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9 |
作者:水样女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1 21:17:15 文章录入:ping_3837173 责任编辑:蓝星 |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州市吴兴区妙西中学 吴莉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 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 诵读比赛 a、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b、给加点字注音。 c、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B、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一)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二)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三)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A.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B.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C.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