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综合性学习 >> 教案正文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案4
        ★★★
【字体: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案4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3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2.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了解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3.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注意街头语文和广告语言的表现形式,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5.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二、教师准备

1.制定此次活动的时间安排表。

2.搜集一份比较详细的有关参考读物书目,如:

《语言与社会生活》,陈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新语词》,陈原著,语文出版社,2000。

《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陈建民著,语文出版社,2000。

《汉语新词词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1989。

《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于根元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后来又编辑出版了《1991汉语新语词》、《1992汉语新语词》、《1993汉语新语词》、《1994汉语新语词》……)。

《汉字与计算机》,顾小凤著,语文出版社,2000。

《语言文字差错释例》,宁金华,新华出版社,1999。

《文章病例评改全集》,林连通、陈炳昭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咬文嚼字合订本》(每年一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语文建设》,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报刊社出版。

其他如《网络语言词典》,广告用语大观等。

3.搜集有关语言文字运用故事、趣闻,包括运用精彩的和使用不规范的。

4.有条件的,可搜集各级电台、电视台播出过的有关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节目录音、录像带等。

三、活动指导

1.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常规的或新奇的,别扭的或富有艺术性的,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问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也可以不受此限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语文调查活动。也可以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2.活动前,首先要确定本组或本人的活动内容,根据活动内容制订本小组或本人的活动计划。如果是小组活动,小组之间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合作。

3.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编成小册子,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首先是内容的筛选,把学生搜集调查得来的有关资料加以梳理。其次是编排,即把同一类型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在一起。再次是装帧设计。小册子可以是手写的;有条件的,也可以用电脑打印出来。编好以后,可以请有特长的学生题字、插图、设计封面等。最后是全班交流,让全体学生分享这次活动的快乐。

四、活动建议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是森林,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和森林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会习焉不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寻找语文,怎样开展调查搜集活动。教师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动员,也可以举一些生动活泼的典型用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搜集。

3.搜集和调查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对搜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工作,就要分小组进行了。把同属一个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才有可能编成“集锦”、“举隅”、“荟萃”之类的小册子。

4.全班或分组展开讨论,一是为了对每个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交流,同时也是一次练习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的机会。教科书提供了三个讨论题,可以由学生任选一题,也可以不受这些题目的限制,就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开展讨论。

5.教科书提供了四个作文题目,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没有文体方面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另外补充作文题目,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写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五、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所搜集调查得来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材料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

2.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讨论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作文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4.在语文实践活动小册子的编辑与交流活动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有关资料

(一)优秀广告词赏析(朱华贤)

禁止抽烟,连皇冠牌也不例外

    ──推销皇冠牌香烟广告词

[赏析]香烟有毒,抽烟对人体有害,因而抽烟不宜提倡,应该禁止,但香烟也是一种产品,必须推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皇冠牌香烟的广告词可谓巧妙之极。广告词只有12个字,内容却很丰富,它既宣传了禁止抽烟这一主题思想,又达到了推销和赞颂皇冠香烟的效果。一方面是宣传的积极,包括皇冠牌在内所有香烟都在禁止之列,而且态度坚决;另一方面是推销的积极,皇冠香烟虽然也在禁止之列,但毕竟与众不同,如果要抽的话,还是皇冠,给人以很大的诱惑力。这两方面和谐地统一于一个简短的语句中。

广告利用人们心理的反差,采用反效果式的手法,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推销奶粉广告词

[赏析]许多广告往往喜欢用纯正、正宗来表明自己产品的质量。这则奶粉广告要突出的也是一个“纯”字,但它别出心裁地避开了这个熟而又熟的“纯”字,而是从反面入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前一句“没有加进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明光是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

语言简洁,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想则回味无穷。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推销丰田汽车广告词

[赏析]这则广告成功地改用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诗,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一是表明了质量之高,广告词没有直接宣传产品的质量,而是用销量之大来表明;销量之大也不是用数量直接表明,而是用路来间接表明;二是表明了车的适应性强,“有路必有丰田车”,隐含着不管什么路,丰田车都可以纵横驰骋,往来自如;三是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两个“必有”,语气坚定,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

