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知识管理 >> 正文 |
|
|||||
知识管理的在企业中的适用性导入(二) | |||||
作者:佚名 人气:22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第四节 知识管理的适用性导入 网络虚拟社区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人们提出了第三种的解决方案——通过网络虚拟社区来为员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解决方案,有明显的优越性: 1. 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甚至是社会阶层的交流障碍,实现完全平扁化的网状交流。 2. 不必对现有的办公地点物理环境和组织结构进行任何的“大手术”,这就使方案的推行障碍大大缩小。 3. 显性化的交流,容易进行知识的记录、过滤、积累、分类与搜索,方便进行交流内容的导向。 正是因此这些优越性,使这种解决方案倍受推祟,成为时下大行其道的最流行的解决方案。但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万能与完全的,比如它对隐性知识的交流的促进作用就很不明显,甚至是等于零。 第二,建立知识索引 在第三节里,定义四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管理的过程目标——“将最恰当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这个目标的提出,是源自于知识应用过程中的一个最常见的需求——“员工希望在最恰当的时间找到最恰当的知识”。 那么,如何去实现这个过程目标,或者说如何去满足这种需求呢?现行最佳的办法,就是建立有序的、便于查找的知识索引,然后再通过索引的指向性提示,在庞大纷杂的知识库里找到“恰当的知识”。 由于知识的载体具体可分为三种(知识文本、知识的持有人、知识所在的过程),所以知识索引的也分为三种: 1. 知识文本指向的知识索引 当企业运作会产生大量的知识文本,而且这些知识文本具有很强的参考性时,建立这种知识文本指向的知识索引是最适合的。员工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系统的分类导航,在企业内部局域网上找到最佳的参考文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已经存在这样的知识索引,比如雅虎、搜狐等网络搜索引擎就属此类。虽然,这类索引不是为企业“度身订做”的,所以难免其适用性会比较差,但其背后庞大的知识库与信息库的支持,以及建设费与应用费都“免付”的这些特性,使它具有相当的应用意义。 2. 知识持有人指向的知识索引 当企业员工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企业中又存在能用清晰的、易于使人明白的表达方式来解答这种问题的员工时,建立“知识持有人指向的知识索引”是相当适合的。这种知识索引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员工提出的问题关键词,智能判断员工的知识需要,然后根据数据库记录中的员工经历等资料,找到最可能具有这些知识的员工,最后通过各种方式来促使知识供方与知识需方进行交流,以达到知识向需方传递的目标。 3. 知识所在过程指向的知识索引 当员工不明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或者员工所面临的问题不能以显性知识很好作答时,建立“知识所在过程指向的知识索引”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这种知识索引的功能是,根据员工提出的对自己所面临的情况的关键词,智能的判断员工所面临的过程,然后根据数据记录中的员工经历等资料,找到面临过最相似情况并能成功突围的员工,然后促进两者进行交流,让知识需方找到“最能帮助他”的员工,并让这个员工以各种的方式,参与到知识需方的分析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第三,企业高层的参与和支持 企业高层的参与和支持,对于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从下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点: 1. 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企业认同知识的作用,将知识看成是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希望以最佳的方式对这种资源进行配置。既然是资源配置问题,这就使知识管理成为一个企业战略性的问题,所以就要求企业战略管理者(即企业高层)的加入。 2. 知识管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同时还可能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一些都必需在最终决策权与资源调配权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实现。因此,要求拥有最终决策权与资源调配权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参与其中,是知识管理建设的必然要求。 3. 知识管理不但是一个系统或者软件,它更多的是一种管理的观念与思维,就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建设必然是一种思维变革的过程。凡是这种观念与思维的改变,都必须自上而下去实施,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企业高层的提出参与的必然要求。 第四,与绩效评估体系的结合 对于企业来说,改变的员工行为的“硬手段”有两种:一是行政命令,二是利益驱动。通过要求一里,知识管理的建设获得了企业高层的参与和支持,就使它可以应用行政命令手段促进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 而要求二,就要利用利益驱动的手段,促进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建设与应用中去。 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 1. 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必需是有效的,它的评估结果必需是员工薪酬与晋升的依据。只有与这样的绩效评估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利益驱动力。 2. 知识管理部分的评估结果,必然在评估体系里占有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权数。只有这样,人们才会重视这一部分的评估结果,这时候产生的利益驱动力才会足够的大。 3. 知识管理的是一个软硬兼备的体系,其中还包括大量的隐性知识传递与应用的过程。这就为员工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表现的评估设置了相当的障碍。完全把员工在知识管理的各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估范围,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将评估的重点放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应用环节。 作者:黄国辉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