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组织发展 >> 正文
中国企业家的尴尬           ★★★ 【字体:
中国企业家的尴尬

作者:袁洋波     人气:20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拜读完《企业家精神国际知名教授伍健民先生访谈》后,首先对伍健民先生7年来坚持不懈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执着精神和其敏锐的洞察力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对张玉利先生的提问技巧和关键访谈因素的把握,萌生由衷的敬佩。

     中国的企业家是否缺乏企业家精神

     在访谈中,伍先生首先通过GEM(全球创业观察)项目对37个国家企业家精神的个人性格特征研究,并作一一对比后,肯定了中国企业家在强烈的事业心和信心、领导才能和追求卓越的动力方面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也阐述了中国企业家所缺乏的三个特征:创造和寻找机遇的执着、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创新能力,我十分赞成他的观点。

     首先,从创业活动的动机上来看,中国的创业者创业动力基本上是源于生存压力或者改变短期生活现状的目的,而不是基于通过敏锐的市场观察并有长远发展计划的目的。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为了生计,通过“非法”跨区域倒卖、“偷偷”练摊等手段,迅速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当年的成功人士们,我想至今他们也不曾料想,当初因一时“无奈之举”竟然造就了今天的辉煌。并且以他们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无法拟订一个长远的企业战略发展计划,然后去协调资源实现创业目标。时至今日的蓦然回首中,他们抑或发现自己当初创业的艰辛,同时要面对今天企业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的无奈局面。

     其次,90年代涌起的政府官员、知识分子轰轰烈烈的下海经商大潮,从创业思维的角度出发,基本吻合了创造和寻找机遇的执着的性格特征,但是由于缺乏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短暂的冲浪之后,更多的是选择赚一把就走的洗脚上岸之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企业自身快速膨胀,企业家们原有的单枪匹马闯天下的创业优势不复存在,面对内外部的形势变化,由于没有足够的组织变革能力,使得至今仍滞留在商海的行业观察人士,或苦于寻找不到新的投资机遇而固守企业现状、徘徊不前,或因耐心等待新的历史机遇而持币观望。诚然,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中国传统思维理念,迫使他们在小有成就后随即固守自封,小心翼翼,这大概也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何总是做不到全球性规模的缘故之一。我想,商界的人都不会忘记史玉柱先生兵败珠海后,遭遇全民讨伐的尴尬场面。虽然脑白金重新塑造和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但是那场辛酸的浪漫连他自己也不愿意再次去品味。

     最后,眼下由众多的下岗工人掀起的全民皆商风波,基本是清一色的小商小贩或者家庭作坊式工厂,资金制约确实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太多的雷同模式又造成了更多的怨声叹气。伍先生所点明的创新能力精神,一语道破天机。盲目跟随的经营意识,产生了很多极具中国特色的今天这个热,明天那个热的社会经济现象。就连当初因一时创意奇特而大获成功的企业家们,现在连他自己(更不会允许属下)也不可能甘愿冒着影响生计的风险去创新企业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系统思考,规避风险类的经营哲学。在中国,谁都想吃第一个螃蟹,可是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传统的“不做出头鸟,宁做壁上观”的生存思维不允许也不容忍他们太多的失败。再加上知识与报酬的不和谐性以及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和人们往往主动放弃了创新的动力。

     中国有没有良好的企业家创业环境

     伍先生再次利用GEM项目研究的六个创业环境:资金、政府、教育、技术、供应链、市场和基础设施来客观地评价了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至于政府、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他已经做了较高的评价,这里不做赘述。供应链和基础设施方面,我个人认为随着现代物流行业在中国内地的快速发展和随着政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目前也应该算为较良好的创业环境。

     资金方面,由于中国自身没有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国外的机构进入存在一定的障碍。企业融资问题,确实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教条性和新兴商业银行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得企业发展期间,资金链脱节成为家常便饭。因早些年少数民营企业非法发行企业债券和高息揽款,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企业自主筹集资金是死胡同一条。企业如果要包装上市,证监会设置的条条框框压根就没有考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只能是妄想。江、浙、闽沿海地区大量的地下钱庄和“同乡会”组织,在资金使用调度方面确有优势,可是核算经营成本后,多数企业又得不偿失。民间闲散资金,由于没有理想的投资中介机构和稳定的投资领域,只能存在银行守着为数可怜的利息。狭窄的融资渠道、央行干预性的调控和单一的金融货币政策,造就了今天百姓有钱无处花、银行有钱贷不出、企业无钱借不到的失常现象。和中央企业相比,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更要腾出大部分精力,到处跑龙套找关系,甚至于出现“等米下锅”的尴尬局面,若没有很好的社会资源组织和内部员工的领导能力,往往要面临破产关门、树倒猢狲散的生存危机。再加上中国目前支持企业全面退出战略的技能和资源(企业出售、合并等)不够完善,企业进入行业容易,但是退出和变现门槛太高,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或被逼梁山惨淡经营,这样给后来创业者们绘制供了一幅黯然的创业蓝图。

     教育方面,从1992年首批5名中国内地学生入校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到现在每年新入校MBA学生达到了5万余名,加上形式多样的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每年接受MBA系列教育的人员多达20余万人次。就是这样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培养企业家摇篮的学位教育,在中国也变了样。师资水平来看,为数不少的学校仅把MBA教育当作学校创收的一个手段,教学阵容东拼西凑,抽调本科段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从事“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学生自身经历和素质也迫使课堂案例和角色扮演漏洞百出。要想从这些学员中,培养出中国下一代杰出的企业家,我看悬乎。再看,时兴的EMBA教育,虽比MBA教育高上一个层次,可是就读的学员几乎全是“成功的人士”。历经创业初期艰辛后的补充管理学习,更多的目的是寻求企业平稳和可持续发展,把当初的变革型管理模式上升为所谓的规范化、专业化的事务型管理模式。学校为了迎合学员需求,教学上只好侧重于企业创建与早期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淡化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另外两个素质培养:持续性创造市场价值并获取相应回报的愿望和培养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心。形象的说,就是把有棱有角的企业家磨变为具备科学化、艺术化风格的职业经理人。

     借用伍先生的话,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机会;抓住机会,而不管目前可利用的资源是否充足;在实现机会的同时为别人创造价值;建立一个能够产生持续现金流的企业。

     我渴望若干年以后,中国本土企业家们能把全球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改写成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

(作者袁洋波,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