广告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虽14字中有9个字相同,但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播。

千万不要卖掉你的黄金除非找到合适的买主

    ──首饰店收购黄金的广告词

[赏析]自己要收购黄金,当然希望别人都卖掉。可这则广告劈头就是“千万不要卖掉你的黄金”,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这岂不是砸自己的饭碗。然而当你以急切的心情看到下一句“除非找到合适的买主”时,就会感到它的高明,高明就在于它也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它的真正含义是:黄金也是可以卖掉的,只要有合适的买主;至于谁是合适的买主,不言而喻,非我莫属。

先是重重地一敲,给你一个刺激,造成一个悬念,再是轻轻地一笑,悄悄地一番耳语,给你解惑,让你相信。手法之高超,简直叹为观止。

(选自《应用写作》1991年第5期)

(二)广告的战术运用(姚亚平)

不许偷看!

    ──吸引公众注意的技巧

国外有一饮食店,门前摆了一个大酒桶,引人注目地写道:“不许偷看!”但无遮无拦,路过的行人都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停下脚步往桶里看个究竟。谁知里面又有一张纸条,上写:“我店有与众不同、清醇芳香的生啤酒,一杯五元。请享用。”一句“不许偷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当今做广告的人,一般都感觉到最关键、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接触到他们试图要施加影响的人。心理学家们曾把教师传播信息与广告商传播信息作过比较。认为教师虽然不一定能使学生接受他的观点,但能保证学生都能听到他的观点,因为学生必须上课;而一个做广告的人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绞尽脑汁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他必须选择某种传播媒介,例如电视,他要找到一个大家都爱看的节目,并且保证在做广告时人们不离开座位,不调换频道。即使这一切都成功地达到了,他还是只接触到期望中很小比例的观众──他如果选择了电视上最流行的节目,也只占有看电视人口的30%。普通报纸的社论也只有25%的读者读到它,何况这一切在一般情况下做不到。广告与听(观)众的接触是一种低水平的接触。

这种低水平接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听(观)众有种逃避广告的心理。不但在听(看)到广告后会自然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来抵制广告,就是在听(看)到广告的那一刹那,他们也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充耳不闻或转移开视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得到了解释,人们对外界事物并不是事事注意的。外界事物的信息到达人的信息接受器官那里时,并不能畅通无阻地被接收,人总是有选择地接收他想要接收的那部分信息,对于他不想接收的那些信息,则采取一种排斥态度,广告,常常就属于人们所排斥的信息中的一种。所以,广告宣传战要想获得胜利,首先第一个战役就是要吸引听(观)众的注意,让他们听(看)到广告,并注意广告的内容,只要做到了这一步,才有下面第二步、第三步成功的可能。

要使广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新颖

人们天生有种好奇心,他们对那些新颖奇特、与众不同的事物,不但会驻足观看,还会到处打听,做广告可以针对这种心理,采取新颖的开头、新颖的手法或新颖的活动。这样的广告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1986年9月,珠海市的街头出现一队身着小丑服装的马戏团游行队,小丑们戴着各式面具,从街头招摇而过。街上行人见了,无不驻足观望。从他们的横幅和肩绶上,才知道日本木下马戏团将在一星期后来珠海珍珠乐团举行来华第一次演出。这是他们做的预期广告。当初,演出决定做出后,人们都在忧虑,珠海市人口不过12万,能有多少观众来看演出。主办单位认为,演出时间在我国国庆期间,珍珠乐园设备一流,珠海又紧邻港澳,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不少,只要在宣传攻势上取得主动,观众是没问题的。于是他们改变了那种张贴海报的方法,而采用小丑表演队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群众的注意力,群众回去后又口耳相传,做了义务广告,结果只有12万人口的珠海市,却售出了47万张票。

2.亲切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置身于广告的世界中,时时受到广告的袭击,久而久之,广告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人们对广告的心理承受力也逐渐降低。因此,现代广告的制作必须设法激发人们对广告已经麻木了的感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人们总是会对与自身有关的事情感兴趣,因此,广告可以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您想去口臭吗?请用西湖牙膏!” (牙膏广告)

