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
|
|||||
柳传志、杨元庆坐进了IBM的办公室 | |||||
作者:佚名 人气:21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20年前的1984年,40岁的柳传志开始在北京市海淀区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创办一家公司。20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收购了IBM的电脑部门,并准备把总部搬到纽约。 没人忽视这种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柳传志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有个人魅力的一位企业家。所幸的是,他成功地从前台站到了幕后,由文雅理智的杨元庆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杨元庆今年40岁,正好是柳传志开始创业时的年龄。 12月8日,历经13个月的谈判产生了一个让人敬畏的结晶——中国的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年销售额将扩充三倍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PC供应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收购。 两家公司的共同利益、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最终促成了这桩买卖。大多数中国人对此感到兴奋,因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体的实力和公司的活力;而一些美国人则表示惋惜——毕竟是IBM发明了PC,而他们此前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联想。 英语将成为新联想的官方语言,计划中IBM相关的1万名员工也将划归联想旗下,包括IBM公司一些地位很高的商业老手。而柳传志和杨元庆——当然,也包括联想公司的其他一些中国人——他们踌躇满志,准备走进那间曾经属于IBM的房子。 美国员工未来的新老板 可以预计,柳传志、杨元庆、马雪征,这些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势必被部分美国人记住,尤其是美国本土的2200名IBM电脑部门的员工。这三人是联想集团内部的“三架马车”,也是那些美国员工未来的新老板。 联想集团此次花费了6.5亿美元的现金和6亿美元的股票,换来了超过自身规模两倍的IBM电脑产品部。IBM也因此持有联想集团约18.9% 的股票,成为中方之外的第二大股东。收购消息发布后,联想在香港的股票两天内跌去了9%。主管联想财务的马雪征认为收购将使股东权益稀释掉20%,“但只要在未来令股东们的权益增长高过20%,股票就有增值回报。”马雪征说。 现在的问题是,这几个中国人能否有效地管理好庞大的新联想集团,IBM的大多数业务在海外,而原来联想的海外市场经验几乎为零。 一些熟悉联想高层的人士认为杨元庆是一个务实严谨的事务型管理者,柳传志和马雪征意志坚定、坚韧果敢。在联想内部,杨元庆主持日常工作,柳传志和马雪征往往把握大局。后两人也有明显不同,柳传志无疑具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马雪征则精于财务计算。 现在,杨元庆和马雪征被委以重任,担任新公司的主要控制者。杨担任董事长,而马雪征则要面对情况更复杂的全球性财务管理。 这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毕竟柳传志已经60岁了,他掌握着联想的母公司,不再适合拼杀在商业一线——尤其是和美国人一起工作。对杨元庆工作的调整引起了很多人士的关注,他仅仅40岁,过去一直在运营管理的一线工作。这一次,杨元庆转变为公司董事长,被一些熟悉他的商业伙伴误解为另一种意义 “退休”。 事实上,杨元庆并不是要到美国去做“甩手掌柜”。新公司的CEO和首席运营官都是来自IBM的人,作为控股方的代言人,杨肩负重任。他必须在众多管理细节上呵护大股东的利益,在这个时候,他的年轻又变成了优势。 杨元庆将领导三个委员会。一个是战略委员会,明确、审批公司的战略;一个是薪酬委员会,主要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提名、遴选和考核;还有一个是审计委员会,对公司日常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这些都是西方流行的公司治理模式,蕴含着董事长与CEO权力关系的某种契约。 杨元庆的个性使某些熟悉他的人为之担忧。过去他一直是联想的总裁,习惯于事必躬亲,新角色则要求他具有更强的驾驭和协调能力,也要有纵横捭阖的战略性思维。这个角色在过去往往由柳传志扮演。 至于马雪征适应起来会容易一些。这些年来她已经习惯和跨国公司打交道,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比较难缠的事情是:她必须说服美国的新同事学会节俭,因为IBM的运营成本一直被认为是过高了。 他们选择留下 现年49岁的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将出任新联想的CEO(首席执行官),此前他是IBM个人系统部门的总经理,在IBM公司拥有26年工作经验,被认为是一个业务老手。 史蒂芬·沃德将与杨元庆合作,共同管理这家全球第三大PC和笔记本公司,业务遍及各大洲,拥有近两万名员工。 