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陋室铭》教案学案 |
作者:田利华 文章来源:资料编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8 21:09:1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的思路,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把握文中对偶、类比、反问等修辞及其作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 课文短短79字,四字、五字、六字对偶,隔句押韵,一韵到底,语句铿锵谐美,朗读时朗朗上口,故传诵不绝。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教学本文,宜通过朗读理清行文思路,扣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身居陋室,但作者并不是直抒情怀,而是借题发挥,托物言志,使人由此及彼,引起遐想,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形象、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一重点宜让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文中的“物”是什么,“志”是什么,两者又是怎样有机结合的。 2.问题导航: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提示:应通过朗读学生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得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句加以研究。 提示:结合学生的回答,可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画面。还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并描述文中“景”“人”“事”的特征。 (3)对结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这是一个蕴涵深远的引用,一个确定不疑的反问,在行文上是紧扣着“陋室”的“陋”字而结,在意义上却恰恰打破了“陋室”的“陋”字,启发我们作出这样的理解:我的居室虽然狭小而简陋,但由于它的主人有着芳香馥郁的“德”,有着富于诗意的审美化的生活情趣,高雅而颇具文化意味的人际交往,清静而自由的心灵世界,所以,它就不再狭小而简陋,竟有了无比的广阔与丰厚。(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 提示:让学生紧扣课文说开去。可就内容谈,也可就写法说,还可以就语言特色谈等等。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1)《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作者以扬雄德高不论室陋自比,可见作者之志。 2搜索百家:school.csonline.com.cn www.cctv.com 3.精彩课堂: 师: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师: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生:山水写起。 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师: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生:室。 师:“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生:陋。 师:用仙和龙来比 ? 生:德。 师:用名和灵来比 ? 生:馨。 师: ……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生:对偶。(板书:对偶) 师:苔痕相对? 生:草色。 师:阶绿相对? 生:帘青。 师:上相对? 生:入。 师: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拟人。 师: ……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生:对偶。 师:谈笑相对? 生:往来。 师:有相对? 生:无。 师:鸿儒相对? 生:白丁。 师: ……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师: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师: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生:“无丝竹之乱耳。” 师:“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生: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师: ……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师: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师: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生: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师: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师: ……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师: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生: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师: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 师: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生:齐读板书。 师: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生:齐读。 拓展训练 一 1.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 。体裁是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 2.全文的主旨句是 , 。 3.试写出本文的对偶句(至少两句) 二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意图是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二)阅读刘禹锡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词,完成练习。 浪 淘 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漉:水慢慢渗下,这里指过滤。 8.解释加点的字: 莫道谗言如浪深 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 千淘万漉 9.这首诗的比喻句是: 10.这首诗讲述的道理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