“您工作累了吧?请喝杯茶,醒醒脑,提提神吧!” (茶叶广告)

“您愿俯瞰穿洋过海的壮观吗?请乘坐上海至东京的波音707客机!” (上海民航局广告)

上述广告均以一个针对某些人需要的设问开头,这种广告对于那些刚好有这种需要的人确实是一种“正合吾心”的语言,直逼他们眼前,使他们喜出望外,“是呀,我正想这样呢!有什么办法吗?”于是乎,就将广告的下文听(看)下去了。

3.无预告

广告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说服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无预告的说服比有预告的说服更能说服人。心理学家齐纳森·弗里德曼和戴维·西尔斯曾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他们将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分成A、B两组,他们告诉A组少年,将要听取一个“为什么不允许青少年开车”的讲话,几分钟后,讲话才开始;对于B组少年则没有预告就给他们呈现了同样的内容。结果表明,B组比A组更易被宣传完全说服。广告行为也一样。有些电台常常在播放广告之前来一句:“现在是广告节目时间……”人们往往听到这一句,就会关上收音机,因为他们已经得知广播马上要劝说他们了。其实电台与电视台将广告播放时间固定下来,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特别是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的前后安排两段广告固定节目,并在前面打出“广而告之”、“榜上有名”这样的预告性字幕,降低了广告本来可达到的更好的效果。现在有许多电视广告做得比较好,广告已开始了,人们还不知道是广告,还以为是电视剧的开头什么的,连忙聚精会神地看下去,虽然看了一会儿知道是广告,但已被广告的内容所吸引了。而不像预告的广告一样,一听到预告,就拒绝接收,以至于真正吸引人的广告也漏掉了。

请大家告诉大家……

    ──保持公众记忆的技巧

成功的广告,不但要使公众一下子就注意到它,而且要使公众能长时间地记住它。如果广告成了过眼烟云,那当时取得了再好的瞬间效果也是白搭。广告信息只有被人们记住并贮存起来,当人们购物时就会自动地浮现出来,这时才能说广告真正达到了效果。台湾有家鞋店,在它的鞋子广告上劈头来一句:

“请大家告诉大家……”

这种新奇的句子不但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而且使人们过目不忘,互相转告,真的像广告所希望的那样,大家看了,又告诉大家。这家鞋店也随之名声大振,后来别的糖店、布店也如法炮制,但公众看到“请大家告诉大家”,还是想起原来第一次这样说的那家鞋店。这则广告之所以能够长久地被人们传诵,能够不让别人仿制,别人仿制了也是为自己做宣传,原因就在于这个句子产生了强烈的记忆效能。被人们记住,这是广告效果的延伸,也是广告成功的第二个关键。

要使广告具有强烈的记忆功能,有四点值得注意:

1.逻辑性强,观点突出。

从记忆的角度讲,逻辑条理强的要比逻辑条理弱的好记,主要观点突出的要比主要观点隐晦的好记,例如:

速效感冒丸,贵在速效。

九个字的广告,就重复了两次“速效”。强调广告的重点,给人深刻印象。

2.押韵顺口,朗朗上口。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押韵顺口的东西念起来非常上口,这种生理上的惯性造成了记忆上的惯性。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拗口的文章比顺口的诗歌难记多了。加之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诗歌的韵律特点已逐渐融化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去了,成为他们阅读时的一种心理需求。所以,中国广告有许多都采取押韵顺口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

全国首创,质量优良;

色泽光亮,染色力强。

         (黑又亮鞋油广告)

香味浓郁,滋味醇厚;

常年饮用,延年益寿。

         (江西绿茶广告)

家有凯歌,人人欢乐。

         (上海凯歌牌电视机广告)

要想牙病除,请用草珊瑚。

         (南昌草珊瑚牙膏广告)

