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管理趋势 >> 正文 |
|
|||||
段永基失手中关村 中国知识分子在商界的追求? | |||||
作者:葛清 人气:28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四通是一个有争议的企业,四通人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商界的追求——这是段永基在四通的自评。 1999年,段永基如日中天。他导演的四通辉煌,给他带来了"中关村村长"的荣誉。这一年,段永基被北京市政府"钦点",出任大型国企中关村科技(000931)的总裁。中关村科技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竞争性行业中惟一冠名"中关村"品牌的企业,成立伊始即背负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市发展高科技的龙头企业,以及中国的高科技龙头股。 上任之前,北京市领导对段永基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在国企干3年以后变成一个国企的干部,要保持民营企业家的特点,坚持创新。 段永基接受了任命,并踌躇满志开始在中关村科技施展拳脚。他有过一段如鱼得水的日子,中关村科技的股价一度飙升到40多元。但是这样的蜜月期极其短暂。自2001年中关村科技的广东CDMA项目出现毁灭性的变故以后,段氏在中关村科技就再也没有了大刀阔斧。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也数次对其"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下达立案调查通知,其中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3月1日——此时的中关村科技面临严重的财务和经营危机,走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这是一位民营企业家进入国企担当经理人的故事。 段永基不是个有效的管理者,他更像是一位投资家,但不幸的是,他在中关村科技的投资失败了3月18日下午,中关村科技(000931.SZ)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的公司大楼里,记者见到这家命运多舛的上市公司新任董事长张贵林。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一扇敞开的门,门上除了门牌号以外没有其他标识。 "我是来处理危机的。"张贵林说。 中关村科技正陷入空前的麻烦之中。3月初,中关村科技发布公告称:"日前,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给公司下达了立案调查通知书,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行为,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只是接到一纸调查通知,调查组没有来,至今也没有行动。"张贵林寥寥数语。但是随后他透露,"(被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巨额担保。"去年9月30日,中关村科技发布公告称,截至当年9月23日,中关村科技对外担保总金额为54.361亿元。这笔金额即为中关村科技的"或有负债",如果债务人不能按期清偿债务,中关村科技将负有清偿责任。人们注意到,该公司2003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净资产只有14.4248亿元,公司对外担保额竟然达到净资产额的3.76倍。其中有一笔"或有负债"达31.2亿元(目前由于利息计提因素,这一笔债务已达到33.7亿元),系中关村科技为其持股5%的中关村通信网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关村通信)所作的担保。贷款银行为广东发展银行,债务的到期时间是2006年7月28日——虽然尚未到期,但已经显现了难以如期偿还的黯淡前景。 "(公司资产)该卖的就卖,该处理的就处理,集中还债。" 张贵林坦陈,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和经营危机,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中关村科技董事会已通过资产处置方案,决定转让占用大量资源、与主营产业相关性差、成本法核算且收益不高、缺乏控制力的参控股公司股权,对处于停业、半停业或者亏损严重状态的参控股公司予以清算,回收资金偿还贷款、减轻财务负担、提高资产利用率。 "我们已经转让了三笔资产,还有一些资产也准备转让出去,过几天将在公告上公布出来。"转让资产、套现、还贷,这是张目前最主要的工作。但是,中关村科技连续亏损已成定局,难逃被特别处理(ST)的命运。 张指"已经转让"的三笔资产分别为:北京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6000万发起人法人股,以总价款6600万元转让给该公司股东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四通国际科技商城物业公司的2450万元投资,以总价款约2996万元转让给北京中关村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27200万股,以总价款2.72亿元转让给北京城铁的控股股东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按股权比例为城铁公司提供的5.4亿贷款担保也将随之解除。
张贵林此前在"具有市级经济管理权"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任副主任职务长达4年半的时间,期间曾参与过中关村科技的组建工作。对于他的到来,按照总裁段永基在2004年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是对中关村科技"最大的支持",表明北京市帮助中关村科技渡过难关的明确态度。 在2004年1月最新一次董事会上,中关村科技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决定》,重申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着重提出"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和"明确经营层的执行权",与此同时,公司党委也通过《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决定》——这也标志着民营企业家段永基彻底淡出决策,成为纯粹的执行者。 段永基时代留下的主要资产是分布在4个领域的7家公司:IT板块的森泰克、中关村软件和中关村数据,生物医药板块的四环医药,开发建设板块的中关村建设,以及金融投资领域的青创投和中关村证券。 张贵林的新思路是,做大做强医药,做实做稳IT,做好房地产和建安施工业务。他强调:"一定要研究市场,切忌盲目投资、随意扩张。"