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招聘培训 >> 正文
打破人才观中的傲慢与偏见           ★★★ 【字体:
打破人才观中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人气:17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2004年,由于重庆市招考公务员时限制自考生报考而引发的考生维权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给予了大量的报道与评论。无独有偶,不久前,在深圳宝安区公务员招聘考试时,考取第一名的自考生遭到社会有关人士的责问:自考生怎么能参加公务员考试?

  现实生活中,自考毕业生时常要面对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种种歧视和偏见。现实的一些做法和规定是否违法暂且不说,我们总不能无视4200万自考生的存在。从普通农民到博士生、从士兵到将军、从工人到知名企业家、从13岁的儿童到耄耋老人、从普通干部到省部级领导,还有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监狱服刑的犯人……敢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教育制度所涵盖的教育对象如此之广?以“鼓励自学成才”为宗旨的自学考试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教育的民主性与公平性的本质,是否应该引起社会和人们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对自考生存在的歧视和偏见,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对人才观和成才观的认识差异。何为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传统下,人才总是有其特定的含义。

  从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除了具有相关的学历教育经历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社会生存的良好的专门技能,和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难道只有考取普通高校才算是人才?如果以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为标准的话,青岛港务局的许振超、上海港务局的“抓斗大王”包启帆都不能算人才。面对长期以来高考存在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有领导提出,不要一次考试定终身,原本是提出了成才观的命题,意在指出成才的路是多样的。但现实是出现了一年两次高考,着实让人深感无奈。

  当今,人们在谈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只谈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不错,普通高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总体质量。但普通高校绝非是高等教育的惟一形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不同高等教育形式下培养的人,只是培养方式不同并各具特色,不存在高低之分。何况在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式日渐丰富的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不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惟一选择,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历=水平,惟学历论的观念也终将被淘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自学,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基础,对人的一生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不断学习和自学将伴随终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学者。

  由重庆市招考公务员限制自考生参加而引发的自考生维权行动,无疑是对现有的人才观和成才观中存在的歧视与偏见的有力冲击,考生的要求并不过分,他们只是依照相关法律和规定寻求公平竞争,接受检验的权利和机会。自学者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鼓励。

  在追逐名利、充满浮躁的现实社会,我们不应当忘记,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其高度的灵活、开放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每年吸引着上千万人发奋学习。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教师张思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主设计者刘建业、燕京啤酒集团总裁李福成……正是这些自考生中的优秀代表和数

千万计的自学者,谱写着自强自立的自学成才故事。

  质量与品牌决定生存。经济领域如此,教育领域概莫能外。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自考生只要摆正心态,做到“自信、自强、自立”,以自己的努力和业绩定会赢得社会的尊重。自学不仅能够成才,亦将成就大业!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