上述四例都采用押韵的方式,强调商品的特点、品牌、功能,使人过目不忘。

3.借用熟语

在各国语言中,都有许多格言、成语、套话、引语……之类的熟语。人们使用起来往往不假思索,随口道来。广告可借助这些熟语,巧妙地与广告内容联系上,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北京做的广告: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任何人见了这则广告,都有种惊喜的感觉,惊喜之余不觉将它念上两三遍,以后也难以忘记。其成功的要诀在于:首先,借用了汉语格言“车到山前必有路”,为广告找到一个极好的导语,接着,运用一个汉语常用的顶真手法,承上句末尾“有路”两字,再用“有路”起头带出第二句,给人造成一种逻辑推理的印象,最后,仿照上句的“必有”,在下句也用一个“必有”,暗示出丰田车的出现与山前路的出现一样必然,还表现出广告者的自信。这样的广告当然会令人过目成诵,诵后不忘。

4.超常搭配与故意出错

人们阅读广告总是一扫而过,因为大脑的阅读模式保证了这种阅读速度,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以语言各个单位组成的习惯为基础的。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速度就产生了一种惯性,它使得人们对一些信息忽略不计或看(听)而不记。那么如果广告语言违反语言的一般搭配规律,或者违反一般的语言规律,出现一种超常搭配或明显错误,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一个纠正的活动,这样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得多。如前举“请大家告诉大家”一例,一般说来,“告诉”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不是一个词,但这里用的正是同一个词“大家”,好像是自我指示,但细想又不是,而在这“细想”之中,广告就嵌入记忆中了。再如:

喜欢这个香烟应该。

       (温斯顿香烟广告)

的确牙膏本身有很好的防腐作用。

         (克瑞斯特牙膏广告)

这两则广告都犯有明显的语序错误,但正是这有语法错误的广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前者“使温斯顿香烟从很低的销售地位一下子上升到最畅销的地位”,后者也使克瑞斯特牙膏“在宣传后成了销售量最大的名牌货之一”。如果广告制作者“不犯错误”,将广告语正确地写作:“应该喜欢这种香烟”,“牙膏本身的确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那就难以有什么惊人的效果。这种现象已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注意。

长颈X.O.,高人一等

           ──广告宣传战中的竞争术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上,广告面临着两重任务,首先它正面要吸引、说服公众,其次它侧面与其他广告竞争。现在,许多广告宣传的产品都是同类产品中的一种,其广告本身也往往是许多同类广告中的一个,所以,广告的竞争性就异常突出,甚至广告要想更好地吸引、说服公众,首先就要在这种竞争中获胜。这种竞争技巧有几点:

1.强调自己产品的个性

个性就是特长,就是竞争的实力,广告对此当然要大肆宣传。在美国,七喜汽水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可乐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自1980年以来,七喜公司的广告增加了一倍多,但仍然亏损700多万美元。1983年,该公司利用人们畏惧咖啡因的心理,强调自己产品的特点,开展“七喜从来不含咖啡因,也永远不含咖啡因”的宣传攻势,该公司当年转亏为盈。国外还有一种名叫X.O.的白兰地,当年公关人员在为它构思广告语言,使它打入市场时,就抓住它的酒瓶颈子特别长的特征,拟出一条:“长颈X.O.,高人一等”的广告语,取得显著效果。

2.引用官方、权威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家赖尔·贝姆做过有趣的分析:一种阿斯匹林的广告宣传说它是百分之百的纯阿斯匹林,广告上还说官方的检验已证明,再也没有比这种阿斯匹林的药性更强更有效的去痛药了。其实这种证明实际等于零,因为所有阿斯匹林的药性都是一样的。“再也没有比这种阿斯匹林的药性更强更有效的去痛药了”就等于“再也没有比这种阿斯匹林的药性更弱更无效的去痛药了”,但就因为它提到官方证明,虽然每百片高达15美元,比其他的阿斯匹林贵5倍,但前者的销售量却大于后者。

3.要实事求是,语言得体

在竞争中,广告不是吹得越响越值钱,事实上,说话恰当、得体的广告反而能将那些趾高气扬的广告比下去。据说伦敦同一条街有三个裁缝。一天甲挂出一块招牌:

伦敦最好的裁缝。

乙看了也急急忙忙地挂出一块招牌,上面也用大字母写上:

