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信 息 化 >> 正文 |
|
|||||
我国企业信息化需求困境与企业集成 | |||||
作者:佚名 人气:26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引言:我国企业信息化中的需求困境 其次,大部分企业在准备实施ERP项目时,却基本上并没有接触过ERP项目或知识,不知道ERP到底有哪些功能,到底能为其带来什么。特别是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大部分企业仅有系统集成的概念,却并没有业务集成的概念,更缺乏对企业集成理念的了解,没有将信息化与企业集成的关系和设计作为一项战略问题予以研究,也就无从分析其自身的真正需求,更遑论去构建自身有效的信息化体系。这种能力上的缺陷导致许多企业在ERP项目实施初期无所适从,无法产生实施信息化的哪怕是框架性方案,只能以软件公司的马头是瞻,根本不可能真正融入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中去。当软件商又不具备有效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能力时,本来应该以应用方为主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就变成了软件商单方面的需求调查和需求“估计”。在这种以软件商为主的需求调查和需求“估计”中,企业很难与软件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只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应答”与“配合”状态,其真正的需求和设计目标也就无从表述和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实施双方都步入需求困境的泥潭。 最后,往往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尽管大多存在上述认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却很少寻求第三方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支持与合作,使其非常难于解决需求困境问题。 2、 研究与应用企业集成理论是企业解决其信息化需求困境的有效手段 企业信息化困境增大了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难度,削弱了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进程,大大降低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成功率,产生和加剧了软件商和应用方的矛盾,对软件商和应用方都甚为不利。针对上述成因剖析,可知应从软件商和应用企业两个方面来解决需求困境问题。 但是,处于目前既存的现状之中,企业要想取得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实际是可以从自身的改善之中大有作为的。除了观念的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当从能力上提升自己,使自身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中具备自我分析和自我设计的能力。即,企业应当认识到信息化的实质是提升其管控资源和管理业务、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并从这种管理与运作的角度明确提出企业对信息化实施的确切需求和基本设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企业集成理论的基本理念。 3、企业集成需求的四个层次 信息化集成的基础是硬件集成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其最终目标是以企业整体集成为核心的企业集成,共包括四个层次(如右图所示,该图反映了企业集成的四个层次,也反映了集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信息化最基本的集成需求在于硬件水平上的集成。主要解决硬件之间的分离,实现硬件之间的连接与通讯。我国不少企业仍然没有实现。 第二层次(应用集成)着眼于应用软件的集成。企业往往前前后后拥有了不少单项业务系统应用软件,如合同管理、工资软件、报表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库存管理、会计电算化软件、OA等等。但各项孤岛式的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更不能适时地同步更新和沟通,无法应对多变的市场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更无法满足企业对各项业务的集成贯通和整体管理的需要。需要对其进行评估,确认保留与否,并对保留部分予以集成,实现现有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同步更新。 第三层次(业务集成)的集成需求,则是基于传统的功能性组织结构,构建以完整业务流程为核心的不同业务链系统。这个层次的集成尽管大大提高了业务流程的工作效率,但结果往往伴生着企业业务链的碎片化,并产生太多的组织间接口和数据处理接口。所以无法实现企业整体资源管理和整体经营管理的信息共享、信息同步更新和流畅沟通。 集成的最终目标或最终需求是企业整体水平上的集成。其目的在于改进企业各单位、各项业务的沟通、合作与协调,使企业按照其战略整体高度统一地进行经营和运作。其核心技术包括组织集成(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决策流和控制流贯穿于企业组织的集成之中),和功能集成(将企业所有功能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和所有人员集成为一个整体)。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现状,依据上述不同层次的集成需求原则,就可以较明确地提出自身对信息化分阶段的和最终的整体需求与系统设想。对最终集成目标(企业集成)框架的进一步描述,将专文予以探讨。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