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
|
|||||
“自我”与“无我”的商业解读 | |||||
作者:佚名 人气:21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拥抱了,征服了,耄耋之年,还继续着他们的拥抱与征服。不约而同,韦尔奇与李嘉诚在中国大讲堂上传递着他们胸怀的福音:“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诺大的中国在倾听。 2004年6月,有两位耄耋老人,韦尔奇与李嘉诚,登上了中国的大讲堂,传递着他们胸怀的福音。他们不是一般的老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拥抱了并征服过整个世界。是的,拥抱了,征服了,耄耋之年,还继续着他们的拥抱与征服:他们已经到了一个无所求的年龄,只是想倾诉内在的心曲以报世人。诺大的中国在倾听。 俄国有一句精彩的俗语“别问老年人,要问过来人”。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年人活的时间长,但见的少,所以倾向于先验思维,轻视“经验”。过来人知道的是另外一回事:他作为“过来人”亲眼看到他从不相信的东西出现过,知道初看起来片面的东西,或许要主宰事物的进程,于是“过来人”能不带成见地去感知和行事。韦尔奇与李嘉诚是老人,更是过来人。他们的演说不是先验的,而是充满一个“过来人”的实感。 韦尔奇很无奈,这个一直把市场玩弄于掌心的经营大师,这回却尝到了被市场魔方扭曲与变形的可怕。一开始他就被商业炒作笼罩着,花了大价钱的中国人,一个个都红了眼,一定要物有所值,每一个到场的人都不想听一个简单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花了更大价钱得以登台跟韦尔奇对话的人,更像是精心准备的一次表演,更要照顾被媒体传递出来的自己的形象,没法静下心来倾听一个“过来人”的肺腑之言。他们把一个个艰难的、反复推敲修饰的问题抛了出去,以索取想要得到的东西。逼迫得韦尔奇不得不一次次地告饶:“我不是来卖药的。我只能跟你们分享一些对我有用的理念”! 相比之下,李嘉诚要幸运的多。他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100万美元的出场费,他选择了一个清静的场合,选择了每年一次在家乡汕头大学面向长江商学院300名EMBA学员的交流。一开始他就避开了炒作,避开了一些无聊的问题,避开了一些花了大价钱要来显示一番的名人的纠缠,而是顺着自己的心意,讲真正能够打动自己的故事。 李嘉诚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中国的范蠡与美国的弗兰克林。在这两个人身上,都能找到李嘉诚自己的影子,都传递着李嘉诚在这样一个时刻最想与公众倾诉的情怀。 李嘉诚最能体会范蠡的孤独。“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范蠡对当时社会的悲观与冷漠。当他离开勾践时,一定是彻底的失望与孤独。哪怕最知心的朋友文种,也怀疑他的神经有问题。当他躲到齐国海边耕种经营获得成功之后,敏锐的嗅觉察觉到嫉妒之火已经临近,于是散尽家财,分给他惧怕着的亲友乡邻,又一次出逃到陶国。靠着贱买贵卖的经世之才在陶国他又获得成功,横在他面前的路却只能是归隐。此后,没人知道陶朱公的去向,没人知道他与西施究竟活了多久。他越是不断地成就伟大,却越是深刻体会到人世间最强最有杀伤力的嫉妒,他不得不选择消极的抗拒。他内心的孤独,怕是只有李嘉诚这样富可敌国的商人才能体会得到。李嘉诚遇到了与范蠡同样的问题:它超出自己所需几十年不息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却硬是被曲解为“唯利是图”或是“无商不奸”。李嘉诚不愿追随范蠡。他有着更高的人生标尺。富兰克林的故事寄托了李 诚的宏愿。 富兰克林,1706年生于波士顿,家境清贫,12岁当印刷学徒(李嘉诚12岁开当茶童),1730年接办宾州公报,他为政府印刷纸币,实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独立独立后,制宪会议一开始,富兰克林更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虽然他是众望所归,但却提名华盛顿将军当总统。富兰克林还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罄尽他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不是馈赠亲友乡邻买个平安,而是用于建造社会能力(Capacity buiding),推动美国人更有远见、能力、动力和冲劲。 范蠡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纯然的“自我”,而富兰克林则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富兰克林的人生标尺,更能为李嘉诚的生命注入活力与激情。这样,他有限的生命,就可以投入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就可以踏上充满了无数炼狱的长征。在这样的长征路上,必然充满了压顶的重负、耻辱的挫折、奋勇的激情、创造的充盈、诗化的理想、赤子的普爱······ 以“无我”追求“自我”的范蠡,是中国人的缩影。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土壤,只能产生这样的人生标尺。“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却是使美国强大起来的一种精神传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嫉妒就不可能固化为一种氛围与空气,强迫进入环境的每一个人接受。于是,与嫉妒残杀富人的中国不同,美国人则把富人当成了英雄。 韦尔奇在喧闹的市场上传递着简单的理念,他固执地与中国的听众分享那些构成美国商人精神传统最简单最本源的一些东西。他坚信,商业就这么简单,唯有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把这些简单的原则贯彻到底。李嘉诚这个从12岁当茶童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体味与解读。他只说打动自己的东西,传递“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商人精神。这两个人的真诚以及他们传递的福音,为浮躁的中国传递着一种清新的空气。 我们的商人,我们的商业公司,我们的商业社会,特别需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精神和文化,这是我们可以凭借的穿越转型之长隧道的光明。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