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组织发展 >> 正文
良好习惯是管理成功的一半           ★★★ 【字体:
良好习惯是管理成功的一半

作者:陈江淮     人气:19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蒋介石这个人打仗未必行,历史已作了验证,但他对军队管理的要求还是蛮高的。只要下部队,他总是戴着军帽,一身戎装,来到阵地或掩体,他会用戴着白手套的手四处摸摸,看武器装备上面有无灰尘,发现有就很生气,这位在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接受过炮兵训练的士官候补生终生保持着日本军队训练有素的痕迹。

    即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对日本人的钦佩也并未有实质性的减弱,他甚至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了一件令他感到悲凉的真实小故事,并为此发了一顿近乎无奈的感慨:

    依照天皇的命令,日本部队集体投降了,当他们办理移交时,部队的营房及其周围环境布置得井井有条和清清爽爽,可没过几日,原先的一切便被接收的中央部队弄得团团糟!

    也许正因为对自己嫡系队伍的不争气,在那个讲究派系的年代,他还是表达了对少数诸如张自忠、陈明仁等治军严厉的杂牌军将领的喜好。

    军人良好的素质来自于平时训练,操练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增强体魄,二是学习战斗中的攻守技能,还有大约就是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

    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时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所有的应答性条件反射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S — R。S在行为的形成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但不是S - R(刺激-反应),而是“反应-强化”,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2、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人们重视的是反应前的刺激,而不是反应后的结果,没有人关心反应以后会得到何种结果,因此“强化”在这类反射行为中没有任何意义;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中,强化才是最重要的。

    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作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作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前的刺激决定了行为的保持或消退。

    军队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行为方式最“模范”的区域,与以上两种“反射”理论的认真贯彻有很大的关系。但到了企业,军人的规矩就不那么好立了,因为情况变了。

    首先,军队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机构,它与外界基本上只保持一个信息交换点,其内部的管理行为多数是直线式的,属于一元一次方程范畴;企业则不同,由于经营的需要,它的对外信息交流渠道尽量要多,与此相对应,它的管理格局有如矩阵方程,解起来要困难得多。

    其次,军队和军人的关系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兵只能在部队的大熔炉“冶炼”,而不是相反,小胳膊拗不过大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则不这么单纯,它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是企业改造着员工,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改变企业。

    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在推行管理时势必要碰到许多有形无形的阻力,管理只能在较量中前进。既然是较量,那就必须使力气下功夫。

    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有,区别只在于具体的使用方式。有的是它当作摆设,这属于零刺激;有的只在发行之初贯彻过,之后便是“萧规曹随”, 只能达到“应答性条件反射”阶段。

    如此看来,企业的管理仅凭“刺激”还不行,还需要“强化”,通过“强化”来进行正负反馈,如此循环往复,良好的习惯应该可以慢慢形成。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

    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作者陈江淮,合肥广通通信有限公司CEO,欢迎您与作者陈江淮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