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海归沈冰: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           ★★★ 【字体:
海归沈冰: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

作者:佚名     人气:22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沈冰自述:生长于江南小镇,1995年赴新加坡留学、工作,2000年参加央视“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后回国,2001年主持央视《对话》栏目。奉运动为生命之本,篮球、羽毛球、游泳、健身为我所爱。虽屡遭伤痛之苦,依然乐在其中。只因工作繁忙,有渐成口头行动之趋势。惭愧!惭愧!好读书不求甚解。喜董桥小品文,清泉煮茶;乐梁实秋雅舍,欲罢不能。不胜繁举,一诗一文,足以怡然自得。视音乐为生命之声,每闻心动之曲,必屏息凝神,自比钟期。而后喟然长叹,或叹天造之音,或叹生命无常。

  一个入行不过三年的新手,一个曾经创下了央视收视神话的奇女子----沈冰,2002年掀起一场世界杯转播风暴过后,至今已沉寂了一年多。这些平静的日子里,她在想什么,在忙什么,又是怎样进行着她所钟爱的那份主持事业呢?

  踏上主持之路

  提起沈冰,自然就会让人想起2000年的那届主持人大赛。

  “对主持行业的神往,其实由来已久,但一直深深地被埋藏。那次大赛,就像是冥冥之中的一个召唤,让我终于可以找回自己的梦想。”

  小时候的沈冰,聪慧大方,既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又是篮球队主力。一开始,她还想两边兼顾,后来,考虑到时间精力的限制,才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了舞蹈。

  “练球是父亲的主张,但我自己也是蛮喜欢的。”

  除了在球场上叱咤风云,学校大大小小的晚会、活动从来少不了沈冰的身影。她一直很出众,只要是年龄到了,该当大队长,该当学生会主席,那自然就是她,不会出现第二个人选。

  从小的这些经历,无疑铸就了沈冰性格中自信大方,从不畏缩的一面。高中二年级那年,学校组织夏令营,来到浙江大学参观,落落大方的沈冰被高校老师一眼相中,一年过后,直接保送进了这所学校。

  “当时浙江大学已经开始与新加坡互派学生,参加保送,是我父母和学校老师帮我做的决定,我很感激他们。”

  如果没有保送,沈冰说她可能会选择律师这个专业,因为从小就口才出众,觉得当律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提示她可以往主持人这个方向发展,而她自己,也一直觉得那个职业离她像是很遥远。

  这种遥远而又神秘的感觉,早在初中毕业,她第一次进京时就已经体会到了。当时正在读外交学院的姐姐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小妹,沈冰每天自己骑了自行车满大街地逛,有一天,她的车停在了中央电视台的东门口,远远望了一眼既陌生而又眼熟的央视大楼,想想神往的赵忠祥、倪萍等就在这幢大楼里办公,她就心满意足地踏上车走了。她从没想过自己也能走进这幢大楼,那只能是梦。

  人们总说,是种子,就会生根发芽。2000年,当时身在海外的沈冰无意中从网页上看到央视举办主持人大赛的消息后,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她常想,有这样那样的选美大赛、青春风采大赛,为什么就没有主持人大赛呢,如果有,自己一定要参加。眼前,机会真的来了,她又岂能等闲视之。


  “实际上,在中学,在大学,学校所有的晚会都是我主持,像进入大学后的新生联谊会,还有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每年举办的留学生联谊会,都是我主持。生活中,小打小闹地,一直都和主持沾着边。我经常能体会到这个角色带给自己的刺激和愉悦。”

  也许这就叫冥冥中注定吧。留学国外,学的是经济,干的是记者,五年过后,却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所爱。
每一次抉择,都是艰难而又痛苦的

  一场主持人大赛,让年轻的沈冰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机遇,自然随之而来。 “当时不下二十个栏目找到你,希望与你合作,其中就有《东方时空》,可那时为何会选择拒绝呢?”