英国最好的裁缝。

丙看了,思考良久,几天后,也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

本街最好的裁缝。

第一个裁缝已经有夸张失度、令人生厌之嫌;第二个裁缝还想以更大的牛皮来竞争,其结果必然更糟;第三个的广告最好,用“本街”与用“伦敦”、“英国”相比,无疑是谦虚得多,更能给人真实感,再说,“本街”的所指也包括了那两位裁缝,所以他的广告最有竞争力。

4.要有自信心

广告实践证明,只要不夸张失度,不自吹自擂,自信心的加强无疑会提高广告的魅力与效果。例如雅科卡在出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时曾亲自做广告。他在电视广告中亮出一个“绝招”(雅科卡语),说道:

你可以买克莱斯勒公司的汽车,也可以买别人的汽车──让自己去碰运气吧,但是……

他用手指着电视摄影机的镜头,以充满信心的语气大声疾呼:

如果你能找到一辆更好的汽车,那就把它买下吧!

能说出这话,当然要汽车质量确实过硬,但是光这一点不行,还得靠充满自信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感召力是相当巨大的。雅科卡事后接到许多来信,告诉他说:“我照你的话去做了。可是我到处在找,就是找不到一辆更好的车。”而且这句话在广告界里也产生巨大影响。很多人改头换面地模仿雅科卡的语言,在达拉斯有块很大的广告牌,上面写道:“如果你能找到一瓶更好的波旁威士忌酒,那就喝掉它吧!”甚至有些寄给雅科卡本人的直邮广告也写道:“如果你能找到一只更好的柠檬,那就吮它的汁吧!”雅科卡对此只好置之不理,一笑了之。但这事本身说明充满自信的语言是多么吸引人。

(选自《公共关系语言艺术》,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三)“维维豆奶身体棒” (邵建元)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这样一则广告,母亲说:“维维豆奶营养好。”儿子接其话茬说:“身体棒。”

若将这句广告词连缀起来,就成了“维维豆奶营养好,身体棒”。“身体棒”显然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但加入主语后却成了“维维豆奶营养好,维维豆奶身体棒”。这成了什么话?

在语言表述中,省略是可以的,特别是在具体语境中,省略更为常见,但不管如何省略,一定要符合语言习惯。“身体棒”只能用来陈述人,不能陈述物。应在“身体棒”前加入“喝了”等词语,这句话才说得通。

(选自《咬文嚼字》1998年第6期)

(四)“朵而”不是“朵尔” (尤敦明)

常看电视的人都熟知“朵而”胶囊这则广告,然而如果不看画面,就弄不清这种养颜胶囊的名称究竟是哪两个字,因为画面音是duǒ’ěr(朵尔)。“朵而”应该读作duǒ’ér。“朵”是上声字。大家知道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字声调变得像阳平duó,但上声字和其他声调字相连则读音不是变得像阳平。“而”的声调是阳平,所以“朵”不可能变成阳平,像广告中的读音,那只有把“而”(ér)改成“尔”(ěr)才行。人们对两个上声相连的词常常读不好,这使我联想到一个常用词“偶尔”(ǒu’ěr)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读ǒu’ér,也许因为不熟悉“尔”的声调,也可能是读不好两个上声相连的变调。这种胶囊的名字“朵而”正好避开了上声字相连的变调,为什么一定要让它来一个变调呢?眼下年轻的姑娘们口头出现的已经都是duǒ’ěr(朵尔)了。这则广告画面不错,如果把语音纠正一下,一定会收到更佳的广告效果。

(选自《咬文嚼字》2000年第6期)

(五)电视剧《水浒》的语文差错(宋礼夫)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水浒》,我虽然只是间或看了几集,却发现了多处语文差错。现把尚能记住的几处失误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令尊

第22集里,吴用对宋江的父亲说:“小人吴用、阮小七与宋押司是生死之交,特来拜见令尊大人。”令尊,是敬辞,用于与人谈话时尊称对方的父亲。“拜见令尊大人”,等于说“拜见您的父亲”。难道吴用真的要见宋江的祖父吗?显然不是,而是编剧或演员误将“令尊大人”当作对宋江父亲宋太公的称呼了。

