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组织发展 >> 正文 |
|
|||||
晚报实行编辑人制初探 | |||||
作者:佚名 人气:16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报业竞争,关键是报纸质量的竞争。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一方面受众的阅读、收视(听)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满足于单一面、浅层次、简单化的新闻报道;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艺术化地引导受众的思想走向,实现新闻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新闻宣传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的水平如何,对报纸来说,最终要体现在编发的稿件和版面上。编采工作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的质量取决于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编采机制的设置及运作。编采人员的整体高素质自然是每家报纸所希冀的,但高素质编辑记者的简单组合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1+1>2的效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编采机制能弥补编采人员素质的参差,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整合。南阳晚报近年实行编辑人制,就发挥了不同凡响的作用。 编辑人制是晚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需要 1.晚报编采过程要求更多地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晚报与日报的差异,在于新闻内容、时效、风格等。晚报与日报的这些差异,使我们对实际运作中如何体现编辑思路有着不同的要求。由于日报工作类新闻多等因素限制,日报编辑“自由”发挥的余地相对小一些。晚报则大不相同,它报道的内容相对广泛,使编辑“自由”发挥有了基础;但另一方面它的发稿时间紧,又限制了晚报编辑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如何适应晚报运作的特殊要求,采用何种编采机制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给晚报提出了新的课题。 长期以来,晚报与日报一样,沿用的仍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编采模式———编采分开或编采合一。当然很难说这两种机制孰优孰劣,但两种机制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编采分开容易造成两个环节的脱节,编辑是“等米下锅”,记者拿来“米”,编辑只能做“米饭”,编辑的意图得不到体现,编辑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记者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编辑不一定想用,也不一定能用,这就一方面造成记者无所适从、无的放矢,一方面又造成版面“缺稿”现象严重。编采合一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记者个人水平的局限,很难对自采稿件做更进一层的“升华”;个人编采一条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整张报纸来说,稿件之间的互补性、版面之间的统一性就显得不够。 对于晚报来说,它的办报方针是贴近时代、贴近家庭,它的版面风格是“短、广、软”,这是晚报有别于日报的优势所在。而这些优势的展现需要大量的“再创作”。例如同是反映工作的新闻,日报从正面直接反映,通过媒介的作用“指导”工作。而晚报这样做显然不行,它要从“软”处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工作。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没有理性的思维在里面是难以实现的。 2.编辑人制的核心是“编辑指挥记者”。 在编辑人制中,编采机制中的各个环节绝不是简单的“流水作业”,不再是记者采来稿件交给编辑或自己编辑一番就完事、编辑把稿件上版就算完成工作。这种直线式的编采过程缺乏挖掘和创新,很难使版面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编采过程应是一个多层面、系统性、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第一线的记者既是新闻稿件的采写者,又是新闻信息的捕捉者和搜集者。他们不仅要交给编辑稿件,还要及时向编辑反馈新闻信息。编辑在编稿中,在汇总和分析新闻信息的基础上,挖掘和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点,设计 可操作的策划方案,由总编(或值班副总编)总体组织,编辑负责实施,记者具体行动。这样,编辑的作用便理所当然地显现出来,他“上承”总编辑,“下启”记者,成为编采机制中的中心一环。 3、编辑人制的特点是减少了一个中间环节。 实行以编辑为中心环节的机制,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编辑指挥记者”。它把报纸的各个版面分解给各个业务部室主任,每个部主任负责编辑1—2个版面,相当于一个“编辑”。编辑由总编辑(值班副总编)统一调度、协调,每个编辑配备若干名记者,由编辑统一指挥。在具体运行中,编辑负责筛选线案,策划方案,调派记者,组织采访,规划版面。此时的编辑已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范畴,不再沉溺于对稿件的选择、校改、加工等一般性的编辑事务,他贡献的主要是他的思想、智慧及组织能力。这样的编采活动已很难说是编采分开或编采合一,事实上,编辑的意图、思想、智慧已提前融入到记者的采访活动中去了,记者采写的稿件已成为编辑思想和记者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共同载体。编辑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策划、指挥、组织、设计等功能上来。在编辑思想的统一指挥下,记者写稿便有所适从,有的放矢,稿件的“含金量”大大增加;编辑构架版面时也成竹在胸,版面导向明确。 