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五柳先生传》的笔法和韵味
作者:熊伯传  文章来源:浙江慈溪耕民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0 9:36: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史传文学的开山之作乃司马迁的《史记》,其笔法被陶渊明创造性地运用于《五柳先生传》。

史传文开头,总要介绍传主的籍贯、姓名,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为: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五柳先生传》则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一虚实结合的开头,不但上承史家之绝唱,而且蕴涵着对反动门阀制度的蔑视和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还开启了东晋以降为无名氏立传的先河。宅边五柳树的实写,既交代了先生以五柳为号的由来,也借柳树的寻常之形衬托下文所写先生的奇特之志。

传记的主体往往以时间为,以事迹为。而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小传中,陶渊明舍,着重叙述反映人物精神境界的主要事迹。五柳先生主要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下文所述五柳先生读书著文章的目的决不是读书优则仕一类了。他的三大爱好是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与前面的不慕荣利形成对比。他的物质条件属于低水平:住的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的是短褐穿结,吃的是箪瓢屡空。所写形象鲜明生动,反衬了先生精神的丰富和高雅。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身处困境而晏如也,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这些可谓神态描写,笔墨是何等精粹,而人物性格是何等形象鲜明!这些传神之笔是本文美点之一。

史官评价传主的议论性文字,《史记》通常放在结尾,如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五柳先生传》同样用赞曰之语加以评价,点明五柳先生衔觞赋诗的目的是以乐其志。最后两句设问句富有余意,点出五柳先生的是向往上古时期朴实淳厚的社会风尚,同时也反映了青年陶渊明所达到的思想水准。

谁都知道陶渊明年少时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而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记》为劳苦大众提出了没有剥削压迫的桃花源似的社会理想;谁都知道陶渊明具有如此的高尚品质——“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故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谁都知道陶渊明虽然出身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但是他后来亲自参加耕耘,并且不愧为田园诗的奠基者。而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着意刻画了一个贫寒高洁和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把自己的情感假托在五柳先生身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是形式上的他传,实质上的自传。南朝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渊明少有奇趣……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故说此文为陶的自传性散文有根有据。那么,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变换角度来写呢?一般情况下,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而虚构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可见作者要加强文章的虚构性,使文章产生一种虚实相生、虚实相间的美感作用。

古人说:韵者,美之极也。作者写五柳先生的不俗潇洒等,力在表现该人物的风姿和神韵,同时做到语言方面的风格独特。

《五柳先生传》语言质朴,整句与散句有机结合,自然和谐,错落有致,显示出一种参差美。如结尾开头为散句,中间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属对偶式整句,最末两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子之民欤属反复式整句。另外,如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等均带有诗歌辞赋的韵味;戚戚汲汲叠字词的选用,也使语言产生了铿锵和谐的音响效果;语气词的巧妙运用也起到了一唱三叹、抑扬顿挫的作用。这种文章表达上的奇趣需要读者深入会意

记得陶渊明诗中有这样的绝妙好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概奇文 中包括了《五柳先生传》吧?不知当初,他是否想到,那些当时为了自娱的诗文,会被后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