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企业战略 >> 正文 |
|
|||||
中小企业的管理:为何剪不断理还乱? | |||||
作者:崔德乾 人气:25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当下的中小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原因何在?老板如何解决这类苦恼? 一是要会“管”,学会“抓大弃小放中间”:抓好企业的战略,把日常事务交给职能部门去做,重要的是监督好各职能部门的大小领导; 二是要会“理”,即“(减少管理层次)连横(部门横向合作)建团队(项目运作团队化)”。 ---题记 民营企业家 , 你会管理么? 提出这个问题,许多民营企业家可能会哑然失笑。但是,如果具体问及民营企业家的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指数,恐怕多数民营企业家不会太轻松。笔者所问,不是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不会管理,而且在管理上不科学、不规范,缺乏创新,存在诸多误区,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效率不高,质量低下,常常是事倍功半,苦不堪言。 有管无理的机制 据北京致远管理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民营企业各个管理层次上,80%的时间用在"管"上,仅有20%的时间用在"理"上,即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工作的"管"与"理"遵照80%:20%的比例。而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管"与"理"则为20%:80%的比例。有的民营企业,可能还不到80%:20%的比例。 什么叫管理?答案可能有几十种,但笔者所理解的管理等于“管”加“理”,“管”是“管住管好”,“理”是“理清理顺”。“管”蕴含着权力,体会的是指挥与服从;“理”蕴含着智慧,体会的是沟通与协作。要把“管”的工作做好,需要的是权责界定的清晰和指令流程的通畅,要把“理”的工作做好,需要的是组织系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支持“管”的是一套制度,支持“理”的是企业文化。“管”之要在于管住管好;“管”之道在于万事同理,直指根本;“管”之诀在于抓大(战略)弃小(程序化管理、日常事务)放中间(执行层)。“理”之要在于理清理顺;“理”之道在于化繁为简,驾简驭繁;“理”之诀在于合纵(减少管理层次)连横(部门横向合作)建团队(项目运作团队化)。 中国民营企业界的管理水平落后就落后在“重管”不“重理”上,其原因在于管理机制的畸形。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都有一套详尽的规章管理制度和指挥流程,但由于不注重“理”,管理者一直在指挥、指挥、再指挥,却发现原本很简单的事反倒变得复杂,工作没有进展甚至远离目标;领导苦于规章制度到具体事情上无用,部门之间倒是互相扯皮,常常有“举起板子找不到屁股打”的尴尬。领导者总是分不清责任就“二一添作五”,扯皮的部门各打50大板,这无疑又增加了“理”之难度。良好的管理机制除了有严谨科学、权责明确的制度外,还应有企业文化的润滑和组织机制的匹配,以及领导把下属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理顺”,使之合纵连横建团队,方能良好地运作企业。 缺乏游戏规则的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就是游戏规则,规则的特点就是制度性、连续性和一贯性。但在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其游戏规则全是老总一人说了算,任凭规章制度多详尽亦可弃之不用,对待同样一件事物,今天是一个标准,明日又是一个标准,甚至于朝令夕改。这样,人治色彩非常浓厚,因而随意性很大,常常让中间管理层无所适从,积极也不是 消极也不是,故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十分混乱,此乃企业管理之大忌。 但是,在这些民企老总眼里,他对企业的管理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因为企业的人都唯他是尊,叫往东不敢往西,起码是管住了,管住了也就管好了;谁敢不理清理顺,轻则罚款,重则炒鱿鱼,这就是这些民企老板的主观管理思路,这样的民营企业怎么留得住人才?没有人才,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据分析,有这种管理思路的民企老总,多是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过高层次规范严谨的教育,在他们的性格当中存在许多游移因素和过于强烈的自尊心,由于靠机遇带来的轰轰烈烈的成功,使他们产生一种"没有我不能干的事"的感觉。这是一种自以为君临天下的错觉,他们不知道自由的含义是对客观规律的掌握,而非为所欲为。缺乏游戏规则的民营企业,犹如大海里航行的船只出现了故障,不及早排除,迟早会沉没。 两剂管理良方 有位颇为成功正春风得意的中国民企老板,在谈到管理时感慨道:管理真累。放手吧,不放心,不放手吧,自己啥都管太累。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心理,大概是中小民企老板的必修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开出第一剂良方,大胆启用职业经理人,学会"放风筝管理"。这剂良方适用于企业的所有者。 所谓放风筝管理,就是指民营企业家要善于抓大(企业发展战略)弃小(程序化管理和日常事务)放中间(执行层)。即多到基层了解情况,研究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事务性的工作放手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完成,多数时间去和执行层深度沟通,监督管理好执行层:对他们对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进检查、指导并提供一些帮助,以提高执行层的执行力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执行文化,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始终让战术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企业是风筝,那么,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就是企业家手中的线,不管风筝如何飞,都必须顺这个战略思路。如果企业家再能顺应市场之风向,风筝一定会越来越高,但不管风筝飞多高,始终都控制在企业家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民企老板采用放风筝管理时,一定要把风筝拴好,亦指抓好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否则,风筝转眼之间就会失去控制。 在中国民营企业,许多企业家喜欢事必躬亲,处处身先士卒,工作起来,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对企业可谓忠心耿耿,敬业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初创期和小企业中非常值得推崇。如果企业做大了,人多了事杂了还沿用这种方法管理企业,势必事倍功半。虽然这些企业家的负责精神令人感动,但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是失败的。这种管理不利于整合人力资源,企业家什么事都过问,让中间管理层既无积极性又得不到锻炼,结果是"忙坏了一个人,闲了一班人",不利于培养企业家接班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企业家在事务性的工作上浪费大量的精力,势必影响在企业战略发展上的研究,从而没能为企业做出本应该作出的更大的贡献。另外,过量的劳累往往损害了企业家的身体健康,轻者降低了工作效率,重者可能因累出了病而被迫放下了工作,给企业和个人都带来重大损失。 对于这种优秀的企业家,笔者开出第二剂管理良方,建议不妨运用神奇的马特莱法则进行管理,这剂良方对企业经营者最为有效。马特莱法则是国际公认的企业法则,又称作80:20法则,即企业家把主要精力放在20%的业务骨干上,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以提高管理效率。现在,一提到管理,我们的企业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突出重点",可是,一到实际中,却照样均衡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马特莱法则"神奇"之处,就在于确定了管理者的大视野,只 抓住事关企业发展的20%的骨干力量,整个管理工作就会顺势而上。 在马特莱法则指导下,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老板活的潇洒至极,比尔.盖茨的企业可谓"大",可他周游列国;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998年的产值是中国同年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5倍,其总裁韦尔奇先生却把"管理的少,就是管得好"作为最高的管理原则,就是这么一些"清闲"的企业家,领导的企业却红红火火。缘何?他们抓住了关键的20%。 写到这里,笔者想再问一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审视管理方法,与国际上的大企业相比,你会管理吗?我想,如果我们的民营企业家能抛去浮躁的心态,正视自己在管理上的缺陷,中国的民营企业有望走出国门一展身手,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抹上鲜亮的一笔。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