府上

府上,也是敬辞,用于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剧中的柴进,却把自己的家说成“我府上”。我们中国人自古讲究自称示谦,自己的家无论怎样豪华,也要用“寒舍”等谦辞来自称,岂有称自家为“府上”的道理?这个毛病不仅《水浒》里有,有一部叫做《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更是把“府上”错用得“淋漓尽致”。

病尉迟

第29集里,宋江把“病尉(yù)迟”错读成“病尉(wèi)迟”。尉(yù)迟,是复姓。“病尉迟”里的“尉迟”,是指唐朝名将尉迟恭(字敬德)。“病尉迟”是梁山好汉孙立的绰号,形容他武功高强,仅次于尉迟恭。

“熬汤”

第29集里,徐宁的妻子吩咐丫鬟“四更起来熬汤”。她要熬什么汤呢?《水浒传》原著里接上文写道:“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可见,这里的“汤”是指洗脸的热水,即南方某些地方方言里所说的“面汤”。既然如此,这“汤”就用不着像熬粥、熬药那样“熬”了,谁能把烧开水说成“熬开水”呢?其实,原著里就是说“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

“我也想会一下宋江一面”

第40集里,方腊说:“我也想会一下宋江一面。”这句话把“我也想会一下宋江”和“我也想会宋江一面”两种说法糅在一起,形成句式混杂,造成结构混乱,应去掉“一下”或“一面”。

大夫

第42集里,“武德大夫”、“武功大夫”里的“大(dà)夫”被错读为“大(dài)夫”。大(dà)夫,是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大(dài)夫,口语里指医生。

死得其所

第43集里,宋江把“死得(dé)其所”错读为“死得(de)其所”。“死得其所”的“得”,是“得到”的“得”,不是结构助词“得”;“所”,是“处所”“场所”的“所”;“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场所。死得其所,形容某个人的死有意义、有价值。所以,此处“得”不能读轻声。

剧中的李逵、林冲等好汉说话时常带个“鸟”字,如第7集里,林冲把陆谦称为“鸟人”;第29集里,李逵说:“那厮摆的什么鸟阵,赶得爷爷没地儿跑?”这里的“鸟”,是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指男性生殖器,读“diǎo”。在电影、电视剧中,这样的字眼应避免使用。但在电视剧《水浒》里,不仅使用了,还错读为“niǎo”,结果显得不伦不类。

(选自《咬文嚼字》1999年第2期)

(六)胡豆简介语病多(郭怀仁)

“‘天吉’牌重庆怪味胡豆简介”有一段写道:“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花椒、甜酱、精盐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其上乘的质量和独特的风味堪称巴渝地方传统食品的一绝,是居家旅行、休闲、品茗、馈赠宾朋好友难得之佳品。”短短的一百多字中竟有多处差错。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一句中,词语的归类明显不对。大家知道蚕豆、芝麻、川白糖、植物油、精盐等不是“天然香料”。从逻辑上看,是混淆了概念。此句有两个改法。一是删去“多种天然香料”六字。二是改为“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为主料,辅以花椒……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

“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这一句中,同样有词语归类不当的毛病。“香、甜、辣、咸、鲜”可以归到“诸味”中去,但“酥、脆”怎么能归到“诸味”中去呢?可把“酥、脆”二字删去。或改为“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的特点”。此句还犯有杂糅的语病。我们可以说“具有……的特点”,也可以说“香、甜、辣……诸味融为一体”,把这两种句子杂糅在一起,结果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修改的方法是,删去“具有”,或是改为“具有……的特点”。

此外,“咸”字后应加顿号,以表示几种味并列。“入口化渣、怪味无穷”从上下句的语意上看,应读成两个句子,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是居家旅行、休闲、品茗……”一处,也显得概念不清,至少“居家”应与“旅行”并列,中间加上顿号。

(七)误用一个标点损失十余万元

三门县一家商行最近在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皮货收购站签订合同时,因误用一个标点符号,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达十余万元。

