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陈东升自述:时代造就了92派           ★★★ 【字体:
陈东升自述:时代造就了92派

作者:佚名     人气:26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不同时代造就不同企业家

  我觉得与时代发展相对应,企业家也有不同的类型。中国经济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逐步开放市场,社会中出现了一股下海浪潮。在第一批“下海”的人中,有一些是通常被人所说的“出身不好”的,过去叫“地、富、反、坏”,有的是劳改释放,有的是犯过错误,也有一些是无业游民,这些人由于生活所迫,处于社会的底层,决定了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做事的胆量。他们从南到北倒买倒卖,这些人里开始产生了第一批万元户。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搞活了流通,而且大部分人也是在流通领域赚到了钱;同时这些人致富后,树立了成功者的样本,也开始改变社会、人们的观念。

  80年代中期时,价格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枢纽,价格改革带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双轨制,于是出现寻租现象,这个时期有一批高干子弟或有丰富社会核心资源的人“下海”,造就了又一批富人。这批人有些有关系、有门路。因此可以说这批人是靠体制的转型来获得财富。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活跃的青年群体当中有一些人开始经商,我把他们叫“92派”。1992年体改委出台了《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这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这两个文件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人们很少纪念它,但我记得它,因为我是最敏感的,是这两个条例的受益者。当年想创立企业可是不知道资本从哪儿来,有了这两个文件后,就可以去募集资金,可以去依据一种商业模式来寻找投资人来投资。嘉德、泰康,都是在这两个暂行条例后成立的。对这两个文件我记忆深刻,当时天天把它们揣在怀里,办嘉德时,我要起草公司的章程、治理结构,基本上是按那两个文件来起草的。所以,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企业的创新。

  我把1992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家们分为南北两派,南方派企业家大多以房地产起家,靠圈地运动,走综合化、多元化的道路,基本上是什么赚钱投资什么。北方派的企业家更多的是寻找一个行业的空白点,迅速创造行业的先锋企业,然后带动行业的发展。有人说,北方派基本上是靠制度发展带动一个好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像今天田源的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是期货业的领导者,我当年创立的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是中国拍卖业的领导者。它们率先在行业里走专业化的道路,是这个行业的先驱。

  在1997、1998年,西方的高科技革命浪潮、网络经济的热潮掀起了第四次经商浪潮,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海归派,海归派对中国企业最大的贡献是,他们把新的企业家价值和精神用一种制度来保证。有了“创始人”和“期权”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张朝阳、丁磊成为干干净净、白手起家的财富英雄。他们没有所谓的原罪。

  社会上一直对企业家有一种“原罪”说,但事实并非都如此。从1992年企业制度规范条例出台后出现的企业家和海归派应该不存在“原罪”二字,为什么过去的很多企业家有原罪现在没有了呢?这就是一个制度演变的过程,当年企业家的原罪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企业家的制度,没有企业家价值的评估制度,到了第四代企业家的时候,有了创始人的概念,有了期权的概念,这就解决了企业家的价值问题,解决了如何承

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问题。

  今天,不管是靠胆子的,靠老子的,靠脑子的,海归派,都开始走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如果不具备这三点,就无法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你不是这个行业的前五位,未来的生存就要受到严峻挑战。规模也成了今天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不和国际接轨,就无法打赢在家门口的这场国际化的竞争。

92派产生 思想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毛主席的好孩子、邓小平的好学生,江泽民的好战士。我们成长在三个时代,青少年时代受革命的教育,激情、激进,大我的意识很强。为什么说是邓小平的好学生呢?我们是在改革开放后上大学,参加工作后赶上中国改革最波澜壮阔的时期——八十年代。这种文化制造了一种很强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具有这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成了这一代人极鲜明的特征。所以这一代人的思想可以用范仲淹的两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大学毕业分到外贸部经济研究所工作,当时湖北有一个学术刊物叫《青年论坛》,我被委任为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站长。那时我骑着一辆女式小自行车,穿梭于北大、人大、清华、中央党校、北师大之间,经常凌晨三四点钟回到宿舍,很累但乐呵呵的。这些工作都是业余做,一分钱报酬都没有,甚至连公共汽车费都不报销,完全无私地工作和奉献,就觉得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事情就很好。现在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些的。

  所以说“92派”是很特殊的一代人,这批人,经历过激情革命的红色年代,经历过80年代激动人心的改革洗礼,从过去那种极左的思想一下子转到改革开放的思想,有痛苦有失落。邓小平南巡后经历了思想转型,觉得要实业救国,经济救国,有很多人开始投身创办新型企业的浪潮中。正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积淀造就了“92制度派”。

我为什么会办企业

  上大学时,我最崇尚的职业是科学家和教授,第二是企业家,对政治家是最看不上的。现在倒过来了(笑),我觉得对一个男人来讲,政治抱负应该是第一位的。做不了政治应该做企业。因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非常多的素质,需要非常多的约束力,要把各种能掌控的因素、不能掌控的因素进行调和。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比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需要的特质更高,它成功的概率也更低,更不容易。学者的生活相对要简单得多,因为他可以掌控自己。我认为我自己的这种思想转变,其实也代表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

  我办企业还有两个因素,动力是来自于评比中国500强企业。

  过去在外贸部经济所做研究时,是在发达国家研究室,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外文期刊,像《财富》、《商业周刊》、美国的外交季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年报、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还有每天国际上各类通讯社的消息,等等,那是一个丰富的营养库,所以我才知道有世界500强、《时代》封面人物。这些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到《管理世界》当副总编

是出于一种很纯朴的考虑,那时还不到三十岁,有快成长的想法。现在看,有些投机,到杂志社根本没想长干,觉得它是个跳板。但是到《管理世界》的经历的确改变了我的一生。当时我对编辑们说,《管理世界》应该办出特色,像《财富》有500强,《时代》有时代人物,我们《管理世界》能不能搞个什么东西?于是就决定搞中国500家企业评比。就是这样一个动议,后来我们在中国第一家推出500家的企业评价。中国企业500家评比一举获得巨大成功,《管理世界》杂志也获得了成功,成为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媒体。

  当时我把中国500家与世界500家进行对比,很惊讶地发现一个现象:世界经济强国的排序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的排序有高度的吻合。就是说美国是头号强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它的公司一定是最多的;日本是第二号经济强国,在500强里它的企业也是第二多;德国第三号,它就第三多。这个发现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当时记得毛主席语录里有一句“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要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拥有一大批世界性的跨国公司。这是我真正的改变。

  于是开始有很强烈的愿望,有朝一日自己创办企业,如果能办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那才是我人生的最高梦想。

  第二个因素,缘于一个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判断:对于创业者来说,凭借关系可以获得一个进入市场比较高的起点,但是进入市场后一定要学习西方企业走市场的道路,不能把企业的发展依靠、维系在和政府的关系上,靠政府的资源来挣钱,这条路会越走越窄。我在1993年说的一句话,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引用,就是“利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利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关系获得一个好的起点,但是要清楚地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嘉德就是这样的路子,泰康也是这样的例子。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