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薪资福利 >> 正文
西方国家推行职工持股制的经验与启示           ★★★ 【字体:
西方国家推行职工持股制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钟坚     人气:16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职工持股制,是起源并普遍推行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它是指在股份公司内部设立职工持股会,公司以某种形式赋予职工全部或部分资金,帮助职工个人积累资金购买并持有本企业股票的一种新的股权制度。全面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企业职工持股制的有关情况和主要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而且对我国加快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工持股制的产生与发展

职工持股制,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美国,职工持股制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ESOP-Employee Stock Owneship Plans)。这种制度是美国经济学家、律师路易斯·凯尔索(Louis Kelso)最先提出来的,因而他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之父。凯尔索及其追随者为了解决由于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所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提出了“二元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正常的经济运行中,任何人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得收入,而且还必须通过资本来获得收入,这是人的基本权利。根据这一思想,凯尔索等人提出,人类社会需要一种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鼓励社会公平竞争的制度,这种制度必须具有一种使任何人都能获得两种收入(劳动收人和资本收入)的结构,从而激发职工的创造精神和责任感。于是,他们专门设计了职工持股计划,并将它作为向职工提供资本信贷的手段,即在公司财务上给职工一种赊帐,使其获得资本所有权,然后,职工利用这种资本所有权的收益来偿还赊帐。

50年代中期,凯尔索开始将其理论付诸实践。 1961年凯尔索联合公司成立了“职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并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专门支持职工持股计划。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推行范围很小,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从70年代中期起,职工持股计划才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界关注,美国政府和国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近半数的州也进行了立法,以支持职工持股计划。1974年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有300多个,现在已达12~1.5
万个,参与职工持股计划的职工达1200万人,占美国劳工的10%,职工持股计划拥有的资产约为1000亿美元,分布遍及各行各业。据统计,在美国最成功的100家公司中,有46家实行了职工持股计划。

美国企业推行职工持股制的目的主要有:(1)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提高劳动效率;(又稳定股东队伍,防止公司被他人恶意收购;(3)替代年金制度,避开大股东的高股息要求;(4)得到税制上减税的好处;(5)获得银行方面融资支持。

推行职工持股制最为典型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还有日本。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始建于60年代后期。经过近20年的徘徊和发展,日本企业基本上接受和采用了这一制度。在1989年全部上市的2031家公司中,有1877家实行职工持股,占92.4%。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占企业全部股份的0.88%,约有1/4上市公司的职工持股会已进人前10名大股东的行列,有20家公司的职工持股会已成为第一大股东。从参加的人数来看,持股职工已有228.5万人,占这些企业职工总数的454%。

在非上市公司中,职工持股制实施也非常普遍,持股职工占一半左右,但持股比重还未达1%。日本企业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除稳定股东队伍,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以外,主要是帮

职工增加个人财产和取代退休准备金制度。
职工持股制在美日两国的推行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和兴趣,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地利、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埃及等50多个国家起而效之。法国70
年代实行职工持股的企业年增长率为18石%,80年代则上升为27%;英国在非国有化过程中,把职工持股作为主要政策之一来推行,90%以上的非国有化公司都有职工持股;哥伦比亚、危地马拉两国也约有300家公司实行了职工持股,职工持股制已向国际化发展。

二、职工持股制的基本做法

西方各国实施职工持股制的做法各有不同,但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在持股资金上给予支持

美国实施职工持股计划,是不让职工自己出钱,而是由公司向银行贷款或直接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职工持股的资,因而带有职工福利的性质。而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则兼有投资和福利的双重性质,企业经职工个人同意后每月从其工资和奖金中提取一小部分作为积累,当这部分积累用于购买内部职工股时,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奖励金),一般为5%~10%。

(二)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在日本,公司内部设立本企业职工持股会,职工可自愿加入而成为会员。参加持股会的职工按月从工资和奖金中扣缴一部分作为对持股会的出资,加上企业鼓励职工持股的奖励金组成股票购买基金。职工持股会用其积累的资金陆续为会员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并按比例记人会员职工的台帐。这样,人会职工与持股会之间就形成一种信托关系,即人会职工是信托人,持股会是受托人。持股会以自己的名义购买并管理股票,行使股东权,而会员职工只是名义上的股
东,不能参与股东大会。另外,企业职工可按持股会章程申请人会或退会,增加或减少出资,持股会是一种开放型的投资信托基金会。