在这桩买卖中,三门县这家商行作为买方,对羊皮的质量要求是大小4平方尺以上;无刀伤痕。但在购销合同上却写成:羊皮4平方尺以上、有刀伤痕的不要。这里该用句号的地方误用了顿号,意思变成4平方尺以上和有刀伤痕的羊皮都不要。这样,羊皮大小要求刚好与原意相反。结果,卖方利用了合同上的这一破绽,卖给买方的尽是4平方尺以下的羊皮,优劣差价达十余万元。

(摘自1992年6月11日《钱江晚报》)

(八)麻“疯”?(盈盈)

1999年10月17日晚,上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节目正在谈论与“风”有关的话题。主持人让参与者说出5个带有“风”的疾病名称。当答题者说到“麻风病”时,主持人程雷和陈蓉异口同声地说:“‘麻疯病’的‘疯’不是刮‘风’的‘风’,是‘疯子’的‘疯’。”

其实,答题者的回答是对的,两位主持人的否定不但“枪毙”了一个正确答案,而且误导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症状是皮肤麻木,变厚,颜色变深,表面形成结节,毛发脱落,手指脚趾变形等。病状主要体现在身体外部,与“疯不疯”完全无关。

(选自《咬文嚼字》2000年第1期)

(九)“亲生哥哥”和“亲生妹妹”(丁方贤)

前不久,笔者观看了《还珠格格》续集。剧情发展到兄妹相认这场戏,箫剑为消除五阿哥永琪的误会,无奈道明真相:“小燕子是我的亲生妹妹。”接连说了两次。而小燕子更是乐极忘形,在大街上拥着箫剑说:“箫剑是我的亲生哥哥。”令人忍俊不禁。

所谓亲生者,指自己生育的或生育自己的。如亲生子女,亲生父母。妹妹如何亲生哥哥?哥哥怎能亲生妹妹?显然,这个“生”字是多余的。正确的称呼要么说“亲哥哥”“亲妹妹”,要么把“亲生”改为“嫡亲”,这样才不至于误解。

(选自《咬文嚼字》2000年第1期)

(十)成语新编(相声,马季)

甲  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

乙  对!因为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甲  特别是一个相声演员,对祖国语言要不断地研究。

乙  当然!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嘛,你研究得怎么样?

甲  啊!……你还看不出来么?我把肚子都研究大了。

乙  这肚子跟研究语言有什么关系?

甲  太有关系了,我研究一点儿装里面一点儿,装来装去日久天长大肚皮了。

乙  没听说过,你那是脂肪太厚,营养过剩。

甲  不!我这是语言过剩,他们都说我是满腹经纶。你要不信,你上这摸摸。

乙  这语言还能摸出来?

甲  太多了,一摸就摸出来。

乙  好!我摸摸。

甲  可别使劲儿,一使劲儿挤出来就浪费了。

乙  我轻着点摸。这是什么?

甲  一大块的?

乙  啊!

甲  这是外国语。

乙  外国语也研究?

甲  Yes!

乙  就别说了。

甲  不是我说的,是你给我挤出来的。

乙  这儿是什么?

甲  这是少数民族语。

乙  这儿?

甲  这是汉语。

乙  这儿?

甲  这是方言土语。

乙  这儿?

甲  民间谚语。

乙  这儿?

甲  歇后语。

乙  这儿?

甲  成语。

乙  这儿呢?

甲  一条一条的、

乙  啊!

甲  这是排骨。

乙  嗐!你研究这么多语言,最精的是哪一种?

甲  那要算成语。我这人对成语有特殊的爱好,研究时间最长,积累得最丰富。

乙  是啊,成语有什么特点?

甲  成语文字简练,语意深刻,人们都喜欢使用。如果不用成语,写出文章来没有色彩,说出话来没有味道。

乙  你举个例子。

甲  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大家只有“同甘共苦”,才能够“同心同德”干四化。

乙  这谁都听得懂。

甲  一句话用了两个成语。

乙  “同甘共苦”,“同心同德”。

甲  把全国人民大搞四化的决心和态度全概括进去了。

乙  对呀!

甲  要是不会用这两个成语,用一般文字代替,说出来就里嗦了。

乙  那怎么说呀?

