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运作管理 >> 质量管理 >> 正文 |
|
|||||
从“鲦鱼效应”到习惯性防卫 | |||||
作者:徐海东 人气:25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从“鲦鱼效应”到习惯性防卫 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鲦鱼效应”的群体并不全是坏事,反而有利于组织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然而,作为被管理学认定的有负面影响的“鲦鱼效应”,恰恰又由于定性思维和惯性行为产生对变革的抵制。在企业里,抵制变革就等于拒绝创新和妨碍进步,而群体的随大流现象无疑是保守主义的一贯作风。像鲦鱼一样盲目和无所适从的群体,从来都不承认自己就是鲦鱼们,他们更相信经验和直觉。这种固执的态度和行为经常在组织中发生,但通常不会引起注意,结果却又是变革最顽抗的敌人。 霍斯特的发现,只是提醒我们要警惕组织内的“鲦鱼效应”,但并不能让我们茅塞顿开。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彼得·圣吉则非常理性地为我们阐述了这一现象,即组织内群体的思维定性和行为惯性源自于内心的习惯性防卫。作为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习性,习惯性防卫犹如我们穿在身上的看不见的防护服,在保卫自己免受外界威胁和变化影响时,也遮蔽了自己的眼界和真正想法。美国心理学家阿吉瑞斯说:“防卫性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 组织内对变革的抵制,从来都是从个体到群体的。习惯性防卫与“鲦鱼效应”的识别只在于抵制变革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隐性的不合作,后者是公开的墨守成规。另外,个体的习惯性防卫一般源于习惯,安全感和对未知因素的畏惧,而群体的“鲦鱼效应”大多表现在结构化、群体惰性和依赖性方面。事实上,个体始终是群体的一份子,群体所显现的防卫性必然植根于个体之中,我们作为习惯性防卫的原带者,同时又寄生于组织。这就是习惯性防卫在组织中抵制变革的逻辑关系,在本质上与“鲦鱼效应”却是异曲同工。 组织变革的深处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自相矛盾的问题。不管是“鲦鱼效应”,还是习惯性防卫,只不过是抵制变革的陷阱而已,如果我们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能成功变革。在深层变革时代,仅仅不变为群居的鲦鱼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如何降低习惯性防卫。比如减低防卫反应对情绪的威胁,增强自我反思与相互探询的技巧,以及建立处理自己防卫心态的信心。一个勇于变革的群体并非没有防卫,关键在于勇于直面防卫。习惯性防卫就像一只魔瓶,过去我们把能量和洞察力藏在里面,现在释放出来,则可以建立共识并推进变革。 先天下之忧而“优”
一件睡袍的“配套效应”
管理学家彼得·圣吉认为,有经验的管理者,对于复杂的系统,大多有他们无法说明的丰富直觉。显然,狄罗德是缺少这种直觉的,否则他不会因为睡袍而找不着北。正如许多管理者意识到目标偏移或正常程序被破坏,却无法解释企业困境是因配套不足,还是自我设限更深的缘故。或者,狄罗德可能感觉到把焦点放在寻求为睡袍配套的档次上,反而掩饰了较深层次的胁迫感。总而言之,为配套而配套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最好要时刻警惕。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发生在狄罗德身上的睡袍故事所引发的现象称作经济学上的“狄罗德效应”,或“配套效应”。那么,我们不妨把它也借用到企业经营当中来审视,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配套有时候是不可靠的,不要光顾着配套而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好马配好鞍”的道理很好懂,但经不住推敲,因为好鞍容易配,再配上好骑手和好的骑马场恐怕很难。如果我们要一味配套下去的话,肯定成了现代版的狄罗德,可是我们并不认同“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的做法。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