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周意:我甘做外企拓荒者           ★★★ 【字体:
周意:我甘做外企拓荒者

作者:周意     人气:26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周意:IBM大中华区企业策划与传播部总经理
曾任摩托罗拉PR主管

随着我在摩托罗拉和IBM这两家500强企业中的事业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人们送给我许多耀眼的称号,诸如“最令人羡慕的中国女人”、“IBM大中华区高级主管中惟一的中国本土女性”、“新美力主义(美丽而有权力的女性)的最佳代表”等等。而我回想11年来在外企的职业发展生涯,自己其实是沿着拓荒者的足迹一路走到了今天。我更愿意相信:成功背后没有任何诗意的风花雪月,只有踏踏实实的付出。

我渐渐领悟到,不能像对待情人一样对待工作。而不管工作多么忙,成功有多大的诱惑,家庭是我永远放不下的港湾。即使我在办公室里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角色,回到家,也要迅速做回妻子和母亲,这个转换对我来说是每日必须,很繁琐,却也其乐无穷。

初涉外企,大胆尝试是关键
那时候进外企不是一件好事,不像现在这样受欢迎。但我当时内心有一种不安分,觉得我擅长的外文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很希望去尝试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记得有一年的一天,我到大北窑的国贸去办事,当我进去以后,大受刺激,感觉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办公室里很安静,在里面工作的人们衣着光鲜,尤其是那些女孩子进进出出,表情特别自信。
我突然很想去尝试一下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去了一家中法公关公司。在那里,几乎每一天都是挑战,做一些以前根本没碰过的事情。
五、六个月之后,我接到了猎头的一个电话。他们告诉我,有一家很大的外资电信公司,事业如日中天,但是他们的市场部和公关部门就是白纸一张,你愿不愿意去做拓荒者?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兴奋。我认为自己是拓荒型的人物,开拓特别能让我感受刺激。既然我已经迈出了在外企工作的第一步,为什么不能涉足更多的领域呢?
摩托罗拉8年“拓荒”,黑暗中探索光明
无论如何,透过那些比较粗糙的表面现象,我能感受到这是一家很有历史、很尊重人、文化亲和力很强的公司,它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Everybody,整个中国都是我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只是个小秘书,只能帮人做做翻译,有时候又觉得整个公司的市场公关战略都在等着我去设计。
猎头向我介绍的这家公司就是摩托罗拉。当时,正是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在电信局门口,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队买它的大砖头手机8500和BP机。
初来乍到,一切都需要摸索。在黑暗中摸索了两三个月,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自己仿佛醒悟了,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既然摩托罗拉的手机和BP机这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电子类品牌像玩消费品牌一样进行包装呢?
到摩托罗拉第二年的冬天,我就做了一件特别大胆的事——我把摩托罗拉公司在全球所有负责品牌宣传和市场的人请到中国来,在国贸开了一个关于摩托罗拉在中国品牌形象的研讨会,议题是“一个品牌在成长中的国家该怎么定位”。这件事当时在摩托罗拉公司引起了轩然大波,开会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磕磕碰碰,我一下子就在摩托罗拉“出名”了。
1995年,我的事业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我开始