甲  我们大家只有有罪一块受,有福一块享。有了甜的大伙分着吃,有了苦的谁也跑不了。谁也别藏,谁也别躲,谁也别争,谁也别抢,谁也别多,谁也别少,谁也别特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个心眼儿,一个劲头儿,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德行,一个模样……

乙  行了,行了!看来该用成语。

甲  成语的含意,用白话表达不出来。

乙  行!看来你对成语是有点儿研究。

甲  当然了。

乙  这样吧!咱俩在这儿说说成语怎么样?

甲  噢!你也会说。

乙  这有什么。说成语虽不敢说“略胜一筹”,起码也和你“不相上下”。(摇头得意)

甲  哎呀!瞧他这样儿是“洋洋得意”,“摇头摆尾”。

乙  谁呀!

甲  你要能说,咱俩比着说,看谁用成语用得最恰当,看谁说得最巧妙。

乙  那就开始吧!我说长安街的夜晚,“十里长街”,“火树银花”。

甲  是两个成语。我说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古色古香”。

乙  人民大会堂 “巍然屹立”,“气势雄伟”。

甲  纪念堂“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乙  好!中山公园“春光明媚”,“百花吐艳”。

甲  文化宫“景色宜人”不可多看。

乙  什么叫不可多看哪?

甲  那儿尽谈恋爱的。

乙  嗐!我说剧场里“人山人海”,“座无虚席”。

甲  我说观众们“笑逐颜开”,“目不斜视”。

乙  怎么叫“目不斜视”?

甲  观众看节目两眼全盯在台上。

乙  嘿!我再说咱俩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甲  好!咱俩可以说“比翼双飞”,“狼狈为奸”……

乙  啊!?

甲  这不太合适。

乙  我这个人“才华出众”。

甲  你呀?我这个人是“智慧过人”。

乙  嗯!我是“多才多艺”。

甲  我是“祖国花朵”。

乙  你呀!我“出类拔萃”。

甲  我“登峰造极”。

乙  他老比我高,我“谦虚谨慎”。

甲  我“和蔼可亲”。

乙  我比您是“望尘莫及”。

甲  我比您是“小巫见大巫”。

乙  我比您好比“九牛一毛”。

甲  我比您好比“沧海一粟”。

乙  他又谦虚上了。我长得“眉清目秀”。

甲  我长得“小巧玲珑”。

乙  你还“小巧玲珑”哪?

甲  你还“眉清目秀”哪?咳!这成语说得还行吧?

乙  可以!

甲  那咱再接着说贬义的成语。

乙  什么叫贬义的?

甲  刚才说的大都是好的,那是褒义。现在说贬义的,专门说坏的。

乙  说坏的你说不过我。

甲  那当然了,你比我坏多了。

乙  你才坏呢!现在开始吧。

甲  你那相声说的是“语无伦次”,“杂乱无章”啊!

乙  你呢,“甜言蜜语”,“空洞无物”。

甲  你的表演“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乙  你是“油腔滑调”,“不堪入耳”。

甲  你“口若悬河”,“口蜜腹剑”。

乙  你“嘻皮笑脸”,“笑里藏刀”。

甲  你“胸无点墨”,“沽名钓誉”。

乙  你“不学无术”,“欺世盗名”。

甲  瞧你这模样,“肥头大耳”,“呆头呆脑”!

乙  你好!“大腹便便”,“脑满肠肥”!

甲  你“异想天开”。

乙  你“胡言乱语”。

甲  你“胡作非为”。

乙  你“自命不凡”。

甲  你“厚颜无耻”。

乙  你“臭名昭著”。

甲  你“阴险毒辣”。

乙  你……

甲  你“无法无天”,你“非驴非马”,“气急败坏”,“阳奉阴违”,“称王称霸”,“两面三刀”,“贼眉鼠眼”,“罪该万死”,“死有余辜”,“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乙  你什么毛病啊!

甲  这贬义成语用得怎么样?

乙  不怎么样,全扣我头上了。

甲  这叫“罪有应得”嘛。

乙  又来了!这说的全是贬义成语。

甲  用这些成语打击敌人,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鞭笞那些行为不轨的人,是有力的武器。

乙  对,可不能“一知半解”,“张冠李戴”。

(选自《相声集》)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