  在人们的心目中,央视评论部,那是一个令人仰视的地方。沈冰两年前的错肩而过,一直让旁人不解。

  “其实谈不上拒绝,应该说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吧。当时他们考虑让我当总主持人,后来考虑到我多年不在国内,有些国情怕把握不好,又是直播状态,风险太大。而我自己,也觉得初入行,找一个能发挥自己专长的位置,做起来可能会比较顺手些,所以选择了《对话》。”

  继《对话》之后,加盟世界杯,入主《经济半小时》,客串《正大综艺》,尔后来到《新闻会客厅》,沈冰来了一个漂亮的三级跳。每一次的跳跃,都那么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世界杯的热播,人们以为她会留在体育部;因为经济出身的背景,人们又认为她该坚守《经济半小时》;谁曾想,这个神奇的女子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来中央电视台以后,的确,有过几次大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艰难而痛苦的。”沈冰沉吟道,继尔问,“你为什么笑?”

  “是因为机会太多,诱惑太大吧。”我说。

  “应该说,我运气比较好。”沈冰也笑了,“但机会来临时,你必须学会抓住,人生大的机遇也许就那么两三次,不会时时都有。如果有,就不叫机遇了,人们可能又会有新的名词来定义它。”

  率直的沈冰承认,她的每一次变动,都让很多关心她的人觉得她太不“专一”,但聪明的她却有自己选择的理由。虽然同样是主持,有时是主播,有时是一对一的访谈,有时却是成千上万人的现场,不同的栏目,不同的位置,让她学会了面对不同的场合应当如何掌控自如,这让不是科班出身的她逐渐摸清了主持的门道。

  “要学会尝试不同的事物,但不要盲目尝试。尽管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确能带来经验的积累,但失败多了,对一个人自信心的树立是很有打击的。这样的尝试,成本太大。” 世界杯例外,这是一次冒着巨大风险的尝试。沈冰说当时自己征求了身边亲朋好友的意见,一半对一半,50%赞同,50%反对,主意还得自己拿。推敲过后,沈冰打电话回绝。但对方却让她面谈。于是,拖着一条打球负伤的腿,沈冰一瘸一拐地进了体育部办公室。没想到,一见面,刘建宏却不容置疑地递上一迭资料,让着手准备了。“如果当时有录音的话,我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他究竟是怎么说的,我怎么就不知不觉地应承下来了……”

  实际上,沈冰说从那个距离开播只有不到两天,紧张而又忙碌的办公室里,她读到了“责任”二字。所以她没有拒绝的理由。什么尝试代价、个人风险、成功成本,统统被

个一贯精明的姑娘抛之脑后了。

  结果,是出人意料的,但又是令人愉悦的。惟一要说遗憾,是人们开始喊她“美女主持”,这和她的《对话》中树立起来的形象大相径庭。在沈冰沉吟的背后,我似乎读到,如果上天把聪明与美貌这两样选择放在她面前,她肯定义无返顾地选择前者。

  新闻是最后的归宿

  早在一年多前,做新闻的念头就在沈冰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她说她最喜欢做访谈,喜欢记者的角色,至今名片上印的依然是“记者”二字。

  “做《经济半小时》的新闻主播时,我就有点与新闻隔离的感觉,主要是不能深入新闻的第一线。那时候,只有省部长一级的采访他们才会让我出去,这是对主持人保护的一种策略。但对我来说,远离新闻的源头,却有点不解渴。”

  曾经的理想是在经济这个领域里,做个出色的记者。《经济半小时》丰富的报道触角,又让沈冰品尝到了接近新闻内核的魅力。也就是此时,评论部筹办新闻频道找到沈冰,邀请她参加《新闻会客厅》,又是一番鱼与熊掌的斗争过后,沈冰转身投入新闻部这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会客厅,出镜率远比《对话》要高,一个栏目每周播,只有我和白岩松两个主持人,这意味着每周要做三四期的节目。视野也更广阔了,上至高官下至百姓,甚至还有境外的人士,都是我们访谈的对象。压力更大,挑战更大,刺激也更大。”

