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经营伦理 >> 正文 |
|
|||||
CEO素质:怎样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 | |||||
作者:佚名 人气:25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当企业运行良好时,管理者怎样才能带来变化?自然,在企业面临危机,如恶意收购或产品召回时,所有人都明白必须有所作为。但是,好的成果理应是要庆祝的事,怎么会是推行变革的理由? 金殿酒店在一个特别的计算机招聘系统的帮助下,将招聘权力下放给部门经理,从而取得这一骄人成果。几周后,思科联系了Bellagio度假胜地,然后前往拉斯维加斯拜访这家公司,并将其招聘系统作为参照标准。这种乐于向他人学习的开放心态难能可贵。 这种确立参照标准的习惯,通常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换言之,当企业需要更多信息或发现另一家公司取得进步时,它就会确立参照标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管理者会主动制定参照标准。为此每年他们会拨出两天时间。年初,他们就把这两天从日历中划去,确保紧急事件不会把重要任务从日程表中挤走(这种事时常会发生)。 许多管理者觉得他们必须到公司外去寻觅参照标准,于是沦为所谓“非外部发明”综合症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这么想:“如果这个想法来自企业内部,而不是某个精明能干的外部个人/顾问/企业,就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创意。”但是企业内部往往有许多值得推广的创意。例如,餐饮集团“索迪斯”(Sodexho)通过半年一届的展览会,展出公司各运营部门的各种创新实例。 岗位流动和培训,是宣传最佳实践的另外两种重要方法。要让员工看出哪种方式有创意,值得推广,他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公司的体制和结构,而鼓励他们这么做的最好办法,是保证他们不在任何岗位上停留太长时间。有关管理者工作多久就可能变得因循守旧,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某一个岗位带给我们的刺激,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我们构成越来越小的影响,而激发我们不断改进运作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小。 管理层培训有助于管理者系统地总结自己的经历,为日后的挑战做好准备。培训还能让他们结识来自远方的集团内同事,或(更好的是)结识来自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同行。培训课程能激励员工质疑自己已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来自客户和员工的信息 卓越的企业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需要加以改进?如果你让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提意见,包括客户、经销商、供应商、乃至企业员工,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踊跃指出企业的不足。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上任尼桑(Nissan)首席运营官后不久,在首次深入尼桑经销店开展调查时,曾向一名日本销售员询问,顾客对尼桑车评价如何。销售员对他说:“他们说尼桑车的样式糟糕极了。”那么,经销商希望尼桑怎么做呢?“我希望尼桑生产的汽车,能让我们在销售时无需任何借口。”这是他得到的回答。 也可以用更为系统化的方式聆听顾客的尖锐批评。戴尔电脑(Dell Compute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经常访问外部聊天室和互联网论坛,听取人们对公司的意见。他说:“有些纯属清谈,你往往倾向于把那些过滤掉。但我们已将听取网上意见制度化,有专责团队监视这些网站。这是一种获得反馈的全新方式。” 员工是另一种丰富信息的来源,尤其是公司新人。例如,一家大型的法国建筑公司已发展出一种“惊喜报告”制度。就职三个月后,新员工需要写(并与老板讨论)一篇简短报告,记录下在进入公司后他们认为有趣或惊讶的所有事情。一种崭新的视角,常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机遇。 面对现实的决心 许多企业其实拥有作出艰难决策所需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但还是难以“面对现实”。如果有人试图提醒公司关注这些不利信息,他们往往会遭遇沉默或者公开的不情愿态度,因而难以就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开展讨论。 企业需要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更有效地面对现实?显然,最高管理层需要有勇气和自信。此外,某些管理者会留意让一些直言不讳的人员加入自己的团队,以避免事实被歪曲。 有些人勇于直言,即便他们的观点与公认的正统观点相抵触也没有顾忌,要找到这样的人还是颇为容易的。这些人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但是,实话实说是一回事,了解什么是“实”又是另一回事。这些人员对企业的了解,是否足以让他们成为可靠的评估者?一位企业高级主管解释说,在物色这类管理者时,他总是从那些具备综合管理经验的人中挑选一、两名职能主管。根据他的经验,此类人员比较擅长发现并指出需要引起他重视的问题。 时刻准备变革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改变往往必须快速实施。企业若能预先做好应变准备,就能处于相对有利的境地。上述四个因素对于培养这种忧患意识可起到很大作用。它们固然不能保证快速有效的改革,但若不具备这四点的话,管理者将花费大量时间向员工宣传改革的必要性,而这些时间假如用于推动改革,就能发挥更大得多的价值。 让-弗朗索瓦?曼佐尼(Jean-Fran?ois Manzoni)最近加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担任“领导和组织发展学”教授。他曾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管理学副教授,并担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普华永道(PwC)合作的“高效组织”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金融时报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