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测评分析 >> 正文 |
|
|||||
人才标准利弊辨 | |||||
作者:缪新华 人气:15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给了人才标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学历不等于能力,因此,即便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但若无所事事,就不能说是人才了。 其实,过分看重学历职称,人才标准机械片面已成为近年来制约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瓶颈”。文凭不过是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证明。一个人是不是“才”,成没成“ 才”,不是看你是不是考试状元,拿到了多高级多名牌的文凭,而是看你为这个社会做过什么,创造过什么。判断人才的第一个标准是你能做什么,其次是你“做不做”和“做得怎样”,这既是检验你到底“能不能”的可靠方式,也是让你的能力产生实际价值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若是通不过“能”与“做”这两个标准的检验,他的学历就只是“一纸空文”,是贴在脸上好看的“标签”。 1982年我国确立了“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一人才标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标准如不及时校正,势必影响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 比尔·盖茨算不算人才?按照上海引进本科以上的人才标准,来到上海也不算人才,即使他创造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他只是中专毕业;而温州民营企业家中有学历、职称的不到三成,却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按现有人才标准,这些企业家肯定不算人才。博士里面不排除有庸才,工人里面肯定有真才。当评价人才过分强调学历的作用时,有些人便急功近利起来,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是想方设法去混一张文凭,甚至不惜触犯法律伪造文凭,好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在这样的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把学历等同于人才,无学历便不是人才,就导致了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和文凭商品化。 北大教授季羡林认为,中国人对待学位的观念与西方人有根本的差别:西方人取得博士学位是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而国人却把它视为学术生涯的终极。正因为如此,国人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注重学历的多,而关注能力的少,学历与能力被画上等号,上名校=成功=社会精英。 当人才标准的“一票否决”不再是学历职称之后,凭真才实学的事实说话,不拘一格降人才,人们就不会把“学习”理解成“捞文凭”或“混文凭”。更多的人才会自觉地去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才会踏踏实实地去创业,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惟其如此,“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人才强国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