在美国,实施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也设立专门机构——职工持股计划委员会或职工持股计划信托基金会,帮助职工购买和取得本企业的股票。职工持股计划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不利用信贷杠杆的职工持股计划,也称股票奖励计划。公司直接将股票交给职工持股计划委员分,委员会为每个职工建立帐户,职工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按其掌握的股票分得红利,并用这些红利来归还原雇主或公司以股票形式的赊帐,还完后股票即属职工所有。实际上,这是公司对职工的无偿捐献。这类职工持股计划的实行并不普遍。另一类是利用信贷杠杆的职工持股计划。公司先设立一个职工持股计划信托基金会,该基金会由公司担保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用以购买公司的股票,购买的股票由信托基金会掌握而不直接分给每个职工。公司每年从利润中按预定比例提取一部分归还银行贷款。随着贷款的偿还,信托基金会按事前确定的比例逐步将股票转入职工个人帐户。可见,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所反映的是企业与持股会之间的信托关系,职工持股计划惠及实行该计划的企业的所有职工。

(三)严格限制职工持有股份的转让

几乎所有推行职工持股制的国家和企业,对内部职工长期持股都采取了鼓励措施,并严格限制其内部职工股份的转让。在美国,职工所持股份并不在个人手中,而是由公司内部的一个信托基金会集中保管,一般不得转让。只有职工在退休或因他故脱离该公司时,才能将自己拥有的股份转让。同时,职工在接受内部职工股时,并不是随着职工

股计划的实施而立即得到全部股份,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如5~7年)才能逐步得到全部股份。在日本,公司内部职工所持
股份通由公司内部的职工持股会来集中管理,多数公司对内部职工长期持股给予一定的奖励,职工个人对持有的股份,必须有特殊理由(比如结婚或购房急需现金时)方可申请取出出售。在英国,公司规定,只有在公司连续服务满5年的职工,才可行使全部或部分购买权。如果职工在发工资时扣存储蓄款”的契约不满3年就离开企业,他的购买权就会丢失。除此之外,从各国职工持股的实践来看,多数公司是禁止内部职工个人股的转让、交易和继承的。

(四)通过立法支持职工持股制的推广

职工持股制在西方主要国家之所以发展比较快比较顺利,关键在于各国都进行了一系列促进公司职工持股的立法。

在这方面美国为最。在1973年的“地区铁路重组法”中,第一次使用了“职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用职工持股的方式来改造西北部铁路的所有制。 1974年的“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是第一个对职工持股计划实行优惠政策的法规。迄今,美国已颁布了25个联邦法来鼓励职工持股计划,50个州中也有一半为鼓励职工持股进行了立法。归纳起来,美国对职工持股计划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主要有:(1)对公司和雇主的鼓励政策。1974年的“贸易法”规定,投资税延缓从7%增加到10%,如果公司将这部分投资贡献给职工持股计划,则可增到11%。1981年的“经济恢复优惠税法”规定,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计划,雇主赠给职工持股计划的部分,可减征工资税0.5%,并且这种赠予最多可达工资总额的25%。 1984年的“减少赤字法案”规定,在清算、兼并、合并等过程中,如将公司30%以上的股票按职工持股计划卖给职工,并将转让收入用于再投资,即可获得这部分财产的转让免税优惠。同年的《直接税法》又规定,职工持股计划出售股票的收入,如果在1年之内再投资,可全部免税。职工持股计划,可以实行先分股息,后征税的优惠。另外,职工持股计划的资产税可在长达14年内,以股票形式支付。(2)对金融机构的鼓励政策。为实施职工持股计划而向银行或其他商业金融机构贷款所需归还的本息部分,均从公司所得税的税收基数中扣除,即可以免税。同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给职工持股计划贷款的利息收入,50%可获得兔税。这样,即能鼓励银行以较低的利息向职工持股计划贷
款。(3)对职工的鼓励政策。1984年的“减少赤字法案”规定,职工持股计划信托基金会分配给职工的股票红利部分和还贷部分均予免税。

在英国, 1978年的“财政法”就规定,对各种以股份形式分享利润的制度实行税收优惠。1980年颁布的新财政法令规定,对通过储蓄购买股票的办法给予税收优惠。1984年颁布的财政法令又规定,对通过股票购买权获得的收益可以减兔所得税。这些立法规定,无疑支持和鼓励了
英国公司职工持股制的推行。

