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薪资福利 >> 正文
经理人2003的“薪”变动           ★★★ 【字体:
经理人2003的“薪”变动

作者:佚名     人气:13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担任家电行业市场总监的谢先生最近有些郁闷,与前两年相比,他自己的薪水在2002年增加幅度很小,年终发放的红包也稍稍有些“缩水”。他说:“考虑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就薪酬数字而言,我是满意的,但不满足。”尽管如此,他却依然对薪酬前景相对乐观,“我相信这是暂时的,是一个市场调整的过程。”
像谢先生这样的情况,今年还真不少。在全球裁员、降薪风起云涌的环境下,调查结果却显示,2002年,中国经理人的薪酬仍保持一定比率攀升。有64.5%的经理人薪酬增长了,27.8%的经理人没有什么变化,只有7.6%的经理人收入减少。其中28.8%不高于10%,32.7%在10%~20%之间,22.4%在20%~30%之间,涨幅高于30%的有16.1%。尽管薪酬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总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近66%的经理人表示对现有薪酬福利结构满意。
  不一样的环境滋长不一样的果实,薪酬的“果实”也离不开赖以生长的环境。中国WTO一年了,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一些行业和产业已经开始受到冲击,企业纷纷进入转型期,薪酬制度面临变革,人才流向开始趋于市场化和全球化……你所面临的“薪”环境如何?
  不再怦然“薪”动
  “薪酬在你心目中排第几位呢?”
  “我想应该是第二位。上海薪酬虽然略高于深圳和广州,但这并不是我去上海的主要吸引力。”
  市场和薪酬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着人才的流向。在此过程中,薪酬仍是让人才怦然心动的重要而非惟一的“杠杆”。
  2002年,有26%的经理人更换工作,74%的经理人“按兵不动”,用这段时间理性地给自己做规划。总体来看,局势比较低迷,外部机会减少。
  “工作不能没有乐趣,但高薪始终是激励我努力工作的有效方法。所以,我的原则很简单:薪酬走我也走。”对于王先生来说,薪酬是自己流动的重要“杠杆”。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表示,薪酬不再是自己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在去年跳槽的经理人中,有68.5%的人跳槽是因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16.5%的人是因为“公司裁员”,14.5%的人则因为“对公司的未来感到没有信心”。
  新酬北京最高,但去上海的人明显多了
  调查结果表明四地的经理人薪酬以北京最高,其次是上海、深圳、广州。一个电子行业的销售经理,在北京的平均月收入为37667元,在上海的平均月收入为13333元,深圳为7667元,广州为7000元。
  2002年,许多企业都有计划将总部北移,迁入北京,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往往与政策联系得相当紧密,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和政策变化息息相关,相应地会有一批优秀的员工流向北京。
  “上海虽然薪酬略高于深圳和广州,但这并不是我去上海的主要吸引力。”接受采访的刘先生由深圳跳去上海工作,他认为,“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目前主要是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优势的吸引力。”
  香港经济不景气,使深圳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不少经理人仍然选择深圳,原因是“喜欢深圳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
  蔡小姐却对广州颇有好感:“广州是个大企业多,外资企业更多的城市,机会很多,薪酬虽然相对偏低,但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显得比较大气,我就喜欢这种感觉。”
  外企、民企同样有吸引力
  益华时代管理咨询公司张建国在给企业作薪酬咨询时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现在人员流

是非常多样化的。以前更多的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去,但是,我们了解到,外资企业现在对民营企业的高层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比如说,一些经理人在一个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工作得好的话,基本的生活条件肯定解决了,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个人的一次创业,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如果到外资企业去发展,空间会更小,因为外资企业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很‘专’,每个人的工作都细分为一小块。你可能根本接触不到全盘的管理。所以现在反而有很多外资企业的人,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到民营企业来,他希望担任更高的职务,实现自我价值。”
  外资企业也凭借自己在薪酬上的优势,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和国内企业进行新一轮的人才争夺。中国网通人力资源经理张宝忠的分析代表了很多国内企业的担忧:“我们曾经分析过,外企进入中国,他们要找怎样的人。我们发现他们肯定是要找懂行业知识、懂电信业务的人,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熟悉外企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话,网通可能是他们最合适的一个选择点,是他们最方便挖人的渠道,我们确实也有这种担忧。去年是加入WTO的第一年,显得比较平静。这一年,是电信业的寒冬,包括国外企业,像环球电讯,一些分支机构在破产或倒闭,这些企业不敢大规模地进行扩张,或者说进入中国这个区域,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拓展。所以,这种压力对我们目前来说,并不是很大,但已经有了。”
  经理人的全球化带来薪酬的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人才回到中国,经理人的流动是双向的。一方面本土的经理人进入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的业务范围,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接受国外教育和管理经验的人才进入国内企业,面临中西方管理的融合。职业经理人的流动开始全球化。
  面对这些人才的引进,让更多的企业考虑薪酬如何全球化。诺基亚在中国的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比芬兰还要高,香港、台湾的外派经理受到本土经理人冲击,竞争性降低。在物流公司担任CEO的香港经理John表示自己常有危机感,“本土的经理人薪酬只需我们的一半,但能力却并不会比我们差很多”。
  展动力猎头顾问李芳在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也说明:“几年前,有些职位企业领导可能会喜欢和选择‘海归’,虽然‘海归’中不乏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却因为双方的期望值偏高,而不像以前那么火爆。现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待他们变得非常理性,不再盲目。‘海归’和本土经理人的薪酬差距越来越小,而更看重他们本身的综合能力。”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