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8 |
作者:xiaoy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7 17:40:11 文章录入:xiaoyao6405 责任编辑:蓝星 |
|
22.醉翁亭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讨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 读课文。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下列字词 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琅琊( ) 潺( )酿( ) 僧( ) 辄() 霏() 暝() 朝()而往 伛偻( ) 洌() 蔌() 射者中() 弈()觥筹() 翳() 学生试读课文。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三 、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集体解决疑难 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了解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希望同学们多多朗读,熟悉课文,更好的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六、布置作业:一 熟读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 。抓住“乐”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 一 读课文。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n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没有战乱,没有饥饿,没有强盗,没有瘟疫,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请思考联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类似歌舞升平的景象。 三 背诵课文。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 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 : 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 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 。 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小结:欧阳修被贬官,仕途失意,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励精图治,为官一任,安民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从中得到乐趣。他的作为,使我们得到一个极好的面对逆境的榜样,一个极好的为国为民的典范。 五、 布置作业:一 背诵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六。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后记: |
![]() ![]() |