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版九上 >> 苏教九上二 >> 教案正文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2
        ★★★
【字体: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2
作者:未知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7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两课时
预习字词:
埠(b”)头      占卜(zhnb“)      作梗(g‡ng)      粜(ti„o)米      斛(h’)子
廒(‚o)间      鄙夷不屑(xiˆ)      褡裢(dli‚n)      小囝(nn)      沽(g‘)
拗()不过      呷()      写()意      沓(d‚)      髭(z‰)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景,并谈谈体会。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学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学生认真听讲,并作好笔记。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学生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
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不但划分正确了,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层 (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
第二层 (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6.教师补充:这部分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都非常有特色。
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内容, 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中对话的作用。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作用。
 三、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
①洋米、洋面的冲击②向局子捐钱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商人压低米价。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学生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二、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思考后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好。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 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掌握环境: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环境的。
作者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笔墨来描写环境,寥寥几笔就活脱脱地画出了苏南小镇的风情画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后明确: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社会环境:本文主要是从对话中侧面交代的。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老板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船头议论则交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厂倒闭、农民抢米等社会现实。再如购物时对街道场景的描写,表面上显得繁荣,实际上写出了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
四、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板书设计 :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