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管理趋势 >> 正文 |
|
|||||
海尔的SBU运动--访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 |||||
作者:江山 人气:29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背景:20世纪末,著名管理学家哈默和钱皮克提出了"流程再造"的观点,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哈默博士的流程再造思想在海尔集团得到了验证,5年前,张瑞敏称之为"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管理革命已经悄然开始,现在,他们叫SBU(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即策略事业单位),通俗地理解,张瑞敏发动的这场"运动"是要把海尔的3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 信息时代,谁做对谁取胜 《总裁》:许多国外的媒体先于我们关注到海尔在管理革新上所做的探索。"海尔要成为世界白电前三强,前提必须是3万名海尔人每个人都必须成为SBU"。您出于什么考虑,把这种管理上的革新摆在对海尔的未来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上? 张瑞敏(以下简称张):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企业,我认为现在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总裁》:1998年你提到了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的概念,很多企业人士当时认为是一个很新鲜、前卫的思想。那么现在做SBU是不是当年内部模拟市场化的一个演变或继续? 张:我们是在1998年9月8日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上,提出我们要做这样的市场化。为了让每个人理解,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模拟市场"。其实就是说把外部市场压力转到内部,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上下级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变成了市场的关系。
《总裁》:SBU是一个很好的管理上的革新,但未必很多企业就能效仿,你认为SBU在海尔的实施有什么特殊性? 张:现在到我们海尔来参观的人,一年有几十万,有的人回去之后,就按海尔的方式来做,有的人给我们反馈过来信息,说学海尔真好,马上见效。然后过了三月他又打电话过来说,我们现在不做了。为什么?太累!天天这么累,受不了。这是一个现象。 内部模拟市场化 《总裁》:"拆墙"意味着要对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但会不会遇到阻力? 张:一开始只是有一个方向,至于模式是什么样,找不出一个样板来,全世界都无法找出。这个方向定了以后,一边实践、一边认识、一边提高,组织结构先后调整了四十多次。 《总裁》:那你有没有动摇? 张:那个时间我特别注意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因为非常担心,如果施加压力的话,他会倒回去,采取原来不正确的做法,虽然当时数字会上来,但长远来看不可能会做好。 《总裁》:我相信很多人接受不了。革命最好不要"革"到自己的头上,就海尔的管理文化而言,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 张:首先还是强烈地推进,包括我们每个星期六上午培训,这个是很重要的,必须统一思想。 《总裁》:培训是多大范围、多高层次? 张:事业部长以上的。如果比较高层的管理人员对再造没有更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管理好。如果我尽力讲了,你也理解了,然后做的时候做不上去,不管是什么原因,主观还是客观的,那可能就要受惩罚了。 企业内部是一个交易主体 《总裁》:海尔有一句话"只有创业没有守业",但18年来,怎么能保证创业的元老都始终保持创业的激情,元老怎么样才能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我觉得SBU是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元老的问题,海尔具体是怎么做的?
张:我认为对待元老还是要看他是否对企业做出贡献,如果因为照顾他,而使企业没有饭吃了,那么这种照顾就是对所有员工的不照顾。不论是元老还是年轻人,你到底怎么做才算真正的照顾呢?我认为不是表现在小恩小惠上,而是让他自己具有竞争力。我们的杨绵绵总裁是海尔创业的元老,但是她18年如一日,始终不懈的创新精神连很多年轻人都很佩服。 狮鹿哲学:关键是细胞的活力 《总裁》:以我对海尔的观察,海尔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成功是一直把管理的思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上,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到现在3万人,一直是这样。能不能说你18年来管理的精髓就是管理一直细到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管理?你每天抓的大事大到什么程度?小事小到什么细节? 张:大到创世界名牌,小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件事怎么干。《中庸》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在管理中,始终是以人为主体,因为管理制度说到家就是管理人--就是人。 《总裁》:海尔的目标是3万员工都成为自主经营的SBU,以现在海尔的培训和海尔的文化,怎么能保证这3万名员工,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一个比较称职的SBU? 张:这就是我们争取的一个目标。我们从1998年开始做,到今年的9月份就是5年了,如果说到2008年,每个人都能做到,就比较理想了。用10年完成这个目标,我认为已经是够快的了。 没有品牌,所有的资产就算负债 《总裁》:我还想听您谈一谈海尔国际化的问题。对国内企业而言,了解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然后找出差距,再研究差距的途径,这是中国企业生存的前提。在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这么长的时间里,海尔真正的经验和体会到底怎样?能给中国企业什么样的建议呢? 张: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讲,首先必须放到国际的大环境当中去。在国内排第一、第二,都没用。因为现在是奥运会,而不是全运会,这是前提。
