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富士施乐总裁张昆的人生观---从不放弃           ★★★ 【字体:
富士施乐总裁张昆的人生观---从不放弃

作者:佚名     人气:22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如果不是记者如此亲近地和张昆坐在一起喝茶,一起交谈,记者不会相信,一个年已62岁且掌管着富士施乐中国公司的总裁,会有如此清晰的人生思考和沉静的处世心境。

  对于张昆来说,也许2000年12月14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富士施乐以5.5亿美元将施乐(中国)收购。尽管当时施乐(中国)一直在赚钱,但因为美国施乐的巨亏而不得不面临被富士施乐收购的命运。

  那一年,张昆已经58岁。

  在被收购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原施乐(中国)的每个人都感到惶惶不安,而时任施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张昆却心如止水,并没有因此而离开中国、离开施乐。

  当时之所以留下来,“我主要是觉得一件事情还没做完,我没有道理去放弃。”在面对《IT时代周刊》记者时,张昆平静地表达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们做事情一定需要认定一个目标,我只要坚持着自己心里的目标,就不会因为种种的变故而受到心态上的影响。”

  他只是觉得,在他前行的进程中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很遗憾,好像并没有什么大事,管理企业其实都是些具体的小事。”

  面对人们渴望曲折的诧异目光,张昆给自己的说法补充了理由:“从60岁时回头看40岁的时候,40岁时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没有。在40岁时回头看20岁,20岁时有没有值得激动的事?也没有。回望过去就是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会让他很少有沾沾自喜的时候,总是平静如水。他说道:“很多事情你只要定了一个方向,且每天都在行动着,不受干扰,最后肯定能有所获。但不要因为这人们所谓的功成名就而得意忘形。”

  也许,正是因为张昆这种潜藏于内心的态度和信念,给他带来了另一个契机。

  2001年3月28日,上海,一纸来自富士施乐公司的任命摆在了张昆的案头:4月1日起,你将任富士施乐中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

  当时,对于挑选CEO,富士施乐显得极为慎重。因为在中国的产业如果要获得进一步发展,CEO一职最好挑选既懂本企业技术、管理,又会讲汉语的华人来做。

  当时的张昆似乎是合适的人选。美籍华人张昆的父亲是北京人、母亲是苏州人,1949年迁居台湾,1957年中学毕业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学电子工程的他先在施乐的设计部门,后来参与对个人电脑的研究。1983年张昆被聘为联合国电子技术顾问,到不同的国家讲最新的电脑趋势。1994年,张昆以上海施乐总经理的身份来到中国,负责上海、深圳、武汉三地合资企业的运营。

  但张昆不喜欢把偶然的因素说成必然的结果,他认为“人生应该要学会的是在偶然中,抓住机会,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80年代初,张昆在洛杉矶讲学时,正好遇见富士施乐董事长河田义宏,“在西方看到东方人,就主动介绍认识了。”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回国后张昆和河田义宏也有过一些接触,“前几年他有时候经过上海,

们经常一起吃饭,他喜欢吃大闸蟹。河田义宏后来负责富士施乐中国的业务,没想到我们又碰到一起了。”因此,当河田义宏向张昆发出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而,作为跨国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摆脱总部所在地的管理模式。具体到富士施乐来说,如何改变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做到把管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一大难题。

  张昆认为,“不管是美国公司、英国公司,都是追求一种最有效的管理,他不会说日本的公司一定要照日本的方式来管理。什么样的管理最有效,能替公司创造利润,就照哪种方式来管理。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人才,而且是本地化的人才。”到目前为止,富士施乐仅在上海就已经拥有30多位本地工程师,他们通过不断参与国外新产品研究开发,形成了针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独立研发能力。

  1997年,上海施乐公司就已做到百分之百本地化,曾被美国媒体评为最佳。2003年10月,张昆获得了外籍在沪人士最高奖——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富士施乐的目标是在今后三至五年内发展成为中国大陆复印机市场的龙头老大。

  而张昆的目标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最认真的态度来雕琢富士施乐这枚钻石,使它在不远的将来变成一颗名符其实的稀世珍宝。”或许这只是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梦想的动力是巨大的。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