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三人团队的管理者。那一年,摩托罗拉也迎来了在中国事业成长的又一个高峰。随后的几年中,我们每年都要做一些大手笔的活动。如今,我已经帮助这个公司走过了在中国市场定位的第一步、第二步。摩托罗拉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在过去10年里被锻造成为一个人尽皆知的黄金品牌,我觉得很欣慰,在这个过程中我至少扮演了创业者之一的角色。
2000年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很多的社会调查表明,摩托罗拉植根中国的形象已经很深入人心了。我把自己最好的8年给了一家公司,把一个团队从零开始扩大到11个人,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在整个亚太区已经屈指可数,自己的接班人也培养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已经很圆满了。这时,我开始思考:下一个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空降”IBM,绝不轻易言败
光鲜背后,成功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且是“带血带泪”的付出。
2001年前后的时候,我很希望换一换环境,因为我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外企“玻璃天花板”的确存在,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于是,2001年8月25日,我跟IBM正式签约,担任IBM大中华区企业策划与传播部总经理。
可是第一天上班,问题就接二连三。大中华的财务长跟我说预算有问题;香港的总经理说香港的传媒经理要换新人;台湾的经理跟我说心情不愉快,要加薪……我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我感到自己随时都要垮掉。但我是个不轻易言败的人,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开始的3个月,我每天都去敲别人的办公室,向每个人介绍我自己,找一个接一个的部门去开会,了解他们的业务,光笔记就记了四大本。3个月之后,我才出去一家一家拜访我的客户。
接下来,我在IBM的工作遇到了“一路绿灯”,我所带领的这支由两岸三地组成的大中华区公关团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评价为整个亚太区企划部门中最优秀的一支团队。从“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的推广,到以“创新风暴”、“IBM蓝色文化巡展”及“软件王国的巨人”等等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推广行动,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2年9月28日,我被提升为IBM大中华区企业策划与传播部总监。IBM在全球有30万员工,那一天突然宣布我升到3000人之一的高级管理层了,令我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光鲜背后,成功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且是“带血带泪”的付出,用时间来衡量,一个星期至少6天的工作,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我总是会花比别人多一倍两倍的精力去做事,但我又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我不会告诉人家我怎么用功地去准备。到IBM之后,我每天回家后才有两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却还要接着看那些市场分析报告、媒体的报告。我的文件在家里堆得有一人高,我儿子常说:“妈妈,你真是一个坏学生呐,你老把功课带回家。”

包容兼并,做国际化领导者
十余年的外企生涯中,我为两家著名的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成功塑造品牌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也经历了向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者的转变。
现在,跨国公司挑选管理者都很强调国际化经验,有人也问过我,作为一个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层管理者,我所有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都是本地的,这会不会是一种缺憾?我认为所谓的国际化经验的含义,是指在国际化的环境下,跟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工作所能积累到的经验,未必持有外国护照或国外文凭就能称为国际化人才。11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有过多次到日本、纽约、芝加哥等地短期工作的经验,并

从摩托罗拉开始,我每天的工作日程表上,都有很大的比例是在跟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来到IBM以后,我丝毫没有感受到“文化震惊”。所以,我觉得成长为国际化人才的最关键,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要适应随时变换的舞台,角色转换要非常迅速,无条件地适应环境。算不算国际化人才,要看你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在一个日益增长的市场氛围中能不能生存,能不能合作。而成功的因素就在于,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同的文化,包容所有的不同,挑出其中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添上一笔。

家庭与事业,我同样运筹帷幄
我不是一个淡淡的人,对职业,对家庭,对朋友,在任何场合,我都要付出最浓烈的感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我才不枉我的人生。
这两年,我渐渐领悟到,不能像对待情人一样对待工作。而不管工作多么忙,成功有多大的诱惑,家庭是我永远放不下的港湾。即使我在办公室里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角色,回到家,也要迅速做回妻子和母亲,这个转换对我来说是每日必须,很繁琐,却也其乐无穷。 
有一年春节,我们一家去了西贡。住的房间一打开门就是大海,沙滩一望无际,干净得耀眼。先生说拜托,这次别带电脑,我说好吧。也真的很久没好好休息了,给自己一次纯正的心灵之旅吧。情人节那天回到北京,发现邮箱几乎被撑爆,有四百多封邮件,马上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花三个半小时看一遍,看到深夜,身旁,玩得尽兴的老公和儿子都已沉沉睡去。5天之内有世界各地那么多人在找我,问候、报喜、寻求帮助,这是我生命继续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时刻,我不觉得辛苦,相反特满足,因为我又在驾驭这个世界了。

本文收录于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女性》杂志、北京万水出版公司共同策划的《20.30.40……从起跑到成功的女人》(与成功有约的女人系列之一)一书,本文有删节。该书于今年3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可向本刊邮购。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