三、职工持股制的积极作用

用凯尔索等人的“二元经济学”理论或职工持股制去根治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的弊端,这当然是一种天方夜谭。这是因为,只要有私有制的存在,就会有分配不公问题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职工持股制在西方国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一经济规律,并且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职工持

制的经济意义

从各国的实践看,职工持股制的推行都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刺激生产提高、防止企业倒闭、减少职工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国家职工所有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的销售额,比实行前每年提高1.89%,比没有实行该计划的公司,每年多增长5.4%;就业增长比实行前多1.21%,比没有实行该计划的公司每年多增长5.05%。另外,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协会对239个成员公司进行调查,75%的公司认为,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后职工的主动性和公司的生产力都大大提高或有所提高。例如拥有8000余名职工、年产粗钢300万吨以上的威尔顿钢铁公司,1984年前勉强维持不亏损,实行该计划后连续盈利:1984年盈利6000万美元,1985年6100万美元,1986年4500万美元,1987年1.2亿美元,1989年1.5亿美元。1989年提前还清原定10年才能还清的职工持股计划的债务,以前裁退的职工,已全部复职,还新增加了200多名职工。

资料还表明,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比同类企业高出50%;其劳动生产率也高出同类企业1/3;其平均工资比一般企业高25%~60%。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奎瑟分公司在实行职工持股计划之前,生产的电视机的退货率高达60%,使公司每年受损2200万美元;实行职工持股后,退货率降至1%。而且在没有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条件下,每天的电视机产量由1000台增加到2000台。

(二)职工持股制的社会意义

通过内部持股,普通职工能合法获得企业部分所有权及相应的经济利益,实现了生产者与所有者的相对或部分结。在实行职工持股制的企业中,职工不是纯粹的雇工,而是职工兼业主。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劳动收人与资本收入的差距,缓解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且体现了所有制民主化的趋势,这对于稳定社会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职工持股制是一种能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的管理方法。它可以把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激发和提高职工的责任感、参与感和企业的归属感。这种管理方法较之以单纯的纪律、监督手段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显得更有效,因为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民主化,这对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四、职工持股制的有益启示

职工持股制虽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但透过西方国家推行职工持股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一)职工持股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一,职工持股制的发展超越了自然地域范围的限制,已从美国扩展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世界五大洲。第二,职工持股制的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工业化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菲律宾等准工业化国家,抑
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非洲国家和中美洲国家都推行职工持股制,用以促进本国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职工持股制的发展超越了社会制度的界限,已从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到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说过去职工持股制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后,社会主义中国(上海、深圳等地)也开始试行职工持股制。可见,职工持

制是顺应社会大生产、商品经济以及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它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专利品,而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
我们应该拿来借鉴和利用。

(二)职工持股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公有制企业内,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有权参与管理,每一个职工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生产、爱护公物、参与管理。但现实并非如此,许多职工对生产并不十分关心,对公物并不十分爱护,对管理并不十分热心。原因之一,就在于现在职工与企业在资产上并没有直接、现实的联系。我国已经确定了要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就是产权明晰化,因此,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混饨不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创造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而西方国家已经推行了儿十年的职工持股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就是通过实行职工持股制,以优惠的条件向职工出售企业部分股份,或以核算扣除利润的方式让劳动者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实现对所有制的参与。这种对所有制的参与,使企业职工不再是理论上的主人,而成为现实的主人,使职工同企业形成一定的财产关系,进而与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以激发企业内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关心度、爱护度和参与度,从而增强公有制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

(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在推行职工持股制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职工持股制的过程中,要少走弯路,就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可仿效日本的做法,在股份制企业内设立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职工所持股份地运作,在组织机构上可与工会或职代会相衔接。第二,可借鉴美国的做法,把职工的福利适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联系起来,企业可用公益金的一部分购买本企业的股份,按一定比例分配给职工;也可借鉴日本的做法,资金采用职工自己出一部分,公司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职工持股补贴或奖励的办法来解决。第三,借鉴美国的“广泛参与”的做法,对职工持股的广泛参与性作严格规定,既鼓励非高薪阶层的职工广泛参与持股,又严加控制高薪阶层持股,防止企业股票为少数人所垄断。第四,严格限制内部职工股向社会公众转让,把职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使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第五,企业对职工长期待股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如发放奖金或将之与职工养老保险联系起来,以维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性。第六,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对企业实施职工持股制的鼓励措施和限制条件,使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政府在其他方面也应给职工持股制的推行以支持。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