的一点就是她很朴实,觉得她这个散文写的非常好,散就表现在不做作,是自然流动的东西,不会让你觉得是人为的雕琢,这是散文的最高境界。我还要说为什么极力赞扬徐老师的文笔,她不是矫揉造作的,极力表现自己的思想等等很多,你能看到很多大散文的流行,徐晓跟他们不一样,她就是写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种感受不是强迫出来的,是自己水到渠成流动出来的。 徐晓在书的前面写到,我愿将此书当做一束野菊花,为什么叫野菊花,我没有问过徐晓,野菊花现在在花市上可以看到,淡淡的,有一点香味,很朴素,不起眼,有一种很绵长的感受,读这本 从这一要点切入的话就抓住了这本书,抓住了徐晓最集中的一点。我觉得这个野菊花的比喻非常好,我特别认同她对这本书的判断,她就是献给大家的一束野菊花,她的意境、包括对文字的要求都在这里面。 主持人 : 两位编辑老师都说了,徐晓老师您自己说一说,您在进行这篇散文创作的时候,大概的行文习惯是什么样的? 徐晓 : 我没有特别的感觉,比如说人家跟我谈到文体,我说我不知道文体,我对文体没有研究,有人说文笔,所谓的文笔就是用词造句,最基本的元素。我好像都没有特别刻意的考虑过。但是解老师刚才说的那一点,这一点我还是自己有意识的,可能和我的人比较像,我就是愿意用那种比较实在的方法叙述和表达,不愿意过度的夸张,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这可能是写作最重要的一种态度,最简单的一种态度,可能也是最可行的一种态度。 主持人 : 不会为一个句子琢磨很长时间? 徐晓 : 不会,我可能会把这件事情想清楚花很多时间,我不是写作特别快的人,但是我不会发愁找不着词来表达,没有这种情况。 主持人 :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继续探讨下去了,虽然很多网友,包括我们两位主持也想继续和三位继续交流下去,我们觉得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您的作品,都会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很多现实中感受不到的东西,刚才说的野菊花就形容得特别好。再次跟网友们说一下,扉页翻过来,我愿意把此书当作野菊花献给大家。借这句话向网友推荐这本书,希望亲爱的网友有时间逛书店的话,把这本书捧回家,用心去读,一定会带来淡淡的芬芳。 徐晓 : 谢谢大家。 主持人 : 感谢各位网友,下期作家在线再见。 本次聊天到此结束。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