过去的5年中,段永基在四通董事长和中关村科技总裁的双重身份中切换角色,中关村科技的经营模式也与四通一脉相承:段永基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无论是公司转型还是项目投资,"段氏风格"鲜明而浓重(见段永基年表〔1999年6月-2004年3月〕)。但今天,中关村科技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轨道,回到一个没有段氏风格的大型国企模样的中关村科技。 为什么是段永基?1999年6月8日,北京住总集团、联想集团、北大方正、四通集团等发起设立中关村科技。住总集团累计出资45742万元。6月19日到28日,住总集团将其定向发行股份按1:1的比例与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琼民源)社会公众股股东持有的187,423,470股琼民源股份进行等量置换。1999年7月12日琼民源终止上市,中关村科技完成了借壳上市,并于8月16至18日增发18742.347万股流通股。 完成对琼民源重组的中关村科技,总资产由13.5亿元迅速扩大到31.2亿元,总股本67484.69万股,其中流通股占55.55%,住总集团持股2.7亿股,占40.01%;中关村的三大标志性企业联想、方正和四通各持300万股,各占0.44%.其他法人股股东包括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1.63%)、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0.74%)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0.74%)。 成立伊始,住总集团的郝有诗担任中关村科技董事长,6个法人股东单位也都派出了董事。段永基作为四通集团派出的代表,从1999年6月起已经出任中关村科技董事。 当年8月27日,应北京市政府邀请,段永基出任这家被寄予厚望的公司总裁一职。启用段永基,北京市政府匠心独具。 段永基和他的四通,本身就是中关村土生土长的民营资本的代表,与联想之依托科学院计算所、方正之依托北大相比,四通更像是中关村根红苗正的传奇。段永基则是这段传奇的缔造者。
1985年加入四通的段永基,历任副总经理、副总裁等职。自1991年起担任四通集团总裁,1996年起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他的带领下,1997-1998年四通集团达到了辉煌的顶点,段永基在中关村和民营企业家中的声望也如日中天。难能可贵的是,段永基常变常新,他不仅把握了贸工技模式的第一次中关村创业机会,在网络投资高涨的中关村第二春中,段永基1997年开始投资的新浪网(前身之一为四通利方)也独领风骚。 不仅如此,段永基对资本市场也是轻车熟路。四通旗下的四通电子(0409.HK)香港早已经在香港市场上市,1998年四通集团入主华立高科(000409.SZ)将其改名为四通高科,而新浪网则是多次引入风险投资,上市纳斯达克只是时间问题。段永基对于内地、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都有涉足,其经验和资历丰富。 对于企业改制和转型,段永基也有着深刻体验。多年以来困扰段永基的四通改制在1999年终于有了眉目。当年7月,四通电子发布公告称,四通集团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加强四通集团与其附属公司之管理及发展,清楚厘定各股东所占四通集团资产之拥有权及权益,并使四通集团若干特定资产有明确之拥有权",四通集团公司计划进行重组,将部分资产转让予新成立的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四通投资)。四通改制被称为当时MBO的典范,这个重组实际上分三部分:一是由段永基等四通管理层和员工入股成立职工持股会;然后设立北京四通,四通集团、职工持股会分别占北京四通49%和51%的股份。最后,四通集团将其核心资产即所持全部约50.5%的四通电子股权以2.72亿元转让予四通投资。 中关村科技虽冠名"科技",实际上注入的主业却是房地产和建安施工,北京市政府认为,向科技转型的重大使命还必须由一位深谙高科技行业且有着独到投资眼光的经理人来助力,段永基正如同为中关村科技量身订造的合适人选。 上任之际,北京市政府要求段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关村科技。此时解决了产权改制问题的四通似乎也风平浪静,1999年9月段永基正式辞去四通总裁职务,改任董事长,并在新浪网和四通电子中仍担任董事。 仅维持两年的段氏新政正如前文所言,段永基赴中关村科技走马上任,面临的摊子徒有"中关村"和"科技"之名,大股东却是北京住总集团,公司是彻彻底底的房地产开发和建安施工企业,全部家当包括北京市住宅建设安装公司、北京住总装饰公司、北京住总市政工程公司和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与住总集团有大量的关联交易。在营业额构成中,房地产开发收入2.1亿元,约占10%,建安施工收入20.1亿元,约占90%.主营利润中,两者分别占16%和84%.好在当时公司资产尚属优质,1999年营业额22亿余元,盈利1.76亿元,加权的每股收益0.32元,业绩优良。 时隔4年多后的2004年工作会议上,段永基的一段回忆也许能说明中关村科技当时暗藏的难题:"重组'琼民源'上市,公司总股本6.75亿股,要支撑当时26元的市价,如果市盈率按40倍算,需要每股盈利0.65元,即年盈利近5亿元才能实现公司真正意义上的重组。同时这5亿元盈利又被限定了方向,要求我们通过向高科技转型这一条道路来实现","公司的结构性畸形主要表现在资本规模过大",问题就出在"必须向高科技转型,必须在短期内实现每年5亿元的盈利。"北京市和中关村科技给段永基的任务非常艰巨,几年后的今天,段永基承认,"这种结构上的两个边界条件造成了公司的根本矛盾,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只是当时,段永基没有明白这 一切将埋下什么样的隐患,他接受了任命,并踌躇满志开始履新。
显而易见,中关村科技的转型举步维艰,一开始还是依托大股东和政府的资源,继续在房地产开发和公用事业方面投资。公司增发新股募集的资金中,计划以6亿元入股北京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3.6亿元,投资中关村科技风险投资1亿元。当年完成的投资中,主要是对北京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期投资6000万元,对北京城铁完成了初始投资2000万元。公司预计,地铁13号线2001年开行运行后就产生稳定收益,而对北京科技园的投资也应该十分稳健。 不过段永基还是迅速给中关村科技找到了战略方向。中关村科技的1999年年报中称,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定位是将原较单一以建安施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的主营业务,拓展成为移动通信、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开发建设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并提出"逐步实现战略性调整,分业经营,专业化管理,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