《总裁》:很多企业现在都在热谈这样的一个话题,就是"全球产品中国造"。但是海尔的扩张战略反而有一些反其道而行。海尔过去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并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共有18家国内的企业纳入麾下,但现在呢,反而没有在国内去并购一些制造企业,而在国外不断地去并购,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有的人认为中国要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但我认为,这忽略了一点,不是"全球产品中国造",而是"全球名牌到中国制造"。世界上很多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有几个是中国自己的品牌?其实,他是打着外国的牌子出去的,我认为这就非常危险。 一句老话: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 《总裁》:确实国内有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基地,拿不到定单后,企业维持不下去,把生产线以非常低的价格卖出去的。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你前面提到要用速度来实现竞争优势,但是一个大企业来讲,要持续保持他的高速发展是非常非常难的。 张:我们从自己走过的这些道路来看,当初我们在进入这些行业的时候,应该说都是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从1985年开始进入冰箱行业到1987、1988年,那时根本就买不到冰箱,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空调也是一样,1991年进入,到了1996、1997年,空调也是脱销了,都赶上了大发展时机。
用户的抱怨是最好的礼物 《总裁》:几星期以前,美国的《远东经济评论》和英国的《金融时报》,评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海尔在中国的企业里排名第一,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成绩? 张: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的荣誉,相当于是在沙滩上的脚印,无论多么清晰,一涨潮,什么都没了。以前在中国有多少很有名的企业,现在连名字都很难叫起,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就要不断地向前看。 《总裁》:海尔在18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抓管理,所以,海尔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规范而有序的组织。与大多数昙花一现的家电企业相比,海尔是在春天,我想你的忧患意识还是很浓的,如果请你来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海尔的春天》,你将如何来做? 张:从来不会有事物能从混沌直接到有序,只能是从有序到混沌,再到一个新的有序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整个组织结构中提出来,一定要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你首先要认为它永远是非平衡的,就像走钢丝一样,只有在动态当中保持平衡,才能走到终点。这就要求我们其实应该把每天都看成是冬天,这是一种挑战。不一定说从冬天一定会到春天,怎么会一定是这样的呢?就算自然界也是这样,一年四季老是周而复始。即使冬天来了,你能寻求到你要的东西就可以了。大雪封闭,别人都没有猎物了,都没有吃的了,你寻求到了,你就找到了春天。 企业家的油门与刹车系统 《总裁》:海尔从当初一个破旧的小厂,发展到今天,长达18年了,海尔一直不断地往前跑,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自己,你在什么时候有过情绪低落?怎样来调整自己?那么,低落是因为什么原因?或者低落到什么程度? 张: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个避免不了。但我现在认为应该做到三条,第一个就是克制,第二就是谦虚,第三个就是执着。这最早是美国的一个学者提出的,而且他把这三者做了一个比方,好比一个车一样,克制和谦虚是汽车的刹车系统,那执着呢,就是汽车的油门,如果说是只有克制和谦虚,那这个车就跑不快了,但是只有执着,这个车就会失控。
《总裁》:你怎么保持持续的激情? 《总裁》:很多人都在谈一个企业家的精神素养,你认为在中国做一个企业家有什么特殊性? 张:要我说在中国做企业家,干企业不顾"家"就成企业家了。 《总裁》: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 张:至少我所看到的中国企业,没有哪个企业能够两全其美。 【背景】2003年2月份"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讨论的主题就是"变革时代的领导力",特别强调企业家的精神和企业家的作用。经济学家张维迎对"企业家"的定义是"创造游戏规则的人"。张瑞敏的"创新"思想应该正好契合了这个学术上的定义。 本文正在中国企业战略传播网社区(http://glr.cn/bbs)进行热烈的讨论,如果您希望了解我们的讨论结果,或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请进入社区该主题:回帖中礼品5:海尔的“内部模拟市场化”运动(http://glr.cn/bbs/dispbbs.asp?boardid=11&id=8361) (本文刊载与《总裁》杂志2003年第五期)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