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美》教学设计2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常州教育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3 20:50:1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学习本文要从反复朗读开始,边读边质疑、边思考,对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要深入理解,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质疑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 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 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二、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三)研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1、有一位同学经常因为自己的容貌不够漂亮而苦恼,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100字左右的短信劝说他(她),仔细研读课文在信中要恰当的引用文中的语句。 2、在信中划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凡人论美。 1、 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你认识的美。 2、 四人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3、 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三、 巩固·延伸 比较阅读 论美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思考: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2、与课文相比,你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吗? 四、 相关链接 (一)《论美》原文 Of Beauty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duce excellency. (二)《论美》另一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 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三)关于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