沃德对美国的媒体表示说,他将在IBM的家乡纽约州阿蒙克设立一个小的总部,并且保留IBM个人电脑业务集团的1万名员工,其中包括美国本土的2200名员工。过去,在沃德的领导下,IBM个人电脑部门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约5.6%,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IBM 电脑部门近年持续亏损,2003年亏损额为2.58亿美元。 IBM公司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业务转型,从硬件提供商转向技术服务商。“软化”的后果就是传统制造业务的利润下滑,尤其是在戴尔电脑崛起后,IBM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今年9月,IBM电脑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增长,这差点使IBM的现任董事长放弃了被收购的想法。不过沃德最后还是迎来了新东家,用杨元庆的话就是,“大家都有非常强烈的愿望,要让这个结果能发生”。沃德是保持IBM电脑部门被收购后员工和客户稳定的重要砝码,他的留任使得收购变得像一次合资,那些跟随他多年的销售和技术主管暂时吃下一颗定心丸。至于竞争对手处心积虑想挖走的客户资源,沃德表示他不会对此坐视不管。在接受新浪网的采访时沃德说:“每天我都会收到销售人员与客户沟通后传递过来的反馈,我们在各个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向客户解释这次并购。” 和沃德一起留下的,还包括另一个美国人,他将担任新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他们组成的这个班子是不是过渡性的,目前还难以说清,因为人员和业务整合将持续半年时间。来自中国的董事长表示,他将赋予CEO以实际的权力。据联想介绍,沃德将在纽约和北京设立办公室,一个月当中将有可能来中国上班一个星期。 对于高层人员的任命,柳传志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选择国际化的CEO是考虑到双方合作以后,更大的市 业务是在国外。从如何利用好IBM 的资源出发,我们最终决定从IBM里选取一个CEO。”柳传志认为董事会将根据他的工作表现进行判断,“如果做得好就继续做下去,做得不合适,我们还是会根据一个国际公司的要求来选择新的CEO,可能会是中国的,也可能会是国外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 当外界对联想是否会再度进行“结构性裁员”进行猜测之时,联想公司的多数员工仍处在兴奋之中。“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一位笔记本事业部的员工对记者说,“即使将来不在联想干了,经历过这些也够了。” 精于商业算计的人士已经把联想可能要采取的内部调整猜测得七七八八。联想是一个制造型企业,IBM虽然主要依靠代工企业供货,但在中国也拥有一家生产基地。这家名为长城国际的公司由IBM控股80%,未来将转入新联想,联想的生产企业势必与这家公司进行整合。 IBM在中国还有数百名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他们也将进入联想公司,这也可能会在相关部门引发一次人心动荡。 至于美国的IBM工作人员,短期内虽然不会有大的调整,但很难避免人员流失。合并之后,联想为了扭转IBM电脑的亏损状态,势必将中国公司惯用的削减成本方法运用到旧体系中,这对IBM的某些“老爷兵”是一种考验。 联想内部会发生变化,对外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戴尔公司的老板听到并购消息后轻描淡写地说:“在IT这个领域里,成功的并购已经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了。”他可能想起了台湾宏基集团和韩国三星电子过去失败的收购经历,而惠普收购康柏,最终也不能撼动戴尔的市场地位。杨元庆回应说:“我想告诉戴尔先生的是,戴尔公司的成功,一方面是其业务模式和高效运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的一些大公司,如康柏、IBM没有引起重视。我希望他不要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今天的新联想是一个效率与他同样优秀的企业。” 比杨元庆小一岁的戴尔依靠直销电脑的模式创办了戴尔公司,打败了显赫的对手。戴尔的库存周转率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他并不直接生产电脑,主要依靠OEM (代工)厂商供货,然后简单组装后出售——这种低库存增加了现金周转率,这对发货量极大的电脑销售意义非凡。但是,杨元庆并不害怕戴尔公司超常的周转率,相反他认为联想与之相比,不但周转率不慢,并且还拥有制造优势。 当杨元庆坐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时,他似乎已把国内过去的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身后,眼前只剩下戴尔一个人。但是,现在说什么前景都显得为时过早,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我们都至少应该给联想三年的时间。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