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知识管理 >> 正文
创建学习型组织 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 【字体:
创建学习型组织 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作者:普云     人气:44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所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任何部门单位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作为地方州委机关报的《楚雄日报》,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只有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创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党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彝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楚雄日报》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报纸”。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相对照,党报事业发展和报纸宣传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报纸由周四报改为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后,既为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存在着报纸宣传质量整体上提高不够、精品不多的问题;二是报社由原来的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以后,存在着自己“找米下锅”、技术装备和办公条件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等困难。从目前报社新闻队伍的现状来看,新闻采编队伍的素质有一定提高,但整体上在政治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政治理论水平整体不高,理论功底不厚实;二是知识结构整体上比较单一;三是报社已出现了新闻队伍断层(指30至45岁年龄段的中年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较高、能独挡一面或挑大梁的干部尚少。 

  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党报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报社能够承担起州委提出的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营造良好的理论氛围、舆论氛围,唱响加快“富民强州”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旋律,迈开彝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这一神圣使命的重要保证。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活动及发展趋势 

  2001年3月,调整后的报社新领导班子就针对报社的现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推动党报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着力建立能够使全体采编人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引导和鼓励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作出新贡献的良好环境。尤其是报社领导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职工学习,初步形成了学理论、钻业务、强素质的浓厚氛围。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采编人员始终保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没有厚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就没有过硬的新闻采编队伍;没有过硬的采编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报纸。对于党委机关报来说,“顶天”,就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宣传贯彻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中,做到宣传不走样、不走调;“立地”,就是要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忠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紧紧抓住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这个根本,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功底。坚持每周五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2001年,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发表后,报社制定了10个专题的学习计划;2002年,报社又以学习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省第7次党代会、州第6次党代会精神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了30多个专题的学习。要求每个人结合彝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报社和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撰写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见解的学习体会进行交流。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报社党委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明确提出采编人员要“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透一点”的要求,党委、编委会成员带头学习钻研十六大报告精神,联系实际谈体会。干部职工学习理论的自学性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渐增强,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形势、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奋发有力的良好氛围,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质量、比贡献的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建立追求新知识、不断创新、多出精品的激励机制。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我们组织采编人员开展了苦练基本功的活动,鼓励大家积极钻研业务,拓展和更新知识,培养不断创新、多出精品的能力,使每一位职工都树立“党报要发展,人人担重任”的意识,并通过定岗定责的办法,把党报宣传、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个职工,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以提高报纸宣传质量为目标,探索建立追求新知识,不断创新、多出精品的激励机制。报社编委会把2002年确定为“报纸宣传质量上台阶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励采编人员钻研业务、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一是对采编人员实行轮岗。根据各位编辑记者的特长,对编辑部人员进行了适当轮岗和组合。通过轮岗,促进采编人员按照本职岗位的要求,在努力掌握与自己的本职业务直接有关的知识的同时,博览群书,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和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实现从单一型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转变。

  二是组织异地采访活动。编委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采编人员先后到昆明、大理等地州和四川省攀枝花市进行异地采访报道,在报道这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的同时,学习和汲取兄弟报社的办报经验,开阔眼界,启迪思维,促进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三是有意识地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先后组织一批年轻人到“1·15”姚安地震抗震救灾、武定县东城乡以赤叨村山体滑坡抢险救灾等现场采访报道,使年轻人直接经受这些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在同基层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中磨炼意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写出了一批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现场报道,而且积累了知识,增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四是重奖好新闻,鼓励多出精品。

  编委会制定了关于精品工程和对外宣传工作奖励办法,拿出2万元作为奖励基金,鼓励编辑记者多写好稿、多出精品。编辑、记者切实转变作风,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调查研究,创新报道手法,写出了如《圣火之光》、《书记苗家问冷暖》、《书记农家算细账》等一批优秀新闻稿件。实施“改革、发展、创新、队伍”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按照这个思路,2003年,我们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积极推进报社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采取因事设岗、以岗定责的办法,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全员合同聘用制,真正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聘用、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以激励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分配制度上,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基本工资和效率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把职工的工作实绩(效率)与收入紧密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精神,以激励采编人员多写好稿、多出精品。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进取心,培养职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健全学习型组织的激励机制


注:作者系楚雄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