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经营伦理 >> 正文
CEO素质:怎样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           ★★★ 【字体:
CEO素质:怎样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

作者:佚名     人气:25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当企业运行良好时,管理者怎样才能带来变化?自然,在企业面临危机,如恶意收购或产品召回时,所有人都明白必须有所作为。但是,好的成果理应是要庆祝的事,怎么会是推行变革的理由?
    面对员工的怀疑目光说明改革的必要性,是管理层必须应对的永恒难题之一。当员工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时,他们就不太可能欢迎改革,更不用说推动改革了。管理者必须致力改变下列态度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傲慢:表现为含蓄或坦然地认为:“不可能比我们目前做得更好了。”
    无知:表现为大家普遍认为:“也许其他人可以做得更好,但我们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确实做得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好”。
    拒绝接受事实:表现为一种戒备态度,管理者会说:“我们中有些人知道存在改进余地,但开展探讨并非易事,公开处理问题似乎也不可能”。
    有些公司在纠正这些态度时比较得心应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已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不满足于现状的健康意识。通过这些案例,我归纳了有助于企业将这种不满意识制度化的四个因素。
    瞄准目标
    成功的企业如何保持精益求精的渴望?一种方法就是瞄准一个竞争对手,以此培养进取心。这个对手可能格外成功,受人尊重,因此对公司构成一种威胁;抑或这个对手惹人讨厌,也许因为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同它的经营方式。某些企业把他们的对手描绘成恶霸角色,借助“悲情”意识把员工们动员起来,团结在一项正义事业周围,一如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对待微软(Microsoft)和维珍航空(Virgin Atlantic)对待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

    如果贵公司已是市场领先者,那该怎么做?它也许已没有一个更强大的对手作为瞄准的目标,但总有许多其它公司对它虎视眈眈,而它们所构成的威胁是可以得到强调的。市场领先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讲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但后来迷失方向的企业案例,保持一种健康的忧患意识。
    例如,在一次接受《哈佛商业评论》的采访时,时任计算机存储器制造商EMC首席执行官的迈克尔?鲁特格斯(Michael Ruettgers)回忆道:“我们所在的大楼曾被Prime(现已销声匿迹的计算机制造商)租借过。二楼有一个大礼堂。礼堂后方,在红色天鹅绒的背景下,有一幅写着“Prime Computer”的巨幅标志。我们搬进这幢大楼时,员工们要求我们保留那个标志,用来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天EMC变得骄傲自满,会有怎样的后果。”
    此外,许多企业都有一个具体的薄弱环节:公司业绩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少数几个产品或市场;企业的成本结构,可能取决于某种价格不稳定的初级商品或货币。精明的企业会在内部强调这些弱势,特别是表面上万事如意的时候。
    寻求更好的经营方式
    假如企业已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又如何寻找参照标准呢?方法之一是把业务流程拆分成一个个元素,以进行跨行业比较。
    以科技公司“思科”(Cisco)为例。据《Fast Company》杂志称,思科获知,美国娱乐休闲集团“金殿酒店”(Mirage Resorts)在24周内,成功为其位于拉斯维加斯,共有3000个房间的Bellagio高级度假胜地雇佣了9600名员工。

    金殿酒店在一个特别的计算机招聘系统的帮助下,将招聘权力下放给部门经理,从而取得这一骄人成果。几周后,思科联系了Bellagio度假胜地,然后前往拉斯维加斯拜访这家公司,并将其招聘系统作为参照标准。这种乐于向他人学习的开放心态难能可贵。
    这种确立参照标准的习惯,通常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换言之,当企业需要更多信息或发现另一家公司取得进步时,它就会确立参照标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管理者会主动制定参照标准。为此每年他们会拨出两天时间。年初,他们就把这两天从日历中划去,确保紧急事件不会把重要任务从日程表中挤走(这种事时常会发生)。
    许多管理者觉得他们必须到公司外去寻觅参照标准,于是沦为所谓“非外部发明”综合症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这么想:“如果这个想法来自企业内部,而不是某个精明能干的外部个人/顾问/企业,就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创意。”但是企业内部往往有许多值得推广的创意。例如,餐饮集团“索迪斯”(Sodexho)通过半年一届的展览会,展出公司各运营部门的各种创新实例。
    岗位流动和培训,是宣传最佳实践的另外两种重要方法。要让员工看出哪种方式有创意,值得推广,他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公司的体制和结构,而鼓励他们这么做的最好办法,是保证他们不在任何岗位上停留太长时间。有关管理者工作多久就可能变得因循守旧,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某一个岗位带给我们的刺激,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我们构成越来越小的影响,而激发我们不断改进运作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小。
    管理层培训有助于管理者系统地总结自己的经历,为日后的挑战做好准备。培训还能让他们结识来自远方的集团内同事,或(更好的是)结识来自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同行。培训课程能激励员工质疑自己已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来自客户和员工的信息
    卓越的企业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需要加以改进?如果你让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提意见,包括客户、经销商、供应商、乃至企业员工,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踊跃指出企业的不足。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上任尼桑(Nissan)首席运营官后不久,在首次深入尼桑经销店开展调查时,曾向一名日本销售员询问,顾客对尼桑车评价如何。销售员对他说:“他们说尼桑车的样式糟糕极了。”那么,经销商希望尼桑怎么做呢?“我希望尼桑生产的汽车,能让我们在销售时无需任何借口。”这是他得到的回答。
    也可以用更为系统化的方式聆听顾客的尖锐批评。戴尔电脑(Dell Compute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经常访问外部聊天室和互联网论坛,听取人们对公司的意见。他说:“有些纯属清谈,你往往倾向于把那些过滤掉。但我们已将听取网上意见制度化,有专责团队监视这些网站。这是一种获得反馈的全新方式。”

    员工是另一种丰富信息的来源,尤其是公司新人。例如,一家大型的法国建筑公司已发展出一种“惊喜报告”制度。就职三个月后,新员工需要写(并与老板讨论)一篇简短报告,记录下在进入公司后他们认为有趣或惊讶的所有事情。一种崭新的视角,常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机遇。
    面对现实的决心
    许多企业其实拥有作出艰难决策所需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但还是难以“面对现实”。如果有人试图提醒公司关注这些不利信息,他们往往会遭遇沉默或者公开的不情愿态度,因而难以就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开展讨论。
    企业需要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更有效地面对现实?显然,最高管理层需要有勇气和自信。此外,某些管理者会留意让一些直言不讳的人员加入自己的团队,以避免事实被歪曲。
    有些人勇于直言,即便他们的观点与公认的正统观点相抵触也没有顾忌,要找到这样的人还是颇为容易的。这些人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但是,实话实说是一回事,了解什么是“实”又是另一回事。这些人员对企业的了解,是否足以让他们成为可靠的评估者?一位企业高级主管解释说,在物色这类管理者时,他总是从那些具备综合管理经验的人中挑选一、两名职能主管。根据他的经验,此类人员比较擅长发现并指出需要引起他重视的问题。
    时刻准备变革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改变往往必须快速实施。企业若能预先做好应变准备,就能处于相对有利的境地。上述四个因素对于培养这种忧患意识可起到很大作用。它们固然不能保证快速有效的改革,但若不具备这四点的话,管理者将花费大量时间向员工宣传改革的必要性,而这些时间假如用于推动改革,就能发挥更大得多的价值。
    让-弗朗索瓦?曼佐尼(Jean-Fran?ois Manzoni)最近加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担任“领导和组织发展学”教授。他曾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管理学副教授,并担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普华永道(PwC)合作的“高效组织”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金融时报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