  无论是摇摇晃晃坐上一天长途车到杨利伟的故乡,还是在湖南火灾现场通宵达旦地录节目,年轻的沈冰忙碌并快乐着。“代价是经常偶有风寒感冒等小病。”但让人心满意足的是,终于可以亲临新闻现场,面对面地触摸世界最鲜活的脉动。她说她很感激新闻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让她可以拥有那么多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在这个位置上,她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去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我到受灾最严重的安徽现场采访,回来后,一直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正好元旦前后栏目组决定做节目回访,我们请来了当地的村民,在演播室我才知道,他们明明已经抵抗住了洪水,为了大局的利益,却不得不选择炸坝。家园没了,物质没了,救济款也还没有到位,明天的生活怎么延续?他们眼里流露出的迷茫,真的是让人不忍目睹。做完节目,我掏干口袋,留下了身上能拿得出来的所有现金。尽管我知道,那点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让人高兴的是,节目播出后不久,灾民们的救济款马上就下来了,每户人家领到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们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但通过手头的工作,能带动周围的力量来帮助别人,来解决问题,甚至推动更多陌生但却又有能力的人来介入,这让我看到了工作的意义。”

  回望新加坡

  离开新加坡转眼已经三年多了,如果当时没走,没有选择回国,她应该也是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新闻主播了。

  “人生没有假设,不同的选择铺就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你也是一样。” 在海外求学的日子里,活跃的沈冰参加选美,加入篮球队,做模特,当演员,上电视,参与辨论会,不放过任何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甚至大学没毕业,她已经提前进入新加坡《联合早报》当实习记者。那时候,风头最劲。一

,可能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沈冰要强个性的体现。

  走出国门,父母送到机场,想到一年多不能见面,沈冰和别的孩子一样,哭得稀里哗啦。但到了新加坡,明白父母是靠不上的,抹干泪水该干嘛干嘛。个性开朗,兴趣广泛的她,好像天生有种融入新环境的本事,几乎没什么过渡,她就习惯了留学生活。

  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她有奖学金,有生活费,可以说衣食无忧。新加坡的一个特点是人口多,地方小,空间资源出奇紧张,体现在校园生活方面,就是宿舍成了紧俏货。为了公平合理,学校提倡靠课外活动挣分来奖励分配宿舍,鼓励学生多方面全能发展。其实沈冰不参与竞争,她一样有宿舍住,但要强的她不想成为人们眼中,只会躺在政府奖学金上,过衣食无忧之日的无能之辈,她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第一年进去,学校统一分配宿舍。一年过后,我挣到一百来分,搬到了离运动场馆比较近的一间宿舍,我的队友都住那里,她们全都是新加坡人。第二年过去,我挣到了一百六七十分,给自己换来了一间单人间。” 留学的日子,带给沈冰的最大的“影响”,是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出国留学往往能给人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舞台,它让你立足点更高,眼界更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更理性,有助于形成更为准确的判断力。这种影响是受益终生的”。

  她曾经说过,如果有机会,她还会回自己的第二故乡,甚至,要带着父母同行。

  提到父母,沈冰无奈地笑了:“他们忙,虽然已经退休,但还在忙自己的一些小事业。现在每年“国庆”、“五一”、“春节”长假,我都会尽量跟家人在一起,也提出过带他们出去走走,但他们总说忙,没时间。我说,有没有搞错,反倒成了我求着你们了啊。”

  因为父母的这份忙碌,他们至今还留在家乡未来北京与女儿相聚。沈冰还有一个长她五岁的姐姐,外交学院毕业后,现在正在做着国内最新的一份事业----救援工作,也是事业有成。姐妹俩虽然同在北京,却时常是各忙各的,难得有见面的机会,但感情却一直很好。“就算好长一段时间不见面,见了面还是一样的亲。”

  沈冰依然避口不谈个人私事,她说,到时间该让大家知道的,自然会让大家知道。

  就留一点空间,留一份神秘给她吧。尽管,那么多人在关注着,好奇着,也许心里还依然默默念叨着“暗恋沈冰”。

  采访过后,是一个周末,但对于一脚迈入新闻门坎的她来说,周末的概念是荡然无存的,也许要上镜,也许,不知又要奔赴哪一个外景地。

  曾经问过沈冰,经历了世界杯的辉煌后,眼前的平静生活是否有些失落。沈冰说,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光环笼罩之下,眼前的生活虽然平稳,波澜不惊,但却是最真实的。

   沈冰简历

  1995年7月至1995年11月 保送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国际金融专业,后选送到新加坡学习

  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业与财务系

  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 新加坡<<联合早报>>任财经记者

  2001年3月获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大赛获银奖(

军)

  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 中央电视台任<<对话>>节目主持人

  2002年6月 任<<你好,世界杯>>节目主持人

  2002年7月 任<<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