编辑人制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一些报纸的编采机制变来变去,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个最佳的运行机制。一张报纸的编采机制能否有效运作,对其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认为,在晚报实行编辑人制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其明显的优势在于: 1.总编辑意图能通过编辑得到最直接的体现、最迅速的反应。 以往总编辑的意图要先传达给部主任,部主任再贯彻到编辑和记者,由他们分别去实施。这样经过的环节多,总编辑的意图在贯彻和实施过程中,效率不是很高,执行难以完全到位。实行编辑人制后,总编辑意图的实现,有了若干既能全面领会又能强力实施的“集体”的支撑,总编辑只要把意图传达给编辑,就等于实现了贯彻和实施的一次性“对接”,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意图落实也比较准确、到位。 今年举办的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推介暨经贸洽谈会,是南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是南阳市委、市政府当时的中心工作。如何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宣传好南阳的形象,是南阳晚报面临的一次大考验。报社总编辑接到这一重大任务后,把任务分解给各个编辑。新闻部室的几个编辑根据自己所负责版面的特点,精心设计出宣传方案,调动记者进行采访。事实证明,这种操作机制是十分有效和成功的,对这次活动的宣传报道,政府和群众都十分满意。 2.编辑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机组织“集团作战”,做大做强新闻。 由于有职有权,编辑可以参与宏观指挥。相对记者来说,他应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发现的眼光、独到的视角和很强的预见性。对突发性事件报道、重大战役报道和日常报道,可分别进行社会影响力评估,形成不同的策划思路。 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会出现热点新闻。这时,仅靠个别记者单打独斗显然不行,需要编辑来组织记者多方出击,全面“接触”,从不同角度猎取新闻,从不同层面挖掘新闻。编辑还可以利用掌握的版面给予记者和读者足够的空间,充分、全面地阐释新闻事件的内涵和外延, 而使新闻显示出集束强势。 前一段时期,南阳民工孙天丛在北京救人后悄然离去的事迹在首都新闻媒体上披露。南阳晚报得到这一消息后,新闻部的编辑立即组织记者,兵分几路,到北京寻找孙天丛采访,到孙天丛的家邓州市十林镇采访,写出了一系列的报道,在编辑掌握的版面上以较大篇幅发表。在此基础上,编辑又安排评论员连写几篇评论文章,并开设《说说咱们南阳人》专栏,让读者就“如何做好南阳人”、“如何弘扬南阳形象”等话题展开讨论,把孙天丛的事迹和南阳人的形象、河南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新闻事件发展成为一个树立河南人、南阳人形象的大讨论,读者反响强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编辑人制明确了编辑“出谋划策”的角色定位,使策划成为编辑的自觉行为。 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策划,但因为缺乏一个有策划意识、有组织保障、有版面支持的主体,策划显得零星、零乱。总编辑安排部署了,编辑记者可能行动一下,过后又不见踪影。记者部没有版面,即使在采访中做了策划,但不一定能在版面上得到反映。编辑有版面,但没有记者,即使有策划意识也不一定能落实。机制的不适应造成了编辑记者对策划没有积极性。 实行编辑人制后,编辑的职责得到明确,编辑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策划。编辑有了人也有了“枪”,指挥采访、安排版面、策划渠道畅通了,策划的热情也激发出来了。如去年9月份南阳晚报由4开8版扩为4开16版以来,在报社人员未增加、工作量平均加大一倍的情况下,策划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明显提高。新闻部室几乎月月都有两三个有影响的策划。 实行编辑人制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确立了编采机制,新闻制作的总体思路和创新方式也就基本确立。但是,在编采机制的有效运作中,人仍是第一要素。建立编采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编辑记者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的编采机制对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编辑记者对编采机制的运用应是灵活机动的。 1.“编辑指挥记者”的编辑人制对编辑的要求显然要比记者高得多。编辑队伍应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也是晚报业务队伍中的精英。有这样一支队伍才能保障报纸既加强导向性,又增强可读性;既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好广大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既让党和政府满意,又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2.编辑人制下的编采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同样对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编辑人制下的记者必须是“有思想”的记者。记者在编辑人制下按照版面的要求,以敏锐的目光,在庞杂的信息海洋中,积极地有目的地去侦察、捕捉、锁定,同时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反馈到编辑的案头,在新闻规律的支配下,编采互动,共同促成新闻选题的实现。 3.编辑人制下的编辑手中直接掌握着版面,他的编辑意图应在版面风格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但也要防止出现版面垄断。这对版面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要很好地领会编辑意图,运用合理的版面语言,在操作中把编辑思想强烈地表现出来。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